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懷志
(黑龍江省政法管理干部學院,黑龍江哈爾濱 150080)
從政府管理到多元化治理,是我國公共體育服務轉型的主要趨勢。政府機關、社會團體和個人所擁有的體育資源各不相同,而多元化治理的實質,就是能夠通過多元化主體的參與來實現體育資源的互換,以達到資源共享和最大化的目的。然而在這個資源互換的過程卻存在著各種各樣的問題:首先,參與互換的各主體之間的摩擦是不可避免的,這會造成一定的成本消耗。交換次數越多,成本消耗越大,交換也就越難以達成,從而會導致交換效率的低下;其次,由于互換行為沒有必要的監督和制約,導致參與互換的主體各有各的打算,一味索取,誰也不肯回報集體,進而使得多元化主體內部濫竽充數的現象泛濫;最后,多元化主體內部存在著權力競爭,參與互換的各主體都試圖獲取權力,并將權力作為獲取更多資源的工具。這使得多元化主體在實際治理的過程中困難重重,舉步維艱。
案例:某市教育局為了推廣全民健身,增強民眾體質,向廣大市民開放一批中小學體育場館,并在教育局網站上公布了對外開放體育場館的中小學名單。然而在行動落實的過程中,多數學校并未執行教育局的規定,以“未經有關負責人批準”“不知道此事”“場館維護中,暫不開放”等種種理由進行搪塞,使得教育局的規定成了一紙空文。
在以上案例中,教育局在全民健身問題上的積極態度值得肯定,然而卻忽略了學校作為多元化主體的存在,通過行政手段強制要求學校開放場館,卻沒有妥善處理好相應人員的配備和資金方面的補貼問題,對于糾紛的化解也不盡如人意,協同治理的精神沒有得到應有的體現,從而使得治理效果很不理想。協調性是多元化主體治理機制的關鍵所在,一旦協調出了問題,就會導致多元化主體結構各方力量失衡,從而影響到多元化主體結構的和諧和穩定。
案例:某市體育局積極響應“全民健身路徑工程”的號召,在社區開展全民健身路徑鋪設工作,由社區自行負責路徑的管理。然而由于市體育局對于路徑的管理和維護并無具體規定,社區的管理人員又不具備路徑管理的有關知識和經驗,且并非專人專管,給管理工作的實行造成了很大的混亂。
體育局為了民眾健身鋪設路徑的做法無可厚非,但作為治理主體,體育局沒有很好地承擔起應有的責任,也沒有加強與其他治理主體的交流和溝通,由于其在健身路徑管理工作中的缺位,使得多元化主體治理機制的運行缺乏必要的監督和激勵,從而導致了路徑管理運行程序的不流暢,影響了多元化主體治理機制的正常運行。
案例:某小區廣場舞擾民現象嚴重,附近住戶在勸說無效的情況下,遂采取錄制警告話語,通過“高音炮”向廣場舞大媽進行定向擴音的手段進行對抗,造成雙方之間的沖突和糾紛。對于廣場舞問題,政府采取了聯合執法抽查的手段進行管理,但收效甚微;業主們建議通過劃分廣場功能區的方式來限制廣場舞,但該提議未被采納。
在該事件中,非政府主體作為參與治理的重要組成部分,在事件發生的過程中并沒有起到應有的作用。究其原因,可以概括為以下幾點:一,參與積極性較高,但參與水平較差,只顧自身利益,卻忽略了公共體育利益;二,自發性和盲目性特征表現得十分突出,導致其參與治理的效果受到了很大影響;三,長期以來的政府管控使得非政府主體在參與治理過程中缺乏自主性,參與意識較為薄弱。
上文所列舉的多元化主體治理機制運行過程中出現的問題,歸根結底,原因都在于協同各方關系和行為的工作做得不到位。要提高公共體育服務的治理水平,妥善處理參與治理的各多元化主體之間的關系,建立起完善的運行機制,關鍵就在于如何做到“協同”二字。
協同治理機制的構成,需要具備以下幾方面的因素:一,治理主體多元化,包括政府、社會組織、個人等;二,各主體之間存在共同利益,目標一致;三,共同公共體育事務的解決,依賴于各主體之間的配合;四,各主體之間存在著體育資源的互換。
從上文的案例來看,要想讓多元化主體尤其是非政府主體之所以在公共體育服務治理的過程中發揮出其應有的作用,關鍵就在于承認他們的主體地位,將他們在公共體育服務治理中所應享有的權力還給他們。只有權力得到了落實,多元化主體的參與才具有實際意義,從而能夠在公共體育事務管理中充分表達自身訴求,維護自身應得的利益。從而促進多元化主體之間的體育資源互換,增加體育資源的獲取途徑,實現資源供給的創新。
單純靠政府的行政手段,或者靠政府和市場通過行政與市場手段進行二元調節,再或者是政府、市場和社會的三位一體,在豐富公共體育服務資源、增加資源供應渠道,平衡治理結構、建立良好的結構秩序等方面都存在著力不從心的弊端。要正確處理好多元化主體之間的關系,關鍵在于完善治理機制,明確各主體在治理過程中的任務與職責,對于不同主體所應享有的權利和義務做出規定,為公共體育服務治理機制的正常運行提供制度上的保障。
一,多元化主體治理機制是一種“制度框架”,具有一定的原則性和延續性。
二,參與的主體不僅僅是政府、社會和市場,還有社會組織和個人等其他主體的參與,在權力和職責劃分方面也與以往的治理機制有了很大的不同,基本形成了一個在政府主導下,各部門密切配合,社會各方積極參與其中的多元化機制。
三,協同治理機制的治理充分體現出了從管理向治理的過渡,協同代替了控制,成為了治理機制得以運轉的基礎。
首先,多元主體的形成,是建立在資源互換和共同利益前提下的,各參與主體要實現自身的利益,就必須在發揮自身優勢的同時,借助其他主體的力量,達到取長補短的效果,因此各參與主體之間不可避免地存在著互相依賴的情況。其次,公共體育問題的存在,促使各參與主體必須進行資源互換,通過協同合作來解決問題。
聯系:合作治理和協同治理同出一脈,是公共事務協同治理理論基礎上發展出的兩種治理理論。基本思路也大體一致,通過吸引多元主體加入到治理機制中來,從而謀求公共體育服務資源的互換,解決資源不足問題,扭轉治理失效的不利局面。
區別:西方國家與我國的意識形態不同,社會制度不同,市場經濟環境也有所差異。我國的市場經濟是建立在社會主義制度基礎上的,多元主體參與治理針對的是體育資源供給主體的單一導致的資源不足問題,通過政府和市場以外的主體引入來扭轉“政府失效”的不利局面;而西方國家的情況恰恰相反,是市場調節出現了問題,導致體育資源配置的不合理,從而需要政府的參與,通過多主體之間的合作進行共同治理,來實現體育資源的優化配置。兩者之間雖然有著相似之處,但在本質上存在著很大的區別。
結論:人民日益增長的體育鍛煉需求,與體育資源不足和體育公共服務發展水平相對滯后的矛盾,是多元主體參與治理機制的產生的主要原因。我國目前的多元主體參與治理機制發展雖然已經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依然有很多有待改進的地方,需要通過政府、社會和廣大民眾的共同努力來得以完善。
[1]唐剛,彭英.多元主體參與公共體育服務治理的協同機制研究[J].體育科學,2016(3).
[2]戴健,張盛,唐炎,郭修金,馬志和.治理語境下公共體育服務制度創新的價值導向與路徑選擇[J].體育科學,2015(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