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小麗
(桂林旅游學院基礎部,廣西桂林 541006)
2014年5月,習近平總書記在河南考察時第一次提到新常態。同年 12月 9日,習總書記在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上對“新常態”做了較系統地闡述,認為“新常態”是相對之前的“常態”而言的一種相對穩定的階段性概念,速度是“從高速增長轉為中高速增長”;結構是“經濟結構不斷優化升級”;動力是“從要素驅動、投資驅動轉向創新驅動”。民族體育旅游是體育與旅游業相結合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蘊含著濃厚的民族的體育文化內涵,是旅游科學、民族科學、體育科學相互交叉融合滲透而產生的并具有旅游、民族、體育等特征的一個新旅游產業領域。我國已進入經濟新常態發展時期,如何抓住新常態所帶來的機遇,實現廣西民族體育旅游業健康可持續發展,已成為擺在我們面臨的新課題。
旅游資源是自然界和人類社會凡能對旅游者產生吸引力,可以為旅游業開發利用,并可產生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以及環境生態效益的各類事物和因素的總和。據陸元兆教授發表于《中國體育科技》2006年(第42卷)第3期的論文《廣西民族體育旅游資源開發的綜合研究》指出廣西現存的民族體育旅游項目有305個項目,主要以競技、游戲、舞蹈、表演、節慶、養生等形式存在于除長居漢族外的 11個少數民族里。廣西少數各民族在長期的生產勞動和生活中,孕育和繁衍了眾多具有宗教祭祀、軍事武藝、民俗風情、休閑娛樂等特點的民族體育項目,其中有些項目已被作為具有民族特色的旅游資源進行了開發和利用,并顯現了巨大的社會效應和經濟效益。如桂北地區的“搶花炮”項目、廣西南寧地區的“拋繡球”項目等。這些內涵豐厚的旅游資源都是開發具有廣西民族特色的旅游產業的重要依據。
廣西地處祖國的南疆,是我國少數民族省區中少有的既沿海又沿江又沿邊的省份之一。其地理區域在大陸中又是我國東、中、西三個地帶的主要交匯點,又是重要接壤我國華南經濟圈、西南經濟圈和東盟經濟圈的結合體;在國際通道上又是重要通往東盟的既有陸地通道又有江上通道和海上通道的最便捷的唯一自治區, 接壤聯結著粵港澳,為我國發展西南地區、中國一東盟自由貿易區提供了優勢的地理優勢,廣西與國內外之間水陸空相連的區位優勢,為廣西開發民族體育旅游產業提供了便利的地緣條件,成為了我國對接東盟國際通道的重要角色。
據國家統計局、國家旅游局、國家公商行政管理局、公安部等聯合對2005年全國旅游住宿設施進行的追蹤調查,廣西現有飯店總計7641家(星級飯店308家),其中涉外飯店236家,社會旅館2534家,個體旅館4871家,星級飯店營業收入約達21.51億元,較強的旅行社和飯店接待能力為開發廣西民族傳統體育旅游活動提供了重要物質基礎。
廣西地理環境復雜多樣,歷史悠久,孕育著極其豐富的人文旅游資源。到08年12月止,廣西有“世界人與生物圈保護區1處,國家歷史文化名城2個,國家歷史名村3個名鎮2個,中國優秀旅游城市9個,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3個,國家A級風景名勝區98個(其中5A級2個、4A級46個、3A級43個、2A級7個),國家自然保護區15個,國家森林公園48處,國家地質公園5處”。廣西是我國多民族的自治區之一,境內除漢族聚居外,還是我國壯族、瑤族、苗族、侗族、仫佬族、毛南族、回族、京族、彝族、水族、仡佬族等少數民族的主要聚居地,各民族都有自己獨特的鮮明的濃郁的傳統文化和風俗習慣,其民族建筑、工藝特產、民間音樂舞蹈、傳統節慶文化、民族傳統體育項目、飲食文化以及民族服飾都極富有民族特色,有利于滿足游客的奇異感、新鮮感。這些無疑都是用以開發民族特色旅游的重要優勢。
80年代以來,廣西旅游業得到迅猛發展,成為廣西的新興產業。自治區除非常重視旅游業發展外,還對支持旅游業發展出臺了一系列傾斜的政策,如1997年,廣西壯族自治區黨委和人民政府作出了建設旅游大省的決定。1998年又明確提出把旅游業作為全區的支柱產業來培育。同時國家沿海開放優惠政策、國家西部大開發優惠政策、邊境貿易優惠政策、少數民族地區優惠政策等的實施頒布,使廣西成為中國享受對外開放優惠政策最為富集的旅游經濟發展區域,為發展和開發具有廣西民族體育特色的旅游產業提供了非常有利的政策保障和支持。
