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維峰
(白銀市工業學校,甘肅白銀 730900)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根”和“魂”,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精神命脈,是涵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源泉”、“中華傳統美德是中華文化精髓,蘊含著豐富的思想道德資源。不忘本來才能開辟未來,善于繼承才能更好創新。對歷史文化特別是先人傳承下來的價值理念和道德規范,要堅持古為今用、推陳出新,有鑒別地加以對待,有揚棄地予以繼承,努力用中華民族創造的一切精神財富來以文化人、以文育人。”
中華古典詩詞源遠流長、內容廣博、意蘊深厚,古典詩詞承載著民族文化的精神基因,是我國傳統文化的瑰寶,具有極高的文學價值、歷史價值,同時也蘊藏著豐富的精神價值資源和思想道德資源,挖掘其價值精華,傳承其思想精髓,古為今用,古為新用,對于青年中職學生陶冶道德情操、提高人文精神素養具有重要教化、育化作用,對于培育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具有重要的借鑒意義。
在誦讀鑒賞古典詩詞過程中,通過引導學生用心研習古典詩詞,可以開創性地將詩詞教學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關聯起來,讓學生從思想精神的源頭上找尋核心價值觀的根據,通過古典詩詞意蘊的興發觸動和心靈精神的契合守望,既體現詩詞教學鑒賞的特點,又強化詩歌教化育人的特色,使學生在精神價值上獲得的提升與慰藉,更加自覺地將核心價值觀內化于心,外化于行。
1.激發學生的愛國情懷和社會責任意識。“天下興亡,匹夫有責”是幾千年來無數仁人志士發揚傳承的愛國情操和價值追求,激勵著一代又一代中華兒女報效祖國、奉獻社會。例如在教學《滿江紅·寫懷》的過程中,既分析鑒賞該詞感情激蕩、氣勢磅礴、風格豪放、結構嚴謹、感染力強烈的文學特質,有讓學生體會岳飛為國戰斗的雄心壯志、精忠報國的拳拳之心,感受他強烈的愛國之心和人格魅力。同時拓展思維、延伸閱讀,將其與王昌齡的“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范仲淹的“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譚嗣同的”我自橫刀向天笑,去留肝膽兩昆侖!”、徐錫麟的“只解沙場為國死,何須馬革裹尸還!”等愛國詩句進行對比,比較他們在不同的歷史時代、不同的歷史背景下的愛國情懷,體會他們強烈的社會責任擔當精神,如此發散類比,對于激發青年學生的愛國情懷和社會責任感起到良好的教育作用。
2.培養學生無私奉獻的敬業精神。通過引導學生學習李商隱的《無題》、羅隱的《蜂》、李綱的《病牛》等詩篇,體味其中“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干”、“采得百花成蜜后,為誰辛苦為誰甜?”“但得眾生皆得飽,不辭羸病臥殘陽。”等詩句,體會春蠶、蜜蜂、老牛一生勤勉勞作、無私奉獻、忠于職守的敬業精神,由此及彼,觸類旁通,正處在學習黃金階段的學子更應該勤奮學習、努力成才,在以后的工作崗位上兢兢業業、奉獻才華,服務社會、人生成就,實現自身價值。
3.培育學生自強不息的奮斗精神。通過學習曹操的《龜雖壽》,讓學生品味 “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烈士暮年 ,壯心不已”詩句所蘊含之“生命不息、奮斗不止”的人生價值,引導青年學生秉承“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的奮斗精神,自覺摒棄遇到挫折就自感前途渺茫、消極迷茫、自暴自棄的思想,應樹立積極進取,不斷超越自我的奮斗精神,積極投身到火熱的學習生活當中,為實現自己的美好人生而努力奮斗。
4.培養學生健全的人格品行。組織誦讀于謙的《石灰吟》、王冕《墨梅》,引導學生學習領會其中“粉骨碎身渾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間”、“不要人夸好顏色,只留清氣滿乾坤”等詩句中的高貴品質和健全人格,通過這些詩詞的興發觸動、心靈凈化,使學生獲得精神上的提升與人格、品格上的健全。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是當下教育的熱點,語文中的古典詩詞教學更應擔當此責。“詩教”是一種綜合素質的提升,在具體實施之時,可以從詩歌的事件、環境、名句等角度切入,尋找其中蘊含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因子,繼而加以闡發、完善,幫助學生形成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1.培育學生誠信的品質。人無信不立,誠信是立身之本、做人之道。顧炎武詩:“生來一諾比黃金,哪肯風塵負此心”, 告誡人們人生在世,要信守諾言,以誠信為歷世之根本。孔子曰:“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一個言行一致、信守承諾的人會使人產生敬意。青年學生是社會的一份子,面對不良社會環境與道德氛圍時也會有誠信缺失、考試作弊、言行不一、欺騙他人的情況發生,通過誠信教育,使學生明白“誠信為人就是在養自我清潔之心、正自身坦蕩之行;誠信對人就是在養天地浩然之氣、正道義永存之風”,自覺養成“內不欺已,外不欺人”的誠信品質。
2.養成感恩的品德。龔自珍《己亥雜詩》中“落紅不是無情物,化作春泥更護花”,通過描述我們可以體驗到:落花并沒有忘記樹根的哺育,帶著無限的眷戀深情地告別樹枝,化作春泥守護樹根,以回報樹的養育之恩,這種“犧牲小我,成就大我”的偉大情操,令人肅然起敬,青年學生通過學習陶冶,更要懂得感恩,學會感恩。
3. 培養和諧友善品行。一顆常存善念的心,友善待人、和善處世,無論面對怎樣的環境和人事,都應不忘初心、不失本性。“相知無遠近 ,萬里尚為鄰”的友愛友善,“以文長會友,唯德自成鄰。池照窗陰晚,杯香藥味春”的和諧相處,以及“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無怨,在家無怨”的與人為善,都是我們培育和諧友善品行的借鑒,滋潤化育著年輕學子的心,逐漸養成和諧友善的美好品行。
追求真善美是品讀詩詞和鑒賞詩詞的永恒價值,把社會主義的核心價值觀培育貫穿于古典詩詞教學的始終,并與弘揚中華經典傳統文化緊密結合起來,弘揚社會正能量,引導廣大青年學生樹立和堅持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增強文化自信,為實現偉大的中國復興夢而努力學習奮斗。
[1] 中共中央宣傳部編.《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讀本》.學習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6.
[2] 郭慶生 段建玲編著《國學知與行》甘肅文化出版社,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