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 蓉
(宜春職業技術學院,江西宜春 336000)
近幾年,為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社會上形成積極向善的道德風尚,各地各行業廣泛開展了“身邊好人”“最美人物”“道德模范”等評選活動,大力提倡崇德向善的好人文化,推選出群眾身邊看得見、摸得著、學得到的先進人物,使推出的“身邊的好人”可敬、可信、可親、可學,凝聚起強大的道德力量。高職教育需構建“好人文化”職業素養實踐教育體系,把學生身邊道德高尚、積極上進、模范帶頭的榜樣找尋出來并進行宣傳,為當代大學生提供正確的價值導向,在校園內用“好人文化”引領校園道德風尚,建設文明校園。
護士被社會稱之為“白依天使”,服務的對象是有疾病的患者,是維系人的生命和健康的衛士,是一個集技術、愛心等于一體的工作。高職護理專業,是以就業為導向,培養高素質技能型的護理人才,且擁有良好的人文修養。目前我國高職護理專業主要教授的是技術技能,對學生的人文教育略顯薄弱,隨著人們對護士要求的提高,護理專業中職業素養也逐步成為學生應當具備的素質之一。
縱觀媒體的報道,我國的道德滑坡現象已成事實,在社會上出現的老人摔倒后到底扶與不扶,撿拾到了物品到底是否應該歸還等討論。受西方國家的影響,人們在利益面前將誠信、道德拋之腦后,社會最起碼的信任沒有了,到處充斥著金錢的氣息,因此,堅定每個人內心“做好人”的信念,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國民素質的提高顯得非常重要。“好人文化”作為一種具有正面示范和激勵作用的文化形態,它直接或間接地映射著一個國家或一個社會的人文精神和價值取向。目前,高職院校護理專業的培養目標偏重專業知識的學習,對護士生的人文素質教育比重偏低,伴隨社會對護士的高要求,護士不僅要有技術,還要有人文情懷,而護患關系對整個醫療過程起著重要的作用,這就需要高職院校培養的護士生應具備較高的人文素質。
高職院校的學生在入校時的高考分數不太理想,學生的學習能力和綜合素質相對較弱。部分學生進校后,對學校和所學的專業存在不少抱怨,如校園環境沒有本科院校好,所選擇的專業是被家長所逼迫的等,這些現象對于高職院校來說培養人才的難度增大。目前高職院校的各專業人才培養目標是以就業為導向,注重的是學生適應職業和崗位的基本技能訓練及基本專業操作訓練。護理專業的學生未來的職業是護士,而作為護士僅有專業技能是遠遠不夠的,學校對學生的人文知識的培養和教育不夠重視,即使開了思想政治課程和人文修養課程,但總學時偏少,教師更多的是對學生的專業技能進行培養與鍛煉,很少進行專門的人文知識和技能的培訓。
在媒體的報道中,常看到此類案例:護理人員對人文知識了解較少,在工作中不能與患者有效溝通,更不能換位思考體會患者的病痛,與患者和患者家屬的關系緊張,甚至面對患者的知情訴求,以“講了你也不懂”或“你去問醫生”來回應,加劇了護患關系的裂痕。有的因為溝通不暢而引發惡性事件。護士們對人文關懷的知識內涵不甚了解,對實際工作中更是無法運用人文關懷知識和實踐能力。在醫院工作時,部分護士表現出耐心不足、態度生硬、語言惡毒、細致不夠、溝通不暢,從不主動為患者服務,對患者的病情不能感同深受,對患者的問題無法解答等現象,這些都表明護士在校期間就缺乏系統的培養,對人文關懷缺乏足夠的認識。
1 營造好人氛圍。全國各地開展了道德模范評選表彰活動,從助人為樂、見義勇為、誠實守信、敬業奉獻、孝老愛親等方面評選出自己身邊的道德榜樣,引領社會道德風尚。在社會的大背景下,高職院校應在校園內醒目位置,如教學樓墻體、食堂、寢室、教室走廊等處懸掛條幅,制作噴繪、展板等;每個班級教室內開辟好人文化欄,定期更新;建設好人文化走廊、文化墻。開展主題宣傳活動,深入報道“好人”先進事跡,在全校范圍內營造好人文化的良好氛圍。
