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智雄,喻錦
(1.江西科技師范大學歷史文化學院,江西南昌 330000;2.北方民族大學文史學院,寧夏銀川 750021)
柳宗元研究一直是國內外學者高度關注的研究課題,在思想探究、文學研究等領域中已經取得相應的成績,其碩果頗豐。鑒于十多年研究時間之長,本綜述的文獻來源主要以CNKI上所收錄的為中心,并以主題詞 “柳宗元教育研究”作為基本的搜索渠道,其他非CNKI收錄的研究成果因其資料難以覓集,故暫不在論述之列,亦不作主要的研究考察對象。綜觀CNKI21世紀以來所呈現的研究狀況,學術界關于柳宗元教育研究較其他領域而言亦取得豐碩的成果。
步入21世紀以來,學術界關于柳宗元的教育研究在繼承已有研究的基礎上更加深入,無論就其傳統的教育思想的探求,教育實踐探索還是教育教學與當代價值的影響及啟示均有相當的成績。
張官妹《試論柳宗元周敦頤教育思想的聯系》從教育宗旨、師道觀等展開對柳宗元、周敦頤教育思想比較。(2005《開封大學學報》)馬周周《從〈種樹郭橐駝傳〉看柳宗元的教育思想》中論及自然主義教育思想。(2007《內蒙古師范大學學報》)王定璋《柳宗元的“師道”觀與教育理念》探討師道觀。(2008《文史雜志》);趙新國《論柳宗元的教育思想及影響》中討論柳宗元對現代教育發展的關系。(2009《湖南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報》);嚴家怡 《從〈種樹郭橐駝傳〉看古代教育敘事研究》提出教育敘事研究的觀點。(2009《電化教育研究》)蔣新紅《柳宗元教育思想的當代價值研究》探索柳宗元教育思想的當代價值及意義。
從上述論文中,發現學術界對柳宗元教育的研究已經取得一定的成績。從2005年到2010年共有7篇文章中有6篇直接引用“思想”或“理念”作為論文命名。可見學界多以柳宗元的教育思想作為研究的重點和焦點,以其教育思想為基本主線,其他方面的研究為輔線。
張英《順人之天,以至其性——從〈種樹郭陀駝傳〉說起》提出給學生自由的天空的想法。(2002《現代特殊教育》第)余永祥《順木之天,花方艷》探討教師與學生之間的關系。(2003《教育文匯》)馬周周《從〈種樹郭橐駝傳〉看柳宗元的教育思想》探討教育績效、教育原則、教育技術、教育管理的現代教育價值。(2005《佛山科學技術學院學報》);郝景鵬《順木之天‘雜說’》中提出教育應順應受教育者的天性的教育觀。(2007《教育文匯》)王靜《柳宗元“順人之天,以致其性”的教育思想對高等教育的啟示》認為柳宗元為高等教育提出科學教育與人文教育的整合的人才觀。(2007《內蒙古師范大學學報》);楊大雁、王營中《“零提問”——此時無招勝有招——〈捕蛇者說〉教學案例評析與反思》提出一種“零提問”的導讀教學方式和方法。(2007《湖北教育》7期)嚴家怡《從〈種樹郭橐駝傳〉看古代教育敘事研究》剖析其外在結構形式和深刻的教育內涵。
綜上得出,從2002年至2009年共有7篇文章,除《捕蛇者說》外,每篇均直接引用《種樹郭橐駝傳》來命名標題。他們都圍繞“順人之天,以至其性”的主題思想展開。由此窺測,一方面可以看出學界對此主題的關注度和探討的深入度,但另一方面其學術領域的狹窄性與局限性也逐漸浮出。
黃明喜《韓愈與柳宗元師道觀之比較》得出柳宗元拒師之名,盡為師之實。(2001《華南師范大學學報》)黃立志《論中國自然主義教育思想》認為柳宗元教育思想受道家影響。(2001《長春工程學院學報》)陳曉康《中國自然主義教育的歷史淵源及其現代啟示》得出柳宗元的教育思想發展魏晉玄學和禪宗佛學。(2006《內蒙古社會科學》)昝連生《創新教育需要“空氣”、“土壤”和“水分”》提出學校要為學生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提供條件。(2007《安徽理工大學學報》)楊大雁、王營中《“零提問”——此時無招勝有招——〈捕蛇者說〉教學案例評析與反思》探討柳宗元教育的實踐作用。(2007《湖北教育》)王定璋《柳宗元的“師道”觀與教育理念》探討教育思想和“師道”觀。
由上所述,將前十年關于柳宗元教育研究作為整體來看待會發現,學界關于柳宗元教育研究一直保持溫和狀態,但是略失平衡。其焦點主要集聚于教育思想的挖掘探索上,并且側重于《種樹郭橐駝傳》文本的解讀,圍繞“順天致性”的教育觀、師生觀展開。從發展的體態看柳宗元教育研究呈現一條以教育思想為主線,自然觀、師道觀及價值觀為輔線的發展路線。
