焦 婷
(石河子大學,新疆 石河子 832000)
新形勢下新疆精準扶貧的政治思考
焦 婷
(石河子大學,新疆 石河子 832000)
貧困問題一直是全世界關注的熱點,消除貧困是當今政府和社會共同面對的問題。我國自改革開放以來,經濟高速增長,人民生活水平顯著提高,但是社會問題隨之而來。新疆地處我國邊陲,具有重要的戰略地位,但自然環境差異較大,南疆地區的的貧困問題在新疆比較突出。改革開放和西部大開發以來,新疆扶貧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也面臨著一系列挑戰,而精準扶貧的實施對于新疆發展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新疆;精準扶貧;扶貧開發
2013年11月,習近平總書記在湘西考察時,提出了“精準扶貧”的論斷,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決勝之年,精準扶貧策略有利于加快全面建成小康的步伐。2015年10月29日,中國共產黨中央委員會第五次全體會議通過的 《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的建議》確保“十三五”規劃結束時,全國各地基本建成小康社會。《規劃》要求:“實施脫貧攻堅工程,把革命老區、民族地區、邊疆地區、集中連片貧困地區作為脫貧攻堅重點”〔1〕。新疆地處中國內陸腹地,是我國典型的民族地區、邊遠地區、貧窮地區,一直以來受到中央政府的重點關注。2016年新疆自治區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十三五”時期新疆脫貧攻堅的目標:堅決打贏脫貧攻堅戰,制定脫貧攻堅路線圖和時間表,建立全面系統的責任落實機制。按照“六個精準”要求,力爭7個貧困縣率先摘帽、810個貧困村率先退出、60余萬貧困人口實現脫貧〔2〕。
(一)改革開放以來新疆扶貧取得的成就
1.絕對貧困人口數量下降。據官方數據表明:1978-1993年,新疆絕對貧困人口由532萬人減少到176萬人;八七攻堅扶貧(1994-2000)期間,新疆累計解決139萬人的溫飽問題;2001-2010年,累計穩定解決了284萬貧困人口溫飽問題;2011-2015年,累計脫貧174萬人,貧困人口減少到185萬人,貧困發生率由32%下降到15%〔3〕。
2.新疆地區的經濟發展迅速。改革開放和西部大開發戰略以及國家扶貧政策的傾斜,促進了新疆地區經濟的長足發展。2006年生產總值達到3045.26億元;2008年達到4183.21億元;全區生產總值達到5418.81億元,比2005年增長65.1%,年均增長 10.6%,〔4〕。 “十二五”期間,生產總值由 5437億元增加到9400億元左右,年均增長10.7%,增速由全國第29位躍升至前列;人均生產總值由25034元增加到41063元;一般公共預算收入由500億元增加到1331億元,年均增長21.6%。〔5〕
3.社會事業蓬勃發展。第一,民生方面。“十一五”期間,截至2010年末,全區參加基本養老保險259.67萬人,比2005年增加77.79萬人;參加城鎮失業保險169.60萬人,增加28.80萬人;城鎮職工參加醫療保險 296.70萬人,增加 84.8萬人;〔6〕從2010-2015年,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4993元提高到9425元,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14480元提高到26275元。五年累計減少貧困人口173萬,解決了1000多萬群眾的住房問題、360多萬農牧民的安全飲水問題。〔7〕第二,教育方面較大改善。從2010與2015年相比,小學學齡兒童入學率增長了1.1%;初中學齡少年入學率增長了9.4%;〔8〕學前三年毛入園率達74.31%,小學、初中學齡入學率達99.85%、98.72%,九年義務教育鞏固率達93%,高中階段教毛入學率達88.61%,高等教育毛入學率由24%提高到33.55%,高考錄取率由64%提高到81%。〔9〕第三,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 “十一五”時期,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3644元,比2005年增長70.8%,年均增長11.3%,比“十五”時期高出3.8%;農民人均純收入4643元,比2005年增長86.6%,年均增長13.3%,比 “十五”時期高出4.4%;〔10〕“十二五”時期,城鎮新增就業 244 萬人,登記失業率始終控制在4%的預期目標之內;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長12.7%,農民人均純收入年均增長13.6%。〔11〕
(二)改革開放以來新疆扶貧中的瓶頸