自“1995中國民俗旅游年”后,廣西政府發揮民族體育旅游資源優勢、制定配套的優惠政策措施,抓住東盟的國家戰略大好時機,努力弘揚和繼承廣西優秀的民族體育文化,強調重新對旅游業發展的認識,調整創新旅游業的內容、形式、管理、機制,并結合現代先進的科學網絡技術,采用互聯網+等多種形式手段,著力推進旅游業的持續發展,放眼于世界,開拓更多具有廣西民族特色的具有超強吸引力和競爭力的國內國際民族體育旅游市場,推進民族體育旅游產業化進程,著力發揮政府在發展旅游業的主導作用,大量吸引社會企業前來投資,加強和完善旅游基礎建設,培育民族旅游市場的主體和體育旅游事業主體,塑造廣西旅游的形象,成為廣西特有的知名品牌,讓旅游發展成為廣西重要的支柱產業。使廣西旅游走向世界。
目前,據有關資料顯示廣西已開發的景區、景點主要分布在南寧、桂林、柳州、河池、賀州、北海等地區,武鳴、資源、龍勝等 63個縣。其中已開設有民族體育旅游項目的景區(景點)有 58個,年均接待游客量人數達千萬次,初步形成了一定規模的旅游服務體系。
雖然廣西政府在民族體育旅游產業發展的過程有政策傾斜的有力保障,但在宏觀指導方面還不夠。主要體現在廣西政府層面的行政管理部門和國有旅游層面的企事業單位在“辦旅游”過程中的職能管理模式還沒有轉變成“管旅游”的職能模式;廣西政府在統籌和規劃整個旅游產業中,對宏觀經濟的具體分析、整體監測和預測的管理機制缺乏完善,對發展民族體育產業與旅游產業相結合的政策執行力度和發展延續性都缺乏宏觀的指導和統籌規劃研究。廣西政府在發展具有民族體育資源特色的旅游產業中還沒有充分突出優勢發揮合理的機制,形式過于單一,還是以展示為主,新常態下廣西民族體育旅游產業還沒有形成民族體育文化深層次多角度觀念和意識的共識。
廣西民族體育產業與旅游產業相結合的體育產業化進程較低,主要體現在:一是具有民族體育和旅游特色的體育旅游產品開發的旅游市場化意識淡薄,民族體育項目的發展沒有以旅游消費市場的需求結構及變化為依據,不進行科學的規劃和布局,盲目性較強,致使民族體育資源遭到嚴重的浪費和破壞。另一方面,由于有關部門的領導沒有充分認識到民族體育旅游的經濟價值和文化價值,對日漸興盛的民族體育旅游缺乏足夠的重視,僅僅把它當作民俗風情旅游的一個補充或其中的一個組成部份,以及具有體育和旅游特色的民族地區在經濟、交通、通信等方面,條件較落后,極大限制了具有民族和體育特色的旅游業發展,以至于民族體育旅游業仍處于檔次低、設施簡陋、規模不經濟的階段。
目前,廣西具有民族和體育特色的體育旅游產業的主體——體育旅游企業尚處于起步階段,其經營規模在融資方面的能力有限,經營與管理的經驗還不足,造成難以實現規模化的產業。因此,廣西要發展具有民族與體育特色的體育旅游產業是一個長期的發展的過程。廣西經濟發展相對滯后,許多民族體育產品的開發由于沒能把握住產品的特性,開發前定位不準確,致使開發出來的產品不鮮明,功能不清楚,特色不突出,難以造成產品的優勢。投入經營后長時間不能形成產品品牌,知名度不高,產品生命周期短。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旅游產業的規模化生產,也影響了企業的進一步發展和整個旅游產業發展的規模和水平。
目前,廣西的民族體育旅游業發展過程中,只注重依靠自身力量,發揮自己的優勢,嚴重忽視與區內其他類型的旅游業的合作以及與其他相關產業的協調發展。政府、企業、個人各自為陣,整體合力發揮不夠,致使廣西要發展具有民族和體育特色的體育旅游業沒有體現鮮明對比的體育旅游文化資源,彰顯有力量的廣西旅游產業鏈。
專業人才是發展產業化最核心的重要要素之一。發展具有民族特色的體育旅游產業需要高素質的專門體育旅游人才,既要懂得科學的經營理念、又要善于管理的才能,更要于精通環保意識的高素質專門的體育旅游人才。從目前來看,廣西從事專門的具有民族特色的體育旅游產業人才大量缺乏,人力資源服務質量低,嚴重影響著體育旅游產品的研發和生產。從調查的景區、景點結果來看,廣西民族體育旅游項目的編導人員大部分多是縣(市)旅游局、文化局工作人員,小部分是附近中學教師,或是“老”表演隊員兼職,而組織、講解、表演等人員則多是從附近少數民族村寨的青年中招聘經短期培訓后上崗的,嚴重影響和制約著具有民族特色的體育旅游產業的穩定持續發展。
從產業的角度來說,民族體育旅游業是指體育旅游產業經營的相關企業或組織和管理機構對民族體育旅游資源開發和利用進行一系列的經濟活動,遵循經濟發展規律,推進民族體育旅游產業的穩定持續發展。因此,我們地方政府應該站在發展的角度上認清市場的形勢,轉變觀念,加大管理和指導的力度,突出區域優勢重點、在實現保護區域環境的基礎上,把民族體育旅游資源利用到可持續發展需要上,全面推進廣西民族體育旅游產業的發展。同時,地方政府在宏觀規劃上、要抓住國家發展廣西周邊東盟合作伙伴的國家戰略優勢,加強與國內和周邊國家的多元體育文化的交流與合作,充分發揮廣西區位優勢發展具有本民族特色的國際體育文化,實現民族體育旅游產業的持續、穩定、快速增長,提高民族體育旅游產業化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
