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天驕
(黑龍江大學 俄羅斯研究中心,哈爾濱 150080)
淺析國家軟實力概念及其引發的思考
劉天驕
(黑龍江大學 俄羅斯研究中心,哈爾濱 150080)
軟實力作為國際關系理論的核心概念之一,自約瑟夫·奈提出后就引起了世界各國的廣泛關注和高度重視。但隨著對軟實力理論研究的不斷深入,學者們對軟實力在概念、與硬實力的關系等方面的理解不盡相同,甚至認為約瑟夫·奈的軟實力理論本身是否具有科學性還有待商榷。但在全球化和信息化不斷發展的今天,軟實力研究將在主權理論層面,以及國際安全理論層面深入發展,并對國家力量及綜合國力的提升發揮重要作用。
軟實力;硬實力;綜合國力
1990年約瑟夫·奈提出“軟實力”概念用于描述綜合國力,認為綜合國力不僅包含資源、軍事、經濟、科技等硬實力,還應包括文化、政治制度、意識形態、對外政策等軟實力。根據約瑟夫·奈對軟實力的定義,可將其歸納為國家對外的吸引力和影響力。但由于約瑟夫·奈提出軟實力概念受特殊歷史背景所限以及時代的不斷發展變化,不同研究者對軟實力的解讀各有不同,其中關于軟實力的具體構成要及其與硬實力的相互關系是學者們關注的焦點。盡管關于軟實力理論還有很多爭議和有待商榷之處,但軟實力概念的提出無論是對于國際關系理論方面,還是對于國家提高綜合國力方面都有重大意義。
軟實力的概念自被提出后就備受關注和重視,但對其明確定義人們一直未能達成一致意見,就連提出這一概念的約瑟夫·奈本人都在不同時期不斷對其進行修改和完善。對于軟實力與硬實力之間的關系也是學者們關注的焦點。
(一)軟實力的基本概念
約瑟夫·奈于1990年最先提出“軟實力”概念并首次將國家的綜合國力劃分為硬實力和軟實力兩種,認為二者對于綜合國力來說都至關重要,缺一不可。約瑟夫·奈在1999年曾對軟實力進行過具體定義,2004年約瑟夫·奈在其著作《軟實力——國際政治中的制勝之道》中對軟實力進行了重新定義:“軟實力是一種能力,它能通過吸引力而非威逼利誘達到目的。這種吸引力來自異國的文化、政治價值觀和外交政策。當在別人眼中我們的政策合法、正當時,軟實力就獲得了提升。”〔1〕美國學者傅立民認為,衡量一個國家的實力,取決于這些國家改變與指導其他國家行為方式的能力,取決于它們在與其他國家的較量中使用國力及潛力的意志。〔2〕這里所說的能力和意志其實就是軟實力。國內學者趙剛、肖歡將軟實力定義為一國的文化、價值觀念、社會制度和發展模式的國際影響力和感召力。〔3〕
概括來說,軟實力就是國家的對外吸引力和影響力。而這種吸引力和影響力主要來自一國的文化、意識形態、政治制度、外交政策等,也就是說一國通過上述幾方面內容使別國信服并自愿主動跟隨這一國家所制定的標準或制度,而且在國際社會上看來是合情、合法且正當的,這種情況下發揮作用的就是軟實力。
(二)硬實力是軟實力的基礎
從本質上看,軟實力與硬實力之間的關系是物質與精神的關系,硬實力屬于物質文明,軟實力屬于政治文明或精神文明。〔4〕物質第一性,精神第二性,物質決定精神,因此從辯證唯物主義原理的角度來看,硬實力是軟實力的物質基礎。
以中國古代為例,公元1368年,隨著中國明朝建立,以中國為中心建立起與周邊國家的朝貢與冊封關系的國際關系體系,即東亞封貢體系。中國歷史上之所以能夠保持東方大國的地位并能夠讓周邊國家臣服和朝貢,首先與中國當時強大的硬實力有直接關系。其次就是中國自古以來崇尚的文治,以德服人,使得中國對周邊國家有足夠的影響力和吸引力,也就是軟實力。試想如果當時中國沒有強大的硬實力,只是憑借文化等軟實力想要形成東亞封貢體系幾乎是不可能的,因為就算是以德服人,也需要有能夠震懾他人的實力才能夠讓其他國家甘愿臣服。