1.返貧現象嚴重,脫貧難度加大。隨著攻堅扶貧的不斷深入,新疆脫貧難度增加,返貧現象嚴重。以尼勒克縣為例。由于自然資源匱乏,人口增長過快,導致人地矛盾突出,人口素質低下,扶貧難度加大,扶貧成本增加。據統計,2009年尼勒克縣累計1876人返貧,返貧率為32%。〔12〕同時,由于教育、醫療衛生事業的落后,因病返貧現象常見。
2.勞動力素質偏低,就業形勢嚴峻。隨著新疆經濟的發展,科技、醫療衛生水平提高,人口增長過快,勞動力素質普遍偏低,就業困難。如南疆四地州人口自然增長率高于全疆和全國平均水平,由于農村地區對勞動力的需求以及教育的落后,導致農村貧困地區勞動力素質普遍偏低,勞動力負擔系數大。據數據顯示,全區每年需解決城鎮就業人口61.2萬人,農村富余勞動力需轉移就業220萬人,其中南疆四地州城鎮就業需求約占全區的1/3以上,農村富余勞動力轉移就業需求占全區的近 60%。〔13〕
3.扶貧體制不完善,資源浪費嚴重。我國扶貧資金分為財政扶貧資金、以工代賑資金和信貸扶貧資金。這三項資金主要是用于貧困地區基礎設施的修建、科技培訓和增加貧困戶的收入等方面。從扶貧資金來看,中央政府的扶貧資金為80%,但從使用來看,基礎設施方面的比重較大,其他方面支出比重較小。如:2009年,扶貧資金為5961.6萬元,用于學校和技術培訓的費用僅占其中的2.56%。信貸資金方面,由于風險高,資金周轉不靈活等因素,使得很多資金不能有效利用;〔14〕貧困地區醫療衛生扶貧體系不完善,由于社會保障體系的不完善,導致覆蓋面小,“因病返貧”現象常見,國家“大病保險”機制,并不能真正滿足當地的需要。
(一)有利于實現社會公平正義
現階段我們認為的社會公平就會 “起點公平”、“過程公平”和“機會平等”,在扶貧開發中國家通過加大對教育事業的投入,力求貧困人口從思想上擺脫貧困,獲得一門技術,達到 “起點公平”。社會公平正義就是社會各方面利用的到協調,人的生存權、發展權得到尊重和保護。政府通過對貧困人口提供社會保障,為其生存和發展提供條件,從總體上保證社會成員最基本的權利,使每個社會成員擁有大致相同的發展機會和競爭條件,享受社會發展成果,這在一定程度上實現了社會的公平正義。
(二)有利于加強國家認同,促進民族團結
2015年8月24日,習近平在中央第六次西藏工作座談會上指出:“必須全面正確貫徹黨的民族政策和宗教政策,加強民族團結,不斷增進各族群眾對偉大祖國、中華民族、中華文化、中國共產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認同。”新疆作為多民族聚居的邊疆地區,各民族共同進步和團結是主要目標,改革開放以來新疆扶貧取得的成就促進了新疆地區政治、經濟和文化的發展,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加強了人民對國家認同,促進了民族團結,維護了社會穩定,實現了新疆的長治久安。
(三)有利于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
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通過了 《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的建議》,“十三五”時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關鍵期,是實現全面小康的“決勝階段”,是通向中國夢之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的實現期,直接關系到“百年宏愿”的基礎奠立,承接并推進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的實現程度。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目標,主要的問題是農村貧困人口的脫貧。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消除貧困、改善民生、實現共同富裕,是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15〕這表明,只有解決區域性整體貧困,使貧困地區同步實現小康才是真正建成全面小康社會,而小康社會的全面建成有利于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
從新疆扶貧的歷史實踐看來,以往的扶貧重物質輕精神和制度,重“輸血”輕“造血”。第二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談會上習近平總書記提出了 “要加大扶貧資金投入力度,重點向農牧區、邊境地區、特困人群傾斜,建立精準扶貧工作機制,扶到點上、扶到根上,扶貧扶到家”。〔16〕在改革開放和“一帶一路”的新形勢機遇下,新疆精準扶貧的實施有利于提升貧困人口擺脫貧困的能力以及加快建成全面小康社會的步伐。
(一)政府層面:制定基于公平且具有激勵作用的扶貧政策
