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祖明
(江蘇宜興經濟開發區成人文化技術學校,江蘇無錫 214200)
新農村建設已經轟轟烈烈地開展了十余年,取得的成就舉世矚目。與此同時我們也應該看到,雖然新農村建設在物質層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是精神文明建設的短板依然非常明顯。很多地方農村居民精神生活匱乏,業余生活以麻將、賭博等低俗生活習慣為主,將“人的新農村”和“物的新農村”統籌協調、開展同步建設和發展勢在必行。農村社區是新農村建設之中的重要單元之一,農村社區教育自然在新農村建設之中承擔著重要的職責。但是調查研究結果顯示,很多地區基層行政管理人員都口頭表示開展了農民教育和農村社區教育,但是細問到具體工作開展的時候,大多會以政策學習為借口進行搪塞。一些地方在上報新農村建設材料的時候,往往會把文化新農村建設作為一項成就放在其中,并通常以“建設了學習中心”作為總結建設成就的陳詞。事實證明這里所說的建設大多是指基礎設施層面的建設,具體的社區教育活動開展情況如何是不得而知的。造成這種現象的根本原因,在于對社區教育的認識比較模糊,很多地區僅僅將農村社區教育當作是一項國家的政策,但是卻沒有意識到其在新農村建設和農村經濟社會建設中的重要作用,進而喪失對農村社區教育的正確價值認識。
任何一項事業和任何一個組織的運行都需要健全的管理體制作為支撐,而一旦管理體制出現了問題,那么事業和組織運行的各個方面都會受到影響。首先,農村社區教育存在管理職責劃分不清的問題。大多數農村社區教育的負責人是原來村里從事相關工作的行政村委會等組織機構,在新農村中心村建設的過程中,原有村委會中的教育宣傳工作的部分職能被劃分到了中心村之中,在這個過程中不可避免地出現了職責劃分不清的問題。一方面,村委會的宣傳教育功能因為和時代發展潮流脫節而漸漸難以發揮有效作用;另一方面,新的中心村、合并社區或社區帶村等基層行政管理機構,還沒有建立完善的社區教育長效管理機制,這就導致了實際社區教育工作出現分工不均、銜接不當、相互推諉的情況,最終使得農村社區教育陷入在原有機制上退化或者很久不能成型的困境之中。其次,農村社區自治功能嚴重退化。現代社區最為明顯的一個特征就是社區自治,社區自治主要是指社區內居民根據自身意愿做出集體決策,依法進行社區管理的運行機制。農村社區自治主要任務就是根據農村經濟社會發展特點和自身的自由資源進行自我服務和管理的過程。但是我國行政管理一直延續的都是自上而下的管理體制,這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農村社區和農村社區教育自我管理機制的運行。我國當前農村發展任務繁重,一些地方政府對農村社區教育的認識僅僅停留在傳達精神的層面,在具體實踐的過程中沒有任何指導和監督,導致了社區教育開展中行政主體意識缺失,并出現自制力單薄的情況。
農村社區教育缺乏足夠的資金支持。如果缺少足夠的資金支持,那么農村社區教育的開展將會寸步難行。我國現在正處于經濟社會全面轉型的階段,幾乎所有的部門都存在經費不足的情況。同樣地,不管一個地區經濟發展狀況如何,農村社區教育經費總是處于緊張狀態。現階段,我國農村社區組織經費來自于上級政府撥付,大多數農村社區組織沒有自身的集體資產,在籌措運行經費上難上加難。而農村社區教育經費是農村社區組織轉移支付而來的,由此可見最后分到農村社區教育之中的經費會有多少。一方面,農村社區教育難以像義務教育那樣獲得特定的經費保障;另一方面,農村社區教育發展還不具備完全市場化的條件和機制,加之受到部分地方政府邊緣化處理的影響,農村地區社區教育最終陷入到舉步維艱的局面。
新農村建設過程中,農村社區教育的重點將轉向豐富農民精神生活和培養農民終身學習理念之上,進而引導農民更多地學習和提升自己,全面提升農民的精神境界,實現農民群眾的全面發展。此外,新農村建設進程的加快和互聯網的快速普及,使得農民接受的信息呈現出爆炸式增長的局面,知識經濟時代和互聯網時代的到來正在劇烈地轉變著農民的學習、生活和生產方式。在這種形勢下,農村社區教育也要隨之發生一定的變化,需要從教育模式轉變為服務模式。傳統農村社區教育非常重視知識的講授和傳遞,在掃盲運動初期這種教育形式可以發揮很多的作用,但是在新農村建設過程中,如果依然延續單向信息傳授的教育模式,對于作為成年人的農民來說未免太枯燥了。新時期農村社區教育要引導農民從多種途徑正確地獲取信息,幫助其獲得準確的實踐經驗和技能。筆者認為實現單向教育到多向服務的跨越,需要社會和網絡兩個平臺的支持。只有政府支持和重視,農村社區教育的全面普及才能實現,而網絡平臺可以提供充分的學習、測評、答疑和幫助等全方位的服務,使得農村社區教育突破傳統教育模式的時空局限。
未來農村社區教育發展和社區文化的發展是相輔相成的,所以構筑社區性的文化建設是非常必要的。農村社區教育一方面要構筑良好的學習氛圍,另一方面則要突出本社區的特性。鑒于每一個社區都有獨特的自身狀況,農村社區教育還要設置特色學習項目。要針對本地區的經濟社會發展特色,如一些地區發展新農村的特色旅游,就可以針對這個地域特色開展一些旅游業務的培訓。新農村建設和農村社區教育只有充分發揮自主性才能避免陷入僵化的陷阱,最終突出一地一品,實現農村地區特色發展。
此外,農村社區教育還要充分進行教育資源整合。首先需要整合教育系統內的資源。農村中小學、幼兒園等的校舍在沒有上課的時候都是空余的,這種空余在本質上來講就是一種資源,農村社區教師可以借此機會開展相關教育,并且可以在中小學圖書館內建設相應的借閱機制,為農村社區內居民進行資源共享提供廣闊的平臺。其次需要整合的則是社會資源,農村社區教育需要跳出固有思維,主動地尋求自身的發展。比如一些到農村地區設置工廠的企業,農村社區教育可以爭取其支持,改變農村社區教育現存的被動局面。
[1]吳錦程,劉海燕.城鎮化進程中福建省農村社區教育問題研究[J].福建農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1(4):36-40.
[2]張明鎖.新型農村社區建設的制約困境與突圍路徑分析——基于河南四市農村的實證研究[J].社會工作:學術版,2011(3):8-14.
[3]曾青云.中國新城鎮化建設與社區教育發展[J].職教論壇,2013(36):42-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