(三)軟實力可反作用于硬實力
用辯證唯物主義原理來看,物質決定精神,但同時精神對物質有反作用。這一點用在軟實力和硬實力上也同樣實用,即軟實力也可反作用于硬實力。軟實力對于硬實力的反作用從一個方面可以理解為軟實力能夠消解硬實力。2003年美國對伊拉克發起“第二次海灣戰爭”,在國際社會上并不能得到認可,極大損害了人道主義精神,美國國家形象受損,國家軟實力大打折扣,進而對國家經濟等硬實力產生消極影響。
軟實力對硬實力的反作用從另一個方面來說就是軟實力對硬實力有促進作用。以新加坡為例,新加坡只是東南亞很小的一個島國,但卻是亞洲非常發達的資本主義國家,2014年全球金融中心指數排名報告中新加坡是繼紐約、倫敦、香港之后的第四大國際金融中心。新加坡之所以能夠取得如此強大的硬實力,與其對軟實力的運用有直接關系,新加坡能夠溝通東西方文化,轉化為自身的多元文化,進而成為國家軟實力,并使國家能夠在東西方大國中游刃有余。
在當今世界軍事實力依舊是自助體系中最終的權力形式,對現代大國而言,訴諸武力比前幾個世紀代價要高得多。其他工具——交流、建立組織或制度、調控相互依賴等變得越來越重要。〔5〕當今世界是以信息和文化為主導的軟實力時代,隨著對軟實力研究的不斷加深,對于研究中的一些問題也值得人們深入思考。
(一)約瑟夫·奈軟實力理論的不足之處
其一,軟實力與硬實力的劃分方法不科學。約瑟夫·奈直接用“二分法”將實力劃分為軟實力和硬實力,例如軍事實力屬于能夠實施強制性力量的硬實力,但這種方法卻不能解釋軍事交流和軍事合作這兩種國際行為。這種國際交流方式屬于軍事領域,但又確實是通過非強制性手段達到交流與合作的目的,因此不能簡單講其歸為硬實力或軟實力的范疇。換種說法,軟實力與硬實力的真正區別應該在于力量的運用方式,而不在于力量的性質。〔6〕鑒于此,我國有學者提出一個新的概念“中性實力”:處于國家硬實力與軟實力交匯地帶,既具備硬實力的強制性,又帶有軟實力的吸引力的國家實力。〔7〕這樣經濟力量中的經濟發展模式以及軍事力量中的軍事文化、軍事外交、軍事宣傳等就可以劃為國家實力中的“中性實力”。
其二,軟實力難以衡量。世界大國一直熱衷于對國家實力進行評估和比較,一方面找出自身不足之處,另一方面也可以通過本國的優勢樹立國際威望,但軟實力作為社會科學概念很難進行衡量,這也是軟實力最大的缺憾之一。奈曾經用吸引外來人口數、文化產品的出口數量、獲得諾貝爾獎的人數、發表科技論文的數量等來衡量軟實力,〔8〕但這些只不過是各種力量的資源問題,而并非軟實力本身的大小。〔9〕可見奈也沒有解決軟實力的衡量問題。
(二)未來軟實力研究的發展方向
在全球化、信息化、一體化的今天,軟實力已經成為可以和硬實力平分秋色的重要國家實力,在未來更是如此。目前各國學者對軟實力的研究成果頗豐,但依然存在一些不足和有待提高之處。
其一,要將軟實力研究上升到主權理論層面。目前國際政治行為體主要還是主權國家,因此其對軟實力的重視最主要目的是能夠使國家獲利,因此未來軟實力的研究首先在學術理論上就應有一個巨大突破,即把它提升到主權理論的層面。只有這樣才能在未來國際關系理論以及軟實力理論的發展中掌握話語權,并為國家利益的提升服務。
其二,加強軟實力在實踐層面的研究。目前對于軟實力的研究在理論層面是成果豐碩,我國學者在文化、文化安全理論、非傳統安全等領域有過很多研究成果,例如我國國學大師季羨林先生、國際問題專家李慎之先生是我國在東西方文化交流、文化安全理論研究的兩位先驅。〔10〕季羨林先生在《文化的沖突與融合》中對世界文化發展規律作出了經典概括,即從沖突到融合是文化交流的普遍規律。〔11〕但對于如何把軟實力應用到實踐中還沒有十分具體的措施和方案,很多戰略對策等還只是停留在紙上談兵的層面。未來對于軟實力的研究應更多地側重在實踐層面,才能使軟實力發揮真正的效力,為國家利益服務。
