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 濤
(廣西財經學院,廣西南寧 530003)
當前,全球經濟復蘇乏力,內生增長動力不足,“逆全球化”思潮和貿易保護主義等也為全球經濟發展前景帶來了不利影響,這些都是世界各國所共同面臨的難題。在今年 5月舉行的“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上,習近平總書記對全球經濟格局的內在矛盾進行了深刻分析,并指出:“和平赤字、發展赤字、治理赤字,是擺在全人類面前的嚴峻挑戰。”其中,進行中國價值觀的有效傳播是解決當前問題的基礎和關鍵。在此背景下,中國提出了推動建設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目標與“一帶一路”倡議,旨在為全球提供開放性、包容性的國際合作平臺,推動新一輪的經濟全球化,加快建設開放型的世界經濟。
一個國家綜合國力的強弱可以從軟實力方面得到體現,其中,文化軟實力則是核心要點,是現階段世界各國都在不斷加以提升的重要環境額。文化軟實力的發展基礎是硬實力,一個國家的經濟發展達到一定的水平之后,人們的生活富足安逸,必然需要增加對文化軟實力方面的投入和重視力度,以便于和硬實力發展持平。換言之,提升文化軟實力是全世界共同的發展目標。而中國是有五千年發展歷史的文明古國,中國在發展壯大的過程中,有責任和義務提升國家軟實力發展方面不斷努力。因為,文化發展的核心內容是價值觀。核心價值觀代表國家軟實力的發展靈魂,是需要建設的重點內容,換言之,想要保證國家文化軟實力得到有效的提升和完善,就需要在中國價值觀的傳播方面下功夫,把現代化的中國價值觀核心要點與國際發展需要相接軌,順應時代發展潮流,傳揚中國優秀文化。
隨著中國綜合國力的不斷提升,國際上的很多國家有意對中國進行歪曲和抹黑,很多類似于責任論、威脅論、崩潰論的道德枷鎖全部綁在支持和平發展的中國身上,中國的整體發展形象被惡意扭曲。所以,中國必須直面這些謠言與惡意中傷,樹立積極正面的國際形象,必須在正確價值觀的引導下,堅持自身發展原則和方向,使得自身形象充滿靈魂和骨氣,更好的反映出中國特色社會的發展本質。所以,我們必須在正確價值觀的指引下,完成文化傳播,塑造整體發展形象,達到預期的傳播目標,向世界各國展示出中國文明大國的形象,堅持社會主義核心發展觀,真實、立體的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現今的世界發展處于一個多元化的狀態之中,中國與世界互相依存,中國的改革開放是為了引進西方發達國家的先進技術和理念,世界各國也想探索中國發展的奧秘,國際間的理念帶有包容形和主動性的思維方式,而價值觀的傳播和發展是增進各國互通互融的有效途徑之一。就現階段的中國發展而言,進行價值觀的傳播目標之一就是希望世界看到更加真實的中國,深入理解中國的文化和堅持的價值觀。中國社會對于價值觀傳播的終極目標并非是要國際社會接收,而是要以我們的價值觀和核心要點內容,向國際領域予以輻射,對世界有一個全新的認知,進行與國際上其他國家的文化進行不斷融合,做到求同存異,順應時代發展的需要,把優秀的傳統文化結合新思想、新理念進行弘揚,找到可以為之終身奮斗的目標。
首先,在國際社會傳播我國的價值觀,必須要借助政府的力量。我國在國際上有官方文化機構即海外中國文化中心,始終堅持“優質、普及、友好、合作”的宗旨,大力宣傳弘揚我國的優秀價值觀及傳統文化,開展各種大眾喜聞樂見的活動,形式多樣,風趣幽默,內容豐富,使得外國群眾能夠通過這些寬廣的平臺深入了解中國文化,此外還可以不斷提高信息服務質量,創新文化活動形式,這樣也能夠使外國人親身感受東方文化的內涵與魅力。國家和政府也要不斷發揮自身力量,推動中國價值觀國際化,可以建立海外孔子學院,開展中外文化年等活動。
其次,不斷提升我國高層領導人的外交藝術。早在2014年的時候,習近平總書記就攜夫人開啟當問荷蘭、法國、德國、比利時的旅程,訪問了各國的總部和教科文組織。僅僅11天就參加了90多場次的外事活動,將我們國家的整體價值觀傳遍整個歐洲,架起了歐亞友好溝通交流的橋梁,深刻解讀了茶文化的內斂綿長到酒文化的熱情濃烈,習總書記以自身的智慧和語言的魅力向歐洲各國展示出中國領導人的政治和文化風采,使得歐洲和世界各國得以更好的了解中國特色發展道路和中國的整體形象,有利于中國站在世界的角度表達出整體執政理念和堅持的價值觀取向。中國古代文明博大精深,流傳著這樣一句話:“一言之辯,重于九鼎至寶;三寸之舌,強于百萬雄師。”國家領導層的外交方式方法,不僅反映出領導人出色的外交藝術,更加能夠表達出一個國家發展進步的核心思想和價值。
第三,價值觀國際傳播不可能是一蹴而就的,這需要經過長期系統性的發展才能夠實現。價值觀國際化利于塑造良好國家形象,內化在形式各樣的傳播方式中,具有潛在性。價值觀國際傳播的主體是政府,同時也離不開大眾傳媒、社會組織以及民間團體的作用。價值觀可以通過文化藝術交流、國際學術會議等形式進行傳播,能夠對外國民眾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也能夠讓他們更加深入了解中國價值觀。
