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海博
(廣東省樂曲藝團有限公司,廣東廣州 510000)
中國古典民族音樂是在歷史的見證下發展而來的,是中國人智慧的結晶,在中國古典樂器之中,笙脫引而出,并享譽世界,伴隨著笙的發展,并經過前后幾代人的改良和創造,笙的種類越來越多樣化,新樣式、新品種的笙持續涌現而出,笙由此也被更多人知道,被更多人了解,這對笙的發展是至關重要的。笙身為一種樂器,自身有用其他樂器所無法比擬的優勢,笙的發音非常有特點,演奏技巧獨特,樂曲多樣,基于笙的特點,是其能夠活躍世界舞臺的根本原因。
傳統笙特點為形狀小、重量較輕,在演奏的過程中,演奏方式非常靈活,在一般情況下,多演奏傳統調式,其演奏技巧多變,比如演奏過程中的抹音、打音和歷音等等,伴隨著時代的發展,由于傳統笙的音域較窄,并加之大量現代作品的出現,傳統笙在原有的基礎上進行改良,使笙的音樂更加寬廣,其中最為典型的便是C調高音鍵笙,使人能夠坐著演奏,其形狀有兩種,一種為方形,另一種為圓形。鍵笙采用的是十二平均律,在演奏的過程中,即便是三個八度的半音,也都能夠進行演奏,而且還有效避免轉調和換調,以及缺音等問題,任何調式都可以進行演奏,這在一定程度上提升笙的演奏廣度,在作曲時,也更能豐富笙的編配和創作,有效提升其演奏水準。伴隨著笙的發展,各種音域的笙隨之出現,而且笙在演奏的過程,在樂隊之中不僅是標音準,而且在許多作品之中還處于非常重要的地位[1]。
笙在演奏不同風格樂曲的時候,需要在演奏過程中與音樂完美融合,從而演奏出優美動聽的樂曲,由此便能夠真正的發揮我國民族音樂的魅力。在音樂會中,可用二十四傳統笙、三十八簧加鍵笙和蘆笙三種最為主要演奏樂器,在演奏的過程中需涉及到各個風格的曲子,不論是民間還是古典,不論是現代還是流行,都需有所涉及,如此才能夠體現出笙多變的演奏方式,在曲子演奏過程中,需充分結合作曲家的創作靈感,將其融入到演奏之中,充分抒發作曲者的思想感情。除此之外,需針對演奏會上的難點進行解決,同時,運用笙獨特的風格,將不同曲目進行演奏,如此便能表現出笙的獨特風格魅力[2]。
以曲子《青竹》為例,這首曲子由德國作曲家創作,室內樂形式,主要應用的樂器有笛子、笙、二胡、揚琴、中阮、古箏、大提琴。在演奏的過程當中,作曲家需結合樂器特點,特別注重曲子的旋律性以及線條感,《青竹》是一部非常有旋律性、非常有韻味的曲子,這首曲子在中國民族音樂的基礎之上,有效運用西方作曲方法,總體來講,《青竹》算是一首現代風格曲子,在演奏的過程中,需體現每件樂器的重要性,笙在其中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一為襯托,襯托其他樂器,二為和聲,通過與其他樂器的和聲,能夠更加表現出聲音的線條感,三為主音,當樂曲進入中后階段,笙便成為主音演奏,悠揚的旋律之中,使音樂一層一層進入,一浪高過一浪,層層疊疊,如置身與竹林中一般,讓人流連忘返。
以《相思林》為例,該樂曲主要表達一個愛情故事,這段故事中兩個主人公不能夠在一起,所以只能沉淪于林中寄托相思,所以稱之為相思林,該曲子主要樂器有揚琴、笙、大提琴三種樂器,笙在其中主要起到和聲的作用,需聲音渾厚,大提琴需富有線條感,如此便能夠使聲音更加豐富,讓樂曲更加宛轉悠揚,將其中所蘊含的感情充分表達出來,將沉淪于林中相思之人的相思之意演奏出來,揚琴中運用快速的十六分音符,可以有效增強樂曲的緊張感,笙采用和聲的方式進行配合,襯托主旋律,讓音樂層層入耳,使旋律巧妙的融合在一起[3]。