鑒于2017年柳宗元教育研究成果在CNKI上尚未完全呈現,其資料難以覓集,故暫將2017年10月份以后的研究成果暫不作研究考察對象。綜觀近七年的國內柳宗元教育研究的現狀發現,學術界對于柳宗元教育研究既有研究領域的拓新,也有研究深度的深耕,成果豐碩。
駱正軍《柳宗元的教育思想與實踐》認為柳宗元的教育思想對后輩學子有深遠影響;(2011《廣東技術師范學院學報》)郭蓉《柳宗元“拒師名,重師實”教育理念研究》探索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2013《蘭臺世界》)石華富《試析柳宗元的師友觀與教育思想形成之本原》探索其教育思想。從上述可知,近七年對柳州教育思想的繼續探究逐漸淡出學術舞臺,而轉向將柳宗元教育思想結合實踐教學角度轉化,其教育思想的探索由宏觀轉向細化,有淺薄轉向深化。
縱觀近幾年柳宗元教育研究的現狀可以發現其呈現由思想探源轉換為實踐及價值探索的趨向。李晶《從柳宗元的挫折應對談當代高職學生的耐挫教育》認為柳宗元的生平事跡對提升高職學生對抗挫折,樹立人生態度有重要啟示;(2012《學園(教育科學)》)范長斗《〈黔之驢〉的語文教育價值》探討教師應該把握的語文教育價值。(2012《現代語文(學術綜合)》)劉寬、劉蕓青《柳宗元自然主義教育觀的新時代意義——“順天致性”教育思想在當代中學教育中的可應用性》探討柳宗元“順天致性”的教育觀與新時代下的中學生的關系。(2013《教育教學論壇》)梅培軍碩士論文《〈柳宗元在柳州〉地方課程的開發與實施研究》中認為《柳宗元在柳州》將有助于樹立適合高中教育和文化實際的課程觀并提供范式。(2015年華中師范大學碩士學位論文)夏順光 《淺析柳宗元的德育思想與中學生核心價值觀的理念與觀點》提出中學教育最重要的是讓學生樹立正確的核心價值觀,這與柳宗元的德育思想一致。(2017《教師》)從以上看出,柳宗元教育研究更多偏向于實踐性研究,注重與時代的結合與反思,其呈現明顯的轉折趨向。
洪迎華提出:“由作家——作品的二維研究轉向作家——作品——傳播——接受的四維研究,很多傳統論題在轉變觀察視角后又顯露出了廣闊的探索空間[1]。”雖然他的視角主要在文學研究上,但是對于教育研究也有重要啟示。康震、李麗《柳宗元的文學教育實踐與文學教育思想》從文學的角度提出柳宗元作為一名施教者,柳宗元的文學教育思想與實踐培育著中唐文學創作者的成長,推動了中唐詩文創作的發展。(2011《陜西師范大學學報》)周玉華《在情境教學中滲透人格教育——以《永州八記》原址考察為例》中以散文《永州八記》教學為例,通過教學與實踐為大學生樹立人格教育。(2015《湖南科技學院學報》)彭二珂《柳宗元在民國教育中的影響概述》中根據文獻資料得出傳播與接受對國文教育產生影響。(2015《湖南科技學院學報》)常婉茹《美不自美因人而彰——柳宗元美學思想對當代美術教育的啟迪》探討柳宗元對于現當代的美術教育教學的影響及作用。
由上述討論,若將近七年作為整體考察會發現,對柳宗元教育思想的研究一直不斷探究,但已經不是主流,其學術隊伍逐漸淡出學術舞臺,而偏向將柳宗元教育思想與教育實踐相結合的轉化。柳宗元教育研究更多偏向于實踐性研究,注重與時代的結合與反思,其呈現明顯的轉折趨向。同時隨著新視野的不斷更新開拓,柳宗元教育研究亦會呈現由宏觀逐漸轉向細化,有淺薄逐漸轉向深化。
綜上所述,柳宗元研究一直是國內外學者高度關注的研究課題,在各領域都已取得豐碩的成果。王兆鵬認為:“內地學者偏重關注詩人,而海外學者既關注詩人,也留意小說家[2]。”而柳宗元是著名的文學家,自然也受海內外學者的高度矚目。綜觀近年來對柳宗元的研究“既有研究領域的拓新,又有研究深度的深耕”[3]這說明柳宗元的研究一直是保持相當的熱度。從CNKI里以柳宗元為主題詞的搜索中獲知,柳宗元相關教育的研究主要聚焦于教育思想、教育教學與實踐、教育與時代的價值及啟示。將21世紀以來關于柳宗元教育研究進行整合攀爬,并把其研究成果作為階段性對照研究,發現每個階段均呈現不同的發展形態,前十年偏向于教育思想的理論探索而后七年則偏重于實踐性研究。將21世紀以來關于柳宗元教育研究作整體觀測,能清晰看出一條由以教育思想研究為主線,其他教育觀為支線轉向以側重實踐性研究,宏觀向細化,淺薄向深化的發展路線。
[1]洪迎華.評尚永亮《唐五代逐臣與貶謫文學研究》[J].文學評論,2011(1):203-205.
[2]王兆鵬.20世紀海內外唐五代文學研究成果量變化的統計分析[J].上海大學學報,2015(3):70-81.
[3]尹華君.近三年柳宗元研究概述(2013-2015)[J].湖南科技學院學報,2016(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