中華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共同具備物質資源與精神資源,所以在中華傳統文化的探究中,需要不斷發掘其內在精神,使其由資源型元素轉化為可傳播性元素,歷史文化是一個國家發展不必可少的部分,而且民族文化及價值觀念得輸出在國家的邦交內容之中,在一定程度上決定了國家外交的特質。中國人含蓄內斂,崇尚儒家之道,西方人熱情奔放,這兩種不同的文化,使中西方形成了兩種截然不同的政體,西方資本主義國家認為中國的政治文化太過于復雜、抽象,難以理解,所以在本質上是排斥與中國進行文化邦交的,這樣一來,實現中華民族文化向現代化轉型,使其與國際接軌就成了現在我國外交面臨的主要問題,為了使西方各國能夠接受中華文化,首先要做到的就是關注和尊重被國際所受眾的文化,充分發揮中華文化在共有觀念上對國際受眾的思想影響力,不斷挖掘中華文化更加深層次的內容,為了做好這一工作,我國為了傳播中華文化,與各國人民共度春節,自2010年春節開始由國家文化、各地級文化團體以及海外機構聯合推出了“歡樂春節”的文化交流活動,因為自古至今春節都是中國人的重要節日,包含了很多民族文化和習俗,是中華文化的傳承,尤其是通過舉家合樂的氛圍反應出中國文化對天道人倫的價值觀念,也是因此,中華文化被越來越多的海外民眾所熟知與接受,使他們更樂于學習中華文化,共同見證中國的成長。
其次,中國與世界的交融,除了經濟上的交互之外,還有文化上的接軌,我們要在世界文化之林中謀求生存、發展,在接受世界文化多樣性的同時,堅持中華民族特有的價值觀念,習近平總書記也曾在全國宣傳思想工作中發表過重要講話,講話內容主要是在當今社會的發展趨勢之下,世界上出現的新事物、新觀點、新知識,不斷影響著各個國家的思想與觀點,對此我們要加強宣傳報道,積極借鑒人類文明創造成果,從而精心的做好對外宣傳工作,不斷對對外宣傳方式加以創新,加大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的力度,勵志講好中國故事,傳播中華文化。為了讓中國以更好的形象全面的面向世界,我們在尋求中國與世界、傳統與現代之間的平衡點時,要明確中華文化的價值觀,這時的價值觀念不再是那些空洞的口號,而是具備中國特色的文化內容與觀念,在國際文化交流中傳播出富有時代感和具備中國特色的內容,與國際文化求大同存小異,積極回應時代和人類發展中重大問題,讓中國的聲音在世界的舞臺上響起,使中國文化更加國際化。
黨的十八大以來,黨和國家事業發展取得了一系列歷史性變革,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新時代,拓展了發展中國家走向現代化的途徑,給世界上許多既希望加快發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獨立性的國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選擇。未來要充分發揮智庫作用,不斷推動各國治國理政經驗交流,為全球治理貢獻中國智慧、分享中國經驗、提出中國方案。
總而言之,在全球經濟發展一體化的大背景之下,我們想要做好基于命運共同體的文化傳播活動,就需要把中國價值觀的發展體系當作一項系統工程,必須具備高度的文化導向和自覺意識,不斷明確傳播方向和發展目標,做好科學合理的規劃,找到中國的價值精髓;在傳播價值觀的同時,發揚文化包容精神,懂得欣賞不同文化發展之美,在眾多文化發展體系中找到大家一直追求的終極目標,探求國際傳播途徑和方法。正確把握價值的傳播動態,體現出中國特色和品牌,打造優良的國家形象。
[1] 潘維、瑪雅主編:《聚焦當代中國價值觀》,北京:三聯書店出版社,2008年.
[2]“中國發展道路中的價值理念及國家傳播研究”課題組編:《中國道路與國家形象》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3年.
[3] 潘維、廉思主編:《中國社會價值觀變遷30年》,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8年.
[4] 駱郁廷:《論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馬克思主義研究》,2014年第8期.
[5] 趙麗濤:《全球化背景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對外傳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研究》,2014年第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