以《秋葉》曲作為例子,這首曲子是由中國作曲家黃曉飛創作,通過李光陸整理奏繹,這首曲中,主要由鍵笙的寬廣音域以及衍生的變化音組成的,并且在其中參雜新的音樂方式,突破笙的原始演奏風格給人一種煥然一新的新奇體驗。這首區中完美的體現作者的浪漫情懷,作者眼中的秋景,并沒有因為秋季的微冷失去它應有的美感,炫彩的星空下,漫步其中,將此時的所見所感,完全的融入進《秋夜》之中,在發揮笙本身的特性之外,使新的音樂特色融入其中,兩者相互呼應,使聽眾在這樂曲之中,由聽覺感染到視覺,使其“聽到”秋季中不一樣的美景。在這首曲子中,作者想要在其中體現一種中國民族傳統演奏手法,重塑笙的演奏格調,使曲中呈現一種差異的美感,由大氣磅礴的氣勢突然轉變為小橋流水的細膩,兩者之間的誤差,給聽眾帶來不一樣的美感,體現出樹影朦朧,湖光月色兩相融的美感,并且結合樂隊演奏的多種音色,寓情于曲,通過聽覺的美感,將藝術的美感完整的體現出來。
此曲在開始的時候,使用寧靜的旋律從聽覺將聽眾帶入神秘又美好的秋夜,在那月色之中,用那優美的笙聲,唱頌著此時的美景,作者在曲中結合著西方演奏的技術特點,使多種音調相互作用,讓整個曲風復雜多變。并且在曲中有兩段華彩,使演奏者即興發揮的部位,結合演奏者當時的心境以及感情,即興發揮,可以使用各種技巧,使用各種方式賦予此曲獨特的美感,在體現演奏者創新性的同時,使整個曲子呈現出豐富多彩的精神景色。而且在最后階段的演奏中,使笙自身的和聲特點被發揮的淋淋盡致,充分向聽眾展現出笙的美感。
該樂曲演奏的過程中運用多種伴奏樂器,其中主要樂器有笛子、揚琴、琵琶、中阮、古箏、三弦、二胡、高胡,以及多種打擊樂器等,來烘托效果,用以表達作者的不同思想感情,感情的表達時高時低,并且在每個樂段的過渡中,將音樂中的動、靜之美增添其中,使其既能夠抒情、又能夠發展出豪情萬丈,所以在演奏的過程中要非常主義樂隊之間的配合,演奏的過程中,聲音要快速、要清晰,氣息要有張弛人,手指需靈活控制,運用剛柔并濟的方式,充分將樂曲中所要表達的感情表達出來。這首曲子充分發揮出時代氣息,并在有效結合時代背景的基礎之上,作曲的創作靈感和手法,同時為笙在演奏的過程中增添許多新色彩,使其能夠充分發揮固有的特點,將聲音完美的融入到樂曲之中,該曲在演奏的過程中會為演奏者創造一個充滿遐想的個空間,對笙的演奏是一種突破手段,同時也是一次大膽的嘗試,笙在其中運用多層次的織體,使其能夠與其他樂器融合在一起,充分發揮出笙的特點與優勢。
當前,笙在我國民族樂器中發展較為迅速,笙的演奏一直遵循著多元化的發展觀念,并在原有的基礎之上進行創新,笙在發展的同時在一方面見展現出時代的進步。伴隨著笙的發展,它在音樂會中的地位越來越高,并且在不同風格的樂曲之中,其主要演奏方式也不盡相同,需演奏人員根據笙的特點,并結合相關曲目進行演奏,使其能夠在不同樂曲中發揮不同的作用和風格,如此以來,才能夠推動我國笙事業的發展。
[1]申玉晶.淺析笙在不同風格樂曲中的運用[D].中國音樂學院,2015.
[2]宮世勇.“笙”音之美源于呼吸[J].中小企業管理與科技,2015(2):175-176.
[3]李毅文.吐音技巧在笙演奏中的合理運用[J].北方音樂,2016,36(19):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