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強調要重視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和更好地發揮政府作用。為了解決貧困人口,政府對貧困地區加大政策扶持力度,通過將農業與扶貧相結合、實施易地搬遷、對貧困人口實施小額信貸措施進行扶貧,通過教育以及國家政策的宣傳消除“我是窮人我怕誰”的等、靠、要等思想。如:新疆尼勒克縣找準農業綜合開發與扶貧工作的結合點,精準發力,全面改造提升了項目區農業基礎設施建設,改善農業條件生產,充分利用資源,最大限度帶動全縣各族牧民群眾的切身利益;對于自然環境惡劣的地區,貧困戶搬遷到自然條件較好的地區,哈密市伊州區的東郊農場聘用山區搬遷的牧民,從根本上解決貧困農牧民就業難得問題;駐村“訪惠聚”工作組、企業團體,對當地的情況熟悉了解之后,因地制宜,精準扶貧。新疆投資集團第三批駐村工作組入駐喀什市,發揮自身優勢,向貧困戶提供全產業服務,形成“公司+農戶”的模式,提高產業增值,增加農民收入。
(二)社會層面:動員依靠各種社會力量投入扶貧事業
貧困地區獨特的地理位置和經濟發展決定了它的發展只能是循序漸進的過程,需要通過民營企業、社會組織和公民個人的力量以多種形式參與扶貧開發。新疆在精準扶貧中,政府和各種非政府組織聯合,幫助貧困人口脫貧。主要表現:霍爾果斯市形成“一對一”結對幫扶模式,通過勞動力轉移、特色產業發展、社會保障和民生建設等多種方式相結合。2016年上半年,在市委、市政府的安排部署下,霍爾果斯375戶貧困戶、1160名貧困人員,在社會保障、勞動力轉移和教育等措施下,現已基本脫貧94戶;〔17〕新疆自治區佛協干部、教職人員和愛心人士前往和田地區皮山縣、克州阿克陶縣通過以捐款捐物形式開展慈善公益對口扶貧工作。
(三)個人層面:樹立感恩意識和自立自強的意識
要改變貧困、落后面貌,需要廣大人民群眾發揚“水滴石穿”般的韌勁和默默奉獻的艱苦創業的精神。政府通過制定政策對貧困人口進行物質和精神扶貧,通過在保證基本物質生活的基礎上加強教育的實施,促進貧困人口自身價值觀的建立,加強自身道德素質的培養,樹立感恩意識和社會責任感。 從思想上消除“等”、“靠”、“要”和“我貧困、我光榮”的思想。
自新疆扶貧以來,國家的重視和政策的扶持使得新疆社會經濟快速發展,貧困人口數量減少,人民生活水平提高,扶貧取得一定成效。而精準扶貧通過“六個精準”針對新疆貧困現狀的定位,制定相應措施促進了新疆社會經濟的發展,對于建成小康社會和實現國家長治久安具有重要現實意義。
〔1〕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綱要〔N〕.新華社北京:2015-03-17.
〔2〕新疆政府工作報告〔R〕.2016 年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政府工作報告(全文),來自學優網http://www.gkstk.com/end.
〔3〕2020年新疆 261萬貧困人口全脫貧〔OL〕.人民網,2016-01-09.
〔4〕〔8〕〔10〕王躍,等.新疆“十一五”發展回顧及“十二五”展望〔J〕.新疆社會科學,2011,(06).
〔5〕〔6〕〔11〕2015 年政府工作報告〔R〕.新疆維吾爾自治區人民政府網,2016,(01-18).
〔7〕陳全國在自治區第九次黨代會上的報告(全文)〔N〕.人民政府,2016-11-11.
〔9〕關于全面深化教育領域綜合改革的實施意見,新疆維吾爾自治區人民政府辦公廳文件新政辦發〔2016〕〔139 號〕2016-09-23.
〔12〕袁娜.新疆少數民族貧困縣扶貧與返貧問題研究一以伊犁哈薩克自治州尼勒克縣為例〔J〕.實事求是,2011,(03).
〔13〕韓林芝.新疆貧困現狀與扶貧開發對策建議〔J〕.農村經濟與科技,2014,(08).
〔14〕郝靜怡等.新疆扶貧開發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區域經濟,2012,(02).
〔15〕習近平的“扶貧觀”:因地制宜“真扶貧,扶真貧”〔OL〕.人民網,2014-10-17.
〔16〕第二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談會〔EB/OL〕.新華網,2014-05-30.
〔17〕霍爾果斯市:精準扶貧獻愛心,訪貧問寒顯真情〔OL〕.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扶貧辦,2016-10-09.
F323.8
A
1009— 2234(2017)10— 0068— 03
2017— 10— 02
焦婷(1990—),女,甘肅平涼人,碩士研究生,主要從事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研究。
〔責任編輯:張 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