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先文,張治敏
(重慶市兩江育才中學校,重慶 401122)
在青年教師培養過程中,以“效能之師”為目標導向,聚焦課堂教學力、課程建構力、課題研究力,構建了青年教師多元學習共同體的“三課能力”結構。
聚焦多學科,打造課堂教學的“效能之師”。將課例研究作為一個載體,將教育理論者、教研員、一線青年教師聯系起來,為研究共同體的創建提供了一個基點,為青年教師之間、青年教師與研究者、管理者的對話提供了一個平臺,凝聚人氣,積聚能量,形成區域性的教研氛圍。
(1)堅持“五個設計理念”:一是堅持預設與生成相統一的理念;二是堅持尊重學生差異性的理念;三是堅持課程學習生活化的理念;四是堅持課程資源有機整合的理念;五是堅持教學方式和學習方式轉變的理念。(2)落實“五個設計行動”:一是設計學情,因材施教;二是設計教情,凸顯特色;三是設計課程,聚焦素養;四是設計情境,啟發誘導;五是設計學案,教會學習。(3)實施“三大”策略,即水紋效應的引導策略,蝴蝶效應的訓練策略,海潮效應的激勵策略。
(1)問題呈現:一是搭建問題支架;二是促進問題縱橫延伸;三是實現問題多元開放。(2)對話交流:一是營造環境;二是優化方式;三是合理整合。(3)強化刺激:一是按照本色教學的要求;二是按照改變教學手段的要求;三是按照化抽象為形象的要求。(4)提升指導:一是,通思維通道;二是給予糾錯性指導,回歸問題主線;三是給予點撥性指導,實現思維流暢性;四是給予遞進式指導,使有效學習實現螺旋式向上發展。(5)全面評價:一是問題破解時,給予褒揚性評價;二是問題困惑時,給予啟發式評價;三是情緒消退時,給予激勵性評價;四是問題出錯時,給予引領性評價;五是引申問題時,給予反思性評價;六是問題片面時,給予發散性評價。
一是經驗歸納式教學反思,總結典型經驗;二是階段回顧式教學反思,透視心路歷程;三是失誤糾正式教學反思,轉化反例資源;四是困惑征解式教學反思,帶著問題求解;五是焦點放大式教學反思,以細節折射教改大節。
聚焦課程建構關鍵能力,打造課程開發的“效能之師”。將校本課程開發及研究作為一個載體,將教育理論者、教研員、一線青年教師聯系起來,為研究多元學習共同體的創建提供了一個基點,形成青年教師校本課程開發及研究的氛圍。
立足課程促成學生全面而有個性的發展。堅持全體學生的全面發展;注重學生素養的全面發展;注重學生的個性發展;注重個人和社會的和諧發展。
著力實現課程資源的校本化統整與創生。一是對國家課程進行再加工再創造,使之更符合學生、學校和本土特點和需要。二是結合學校的辦學理念、學生實際、教師特點和學校資源進行校本選修課的開發建設。因材施教,擴大學校教育,引導學生自主選擇、自主學習、自主發展。
拓展性課程和探究型課程有機統籌的框架結構。一般按拓展性課程和探究型課程兩類設計校本課程結構體系。拓展性課程分為限定拓展和自主拓展兩個板塊;探究型課程包括主題探究和綜合實踐等內容(見圖 1)。

圖1 青年教師課程共同體校本課程開發結構圖
聚焦課題創新關鍵能力,打造行動研究的“效能之師”。將課題研究作為一個載體,將教育理論者、教研員、一線青年教師聯系起來,為研究共同體的創建提供了一個基點。課題研究是青年教師從事研究的有效形式,享受教學創新的幸福與快樂的重要策略。為此,本課題建構所示的價值澄清、選題路徑、實施策略、成果展示“四維模式”,提升青年教師課題研究能力。
一是以小見大的立意取向,以微觀問題揭示教育教學的宏觀規律;二是以校為本的范疇取向,倡導以學校為本位的教育創新的工作方式和生活方式;三是以研強師的目標取向,從“辛苦型、經驗型”的教師轉變為“科研型、創造型”的教師;四是以我為主的主體取向,倡導“我的課題我做主”,“我”的問題由“我”來解決。
一是“避虛就實”,選題務求實際、實在、實效,力戒虛泛浮華;二是“舍遠求近”,選取的問題貼近學校實際,貼近教師的教育教學實踐;三是“化大為小”,將大問題分解為小問題,以小問題折射大思想;四是“除舊布新”,對常態教學力求有新的突破、新的發現、新的成果。
一是創新認識論方式:以課題研究促進內涵發展,形成“研究即發展”的實施策略;二是創新性質論方式:把工作和課題研究有機結合起來,形成“工作即研究”的實施策略。
由于青年教師多元學習共同體的課題研究具有獨特性,所以鼓勵共同體教師用自己的語言來表達課題研究成果,注重文本呈現和行為改進相結合,如教育敘事、論文、課例報告、案例研究、經驗總結、教育智慧成果集、專題講座等。不僅凸顯了課題共同體研究的草根特色,而且密切聯系青年教師的工作實踐,對解決教師的教育實踐問題卓有成效。
[1](德)斐迪南·滕尼斯,著.共同體與社會[M].林榮遠,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99.
[2]中共中央,國務院.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Z].2010.
[3]趙健.學習共同體——關于學習的社會文化分析[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