廣西民族體育旅游產業效益的提高有賴于高效運作的產業機制。一方面要以市場需求為導向,加強社會市場需求的調查研究,找準市場需求的發展脈絡,瞄準市場發展目標的方向,開發適合旅游消費者不同的市場需要的民族體育旅游產品,以強化民族體育旅游產品開發利用的市場意識,建立與市場需求相符合的客觀需要的知名品牌旅游項目。另一方面要通過經濟互助組織建設,有效加強和整合來自于民間、政府、個人、企業、集體、市場等多方面的資源和信息,充分提高重視和認識民族體育旅游資源的社會,經濟價值,以保護市場公平競爭的資源優化配置利用、成本降低、 盡快加快實現民族體育旅游業經營機制和市場運行機制向規模化、集約化、集團化發展的步伐。
成立地方民族體育旅游產業發展專項資金,是發展廣西民族體育旅游產業化的市場客觀需求,是充分發揮政府職能的客觀需要,也是學習和借鑒國際經驗的需要。專項資金安排的方向應該重在以下兩個方面:一是切實推進實施民族體育旅游精品戰略,重點培育和扶持標志性民族體育旅游項目,有層次、有重點地規劃和建設一批民族體育旅游生態村和民族體育旅游產業項目,把有限的資金用在最需要的地方。二是選擇有市場潛力的具有民族特色的項目給予扶持。例如搶花炮、竹竿舞等。地方民族體育旅游產業專項基金的成立有利于維護民族體育旅游產業的資源基礎合理開發,保持和發展旅游成果。
廣西民族眾多,緊靠結合國家發展民族地區的各種政策和時機,注重長效發展,根據地方民族特點和實際,放寬市場準入原則,制定和落實具有地方特性的多民族文化發展的優惠政策。對現有出臺的各種優惠政策要進行具體的全面分析,把握政策的準確性、合理性和有效性,加強落實政策的執行力度,獎罰分明,不斷完善和補充成效的政策推廣。對將要出臺的新的各種優惠政策要根據國家相關法定要求制定出新的符合地方發展的各種政策或法規。對有創新研發意義的旅游資源項目或者企業單位要從財政資金投入、社會地方性保障、市場經營管理、市場培育需求、地方稅收、對外開放營業等多方面進行政策性細化來指導和規范,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發展本民族體育旅游產業一系列優惠政策體系,逐步穩定實現以政策促發展,推動產業健康發展。以政策給優惠,把優惠政策給合理的項目和相關的企業,以提高并服務于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的需要。
旅游服務質量的好壞直接影響著旅游行業是否能保持長效性的發展。在互聯網+的時代,民族體育旅游產業作為旅游行業的新興產業,它本身具有民族、體育、旅游相互交叉的多學科內涵,從本質上就決定了它是一個較強的行業,具有長年性和重復性的特性,它的經濟效益好壞直接關系到它是否能保持長期性發展。所以行業上要求從事民族體育旅游產業的專門人才要具備有極強的綜合素質能力,不僅是要成為能挑起民族體育旅游業的發起者、倡導者,而且是要能成為民族體育旅游業的組織者、管理者。只有培養出既懂經營、又善管理、又精環保的高素質專門民族體育旅游人才,才是持續快速發展民族體育旅游業的硬道理。從長期的規范化培養教育來說,可以依托高校的旅游、體育、民族、經濟等專業,結合體育、旅游業的實際,增強體育旅游產業人才基本知識、綜合業務能力的教育內容,為打造專門行業建設的后備軍。也可以根據行業的需要校企合作,實現雙贏互利。從短期有效的教育層面培養來說,相關的職能管理部門要重點著力提高體育旅游資源開發的質量和品位,加強培養現有從事體育旅游的隊伍人才深化教育,不斷完善和提高旅游信息網絡化服務,為推動民族體育旅游產業發展提高各種有利保障,以滿足人們日益增多的精神文明需要。
[1] 國家標準《旅游資源分類、調查與評價》(GB/ T18972-2003)[S].www.cnta.gov.cn/22-zcfg/1vbz/zyfl/ index.htm.
[2] 陸元兆,朱小麗.廣西民族體育旅游開發與可持續發展[J].西安體育學院學報,2003(3):26-28.
[3] 2009年廣西旅游資源總體情況概述[J/OL]. Http:// www.bjlx.com, 2009-06-03.
[4] 滕方瓊.加強與東盟旅游業合作的措施[J],改革與戰略,2006,6,56-57.
[5] 王沛智等.云南少數民族文化產業研究[J].大理學院學報,2007,12.
[6] 顧濤,陸元兆,楊永亮,等.廣西少數民族傳統體育旅游資源評價[J].體育學刊,2002,9(3):49-51.
[7] 陸元兆.廣西民族體育旅游資源開發的綜合研究[J].中國體育科技,2006(3):65-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