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 力
(南京理工大學紫金學院,江蘇南京 210000)
引言:在如今的信息時代,科學技術發展水平較為強大的年代,新媒體已經逐漸滲透到我們的日常生活。隨著世界全球化的逐步推進,國家與國家之間的交流日益密切,其中文化的交流也占有重要地位。我國現代化發展迅速,網絡逐步深化,新媒體技術也不斷保持著更新,在思政教育方面,新媒體的利用主要是在以計算機為主的輔助教育中,對教育工作帶來了很大的機遇和挑戰。
在傳統的思政教育手段來看,只有單一的老師授課,在新媒體的沖擊下,豐富了高校思政教育手段。依據以往思政教育過程和成果發現,師生的交流溝通十分缺乏,有以下幾點原因:第一,學生對老師的畏懼心理,畏懼面對面交流溝通;第二,時間把控上有困難,課后交流前提是雙方處于空閑時機;第三,雙方心理負擔問題。但隨著新媒體的推進,師生可以通過網絡繼續答疑解惑,方便雙方的時間控制,促進了師生及時有效的交流溝通。新媒體的合理運用還能提高思政教育工作的靈活性。每一門科目的教學,老師都要在全面掌握學生心理、生理狀態下開展,思政教學也同樣,老師需要利用更多時間去了解學生的心理狀態和學習情況,只有在充分理解學生的心理、思想的情況下才能進一步開展思政教學。用更多的時間解決學生心理狀態問題,對開展思政教育工作有一定的推動作用,但學習時間得不到保障。學生對老師有逃避心理,面對面的交流老師得不到學生準確的心理狀況。在新媒環境下,通過互聯網及時了解學生近況,以積極鼓勵的態度幫助學生走出困境,維持樂觀向上的學習態度。
思政老師的權威性面臨了挑戰。在傳統思政教育工作中,學生接受到的思政知識、信息都是通過教師傳授,教師在課堂中處于主體地位,是思政教育信息的傳播弘揚者,學生對老師正確的引導產生敬仰,具有一定的權威性。在新媒體的沖擊下,網絡與人們的生活息息相關,學生可以自己在網絡上找到有關于思政的所有信息與知識,不需要通過請教老師。而如今的教育事業中,思政教育工作的有效開展是建立在學生對老師的崇拜心理之上的,所以思政老師的權威性受到了挑戰,同時也是思政教育事業的一種挑戰。思政老師在教育工作中的引導力變得越來越低。在新媒體時代,學生不需要通過老師進行思政學習,學生學習的時間、內容以及方式都具有自由隨意性。而個別學生的自我甄別能力不夠完善,互聯網信息良莠不齊,負能量信息不斷傳播,學生容易在自我學習中受到不良信息的影響。思政老師在新媒體的環境下引導力不強,很難及時掌握學生學習信息,所以對思政教育教學帶來了一定的難度。新媒體學習交流的便捷性會使老師和學生都過度依賴。教育事業不僅僅是對學生知識的傳遞弘揚,也是教導學生為人處世,在新媒體發展高潮的時代,學生與老師更加缺乏面對面的交流學習,同學之間單純友好的學習情誼得不到培養。過度的對新媒體的依賴會使得學生失去學習的興趣,降低了思政教育發展的水平。
首先作為知識的導航者,教師教育觀念需要轉變,在新媒體環境下,思政教師不能再局限于傳統教育方法,要積極迎合時代的變化,開始建立網絡科技化的思政教育模式。在新一代學生追隨新媒體潮流的同時,教師也要積極跟上發展的步伐,抓住與學生交流溝通的機會,方便更好的開展思政教育工作。學會基本的媒介技能,微博、微信等互聯網交流溝通的方法,使得老師在更近距離接近學生生活的同時,提高自身在新媒體社會中的技能,更有效的推進了思政教學工作的進行。
針對學生在新媒體環境下對互聯網的大量運用,老師可以建立起與思政教育教學有關的網站方便學生登陸學習、交流。網站的建立和設置要滿足學生的學習需要,對思政教育的最新消息老師也要及時更新,使得學生可以在學習的過程中及時更新知識,了解時事政治,奠定學生良好的思政素質基礎。老師還要積極迎合學生在新媒體環境下的學習特點,設置專門的搜索欄目,使得學生對某一知識點的具體理解能及時得到完整的了解。這些都需要老師有良好的運用新媒體的知識技能,能建立起合理有效的思政教育網站,幫助學生更便捷的學習、查閱資料。
眾所周知,傳統的思政教育手段在新時代科技的發展下已經不再適用,滿足不了社會發展的需求。在新媒體環境下,思政教師要積極利用新媒體,為學生創造相互交流、相互溝通的途徑和渠道,也要積極與學生互動交流,讓學生參與到思政教學中來,還能及時掌握學生的具體狀態。老師還要注重對學生價值觀的培養,幫助學生樹立正確健康的三觀也是思政教育需要做到的。思政教師還可以積極利用新媒體將校園文化生活與思政教育教學融合在一起,推動學生在日常的學習活動中感受到思政價值信息。在選擇教育手段的同時還要注重趣味性,提升學生的學習熱情,推動思政教育工作的持續進展。
在如今的信息時代中,智能手機的運用十分廣泛,普及各個年齡各個領域,所以在思政教育的過程中,老師要積極利用手機媒體進行教學。通過微信、QQ和微博等手機軟件發布學習任務、分享知識點,及時與學生溝通交流,促進思政教育的發展。老師還可以合理有效的利用微信公眾號,分享積極正能量的思政消息,潛移默化的提升學生思政素質。
新媒體下的網絡環境良莠不齊,豐富但雜亂,加之學生的思想變得更加多元化,為了維持思政教育的質量和水平,對學生的監督要建立相關機制。機制的確立要依據實際情況確立,監督部門也要保持合理密切聯系,目的都在于促進思政教育的發展。監督機制的確立是為了幫助學生接收到與思政有關的有利信息,過濾掉網絡上的不良信息,這些對思政教師的綜合素質都有著較高的要求,老師要不斷提升個人綜合素質能力,對計算機作用技術有更高的質量水平,對監管技術的支持也需要資金的投入。
學生在新媒體環境下能在網絡上獲得自己所需要的信息,但網絡資源過于豐富,學生能否辨別出優良需要老師的指導。老師可以邀請相關學者開展講座,幫助學生學會合理運用互聯網,傳遞正確有利的思政信息知識,避免不利信息對學生的負面影響,學生網絡素質的提高為學生在新媒體下學習思政提供了較好的基礎。
總之,我國如今各方面發展迅猛,教育事業也在不斷推進。在現代科技發展新媒體盛行的如今,我國思政教育的手段也越來越豐富,新媒體的運用也推動了我國思政教育的發展。機遇總伴隨著諸多挑戰,筆者在本文提出來許多利用新媒體開展思政教育的策略,老師們還應該根據實踐進程挖掘發展的新方法,不斷探索推進思政教學,推動思政教育在新媒體時代發展中進步。
[1]王茹,王宇航,孫任賢.網絡新媒體環境下的高效思政教育工作對策——以中國石油大學(北京)為例[J].吉林省教育學院學報(中旬),2014,(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