結論
國家實力的內涵隨著世界的發展變化也在不斷變遷,一直以來硬實力是衡量國家實力的最主要標準。雖然歷史上人們都曾在不同程度上注意到了軟實力的存在,但想要在一直以來以弱肉強食這種叢林法則作為生存之道的國際社會上立于不敗之地必須擁有強大的硬實力。隨著人類社會進入全球化時代,國家實力的內涵開始發生轉變,許多非傳統安全因素開始進入人們視野,例如文化、意識形態、政治體制等逐漸成為國家間競爭的內容。
約瑟夫·奈是軟實力概念的提出者,他對軟實力的定義可以理解為在國際事務中通過吸引力和影響力,而非強制力來達到期望的目標和結果的能力。軟實力和硬實力之間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硬實力既是軟實力的物質基礎,同時軟實力又能夠反作用于硬實力,這種反作用既可以是正面促進作用,也可以是負面抵消作用,二者共同構成國家綜合實力。
目前國內外對于軟實力的研究都成果頗豐,但依然存在一些不足和有待商榷之處。約瑟夫·奈的理論本身就有一些不足,其一,軟實力與硬實力的劃分方法不科學,軟實力和硬實力之間還存在一些力量是既能夠涵蓋在軟實力范疇中,又能夠包括在硬實力范圍里,比如軍事力量中的軍事文化、軍事外交、軍事宣傳。其二,軟實力難以進行量化和衡量。未來軟實力研究的發展方向主要有將軟實力研究上升到主權理論層面、將軟實力理論與國家安全理論結合起來。未來軟實力的研究還會不斷深入和全面,相信各國研究者們一定能夠從已取得的研究成果中汲取精華,取得更多對國際社會有益的成就。
〔1〕Joseph Nye,Jr.,Soft Power:The Means to Success in World Politics,New York:Public Affairs,2004,p.25.
〔2〕〔美〕傅立民.論實力〔M〕.清華大學出版社,2004.
〔3〕〔7〕趙剛,肖歡.國家軟實力〔M〕.新世界出版社,2010.
〔4〕郭樹勇.中國軟實力戰略〔M〕.時事出版社,2012.
〔5〕〔美〕約瑟夫·奈.硬權力與軟權力〔M〕.門洪華,譯.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
〔6〕王思齊.國家軟實力的模式建構——從傳播視角進行的戰略思考 〔M〕.浙江大學出版社,2013.
〔8〕〔美〕約瑟夫·奈.理解國際沖突:理論與歷史〔M〕.張小明,譯.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
〔9〕張國祚,編.中國文化軟實力研究報告(2010)〔M〕.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1.
〔10〕涂成林,史嘯虎.國家軟實力與文化安全研究——以廣州為例〔M〕.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2009.
〔11〕張驥,劉中民.文化與當代國際政治〔M〕.人民出版社,2003.
D03
A
1009— 2234(2017)10— 0159— 03
2017— 09— 29
劉天驕(1993—),女,黑龍江哈爾濱人,研究生,研究方向:國際關系。
〔責任編輯:譚 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