2 學習人文知識。高職院校應加強對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和形勢政策教育,通過豐富的課堂學習和有效的學習方法,使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利用網絡平臺,如 QQ群、微信群、博客、公眾號等推出以好人為主題的文章與報道,潛移默化的提升學生的思想道德境界;要開展與護士職業相關的主題教育,對學生道德素質和人文素質進行學習和培養,引導高職生做好職業生涯規劃和加強學生對所從事職業的認同感,加強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家庭美德和個人道德建設;加強學生人文素質的培養,讓學生認識到好人文化及人文知識對自己職業生涯的重要意義,并在學校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在日常生活和學習中踐行好人精神,從而提高自己的人文素質。在日常生活學習和工作中,要繼承和發揚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學會與長輩、同學、朋友進行溝通,要做到謙虛禮貌、待人友善、為人誠實、遵紀守法、勤儉節約等,養成遇到問題積極面對、遇到挫折不放棄的良好心態。在學校多參加各類社會實踐活動,多多的鍛煉自己的各項能力,為就業奠定良好的基礎。要主動為學校老師和同學們服務,積極擔任學生干部,學會組織和處理各項工作,不斷提升自己的工作能力。要做法律、道德和紀律的模范遵守者,不以善小而不為,不以惡小而為之。
3 規范護士素質。在有效的護患關系中,護士具備良好的職業素質是關鍵。高職院校在培養學生成才的過程中,要以準護士的標準嚴格要求學生,通過學習著裝、文明用語、溝通技巧等禮儀來內強素質;通過學習專業知識、危機意識、心理素質、職業素養等培訓來外塑形象,幫助每位護士生在學校就打好基礎,這樣學生在就業時就能很順利的完成從護生到護士的角色轉變。
4 建立創評機制。高職院校可建立班、二級學院、校三級好人推薦創評機制。各班為每位學生入校即建立道德檔案,學生群體中的好人由各班推薦,逐級評選出學生身邊的好人,讓學生向身邊的榜樣學習進步。從學生的日常規中進行精細管理,如學生的儀容儀表、言談舉止、良好習慣、勤奮學習等,培養學生優良的道德品質,為學生順利走向就業崗位提供保證。
5 豐富活動載體。經常開展各項與專業素質相關的活動,利用主題班會、社團活動、學術講座、知識競賽、技能訓練、優秀人才先進事跡報告會、表彰大會等,實現科學文化和人文文化水乳交融。組織行業專家來校開展座談、先進事跡報告等形式,將臨床實踐中的經驗與案例傳授給學生,使南丁格爾精神在學生的腦海中落地生根,培養學生愛崗敬業、服務群眾、無私奉獻的理想信念。利用 “5.12”國際護士節主題,開展“感恩的心”手語比賽、演講比賽等,讓學生學會感恩、善于感恩,調整心態,精神飽滿、積極上進,爭做好人。
6 傳播好人文化。高職院校的學生要向身邊的好人學習,處處以他們為榜樣,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校期間多為他人著想,多為他人做事,多站在他人的立場思考問題,幫助別人,無私奉獻,將好人文化融入自己的學習和生活當中。利用業余時間,多進社區和福利院,通過自己所學的護理專業知識,用實際行動為老人、孩子和需要幫助的人提供力所能及的專業服務,不斷提升自己的專業技能、溝通能力、組織能力等綜合素質,努力傳播和踐行好人文化。
好人文化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繼承和發揚,是崇高道德中的一道亮麗的風景線,是人民的精神家園,以最大的正能量在社會中傳遞。好人,既是一群平凡人,又是我們身邊的人,他們在自己的學習和工作中精益求精、兢兢業業、無私奉獻;所做的每一件好事,都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體現,是我們學習的榜樣,是凝聚中華民族復興的道德力量,更為改善目前緊張的護患關系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1] 艾珺.散議“好人好事”[J]文化學刊.2013(02).
[2] 李建國.弘揚傳統美德的12條建議[J]重慶社會科學. 2012(07).
[3] 周建標.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繼承弘揚了“仁義禮智信”的精髓[J]長春大學學報.2013(07).
[4] “仁義禮智信”應當成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基本內容[J].陳劍. 新視野.201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