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天輝
(朝陽師范高等專科學校,遼寧朝陽 122000)
文學經典是指具有極高的美學價值,并在漫長的歷史中經受考驗并獲得公認地位的偉大文本,具有典范作用和權威性。文學經典有其自身獨特的價值,文學經典與精品之間區別較大,精品只是說文章的質量相對較好,并沒有其他代表意義的特征,但是文學經典則是一個時代的經典文學,具有一定的代表性意義并經久不衰。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根本,是其根本特征和基本性質。黨的十八大召開以來,我國高度重視培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習近平總書記在演講中做出多次批示,提出明確要求,中央政治局同時率先帶頭,學習中國核心經典,發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并弘揚中華民族的優秀美德[1],國務院中央辦公室下發培養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相關法律和政策,黨中央做到有力部署,為加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教育實踐指明了前進的方向,并最終提供了較好的遵循條件。
在世界范圍下的文化交流交融形勢中,發展價值觀有著重要的意義。我國在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作用之下,思想領域呈現了多元化的發展態勢,積極培養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可以有效地鞏固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的領導地位,并實現全黨全國人民為團結而努力奮斗的目標。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可以引導社會的進步,為建設建成小康社會貢獻偉大的力量。
我國正處于社會變革的大調整時期,價值觀念紛繁復雜。國際敵對勢力正在加緊對我國的西化,思想文化領域始終滲透著復雜的社會思潮,對于世界范圍內的價值觀較量,學生是祖國實現偉大復興的基礎力量。我國的學生需要培養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并充分發揮價值觀念的影響力量,提高國家的文化實力。
從提升學生的精神境界來說,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整個社會的精神支柱,是學校各類活動的行為向導。它可以豐富學生們的精神世界,并具有基礎的決定性作用。一個民族能夠較好地把握自己,根本在于其思想本質的問題。文學經典囊括了我國的歷史文化與傳統思想,是發展社會主義價值觀中的必要環節,積極學習文學經典,可以更好地掌握社會知識,理解各民族的風土人情,培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意識,使學生們找到自身的價值體系,實現更大進步。
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文化藝術大會上明確指出,廣大優秀學子必須在工作學習中首先樹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并充分認識到身上擔負的重要使命,將文學藝術創作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緊密聯合起來,共同構建栩栩如生的作品形象。必須按照核心價值觀的引導,確定何為正確,何為錯誤,何為必須肯定,何為必須摒棄。文學經典中往往凝聚了中國古代的思想文化結晶,并突出了人類生存與發展的根本性問題,文學經典中蘊含的智慧和思想價值等是人類共有的精神財富,其中囊括了中國五千多年的文明歷史,并包含了各類優秀的文化經典,包含了治國理政的根本道理。文學經典中同樣存在著一定的情感基礎,決定了在核心價值觀培養和影響中的重要地位。另外,文學經典閱讀是一種學習核心價值觀的路徑,與其他的路徑相同,有著共同的作用效果,但是文學經典閱讀是一種較為生動的學習路徑[2],其中承載了核心價值觀的重要內容,深入挖掘文學經典中的誠信,仁愛,民本,正義等內容,是當代社會主義精神的必由選擇,也同樣是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有力踐行,我們對具體的價值觀涵養方式進行以下的分析:
首先,需要挖掘真善美的主題。其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并非單獨的概念,而是一種傳統文化的重要載體,很多經典文學的根本在于真善美,這是社會主義價值體系的基礎。另外,文學始于人類的思維活動,人們通過文字工具等方式表達自己的心靈感覺和社會現實,其中同樣蘊含了對于真善美精神的價值判斷,文學精神最終是一種對于人性的探索,其中通過形象,情感和藝術描寫等傳遞出了人們最為本真的精神訴求,彰顯了核心價值觀的全部內涵。文學經典長盛不衰的根本原因在于真善美的精神內涵,例如《詩經》、《楚辭》、四大名著等傳頌千年的歷史經典[3],對中國人民的價值觀有著一定的影響作用,在《論語》中有“人無信不立”等理論,彰顯了誠信友愛的核心價值,其他文學經典中亦有如此敘述。真善美是眾多文學經典中最為追求的話題,是中華思想文化價值觀和社會政治的根本,教育學生深入學習經典文化,是培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內涵方式[4]。
文學漸漸走向現代化,當前,已經逐步走向了人類的心靈,并在人類的進步史上留下了光輝持久的印記。當前的文學經典,區別于其他德育書本的根本在于能夠掌握人性中的核心內容,使人們能夠強烈地感受到理性的人文內涵[5],文學經典中記敘了很多經典的事跡,并囊括了各類典型的精神,傳播了真善美的思想,人們在閱讀的過程中可以逐漸發現其中蘊含的重要價值,并能夠激發廣大人民群眾為之奮斗的價值動力。后人在文學經典的閱讀過程中,會發現和接受書本中蘊含的各類關鍵性價值,例如在金一南創作的《苦難輝煌》中,作者站在歷史高度上,使用文學的視角彰顯了一個一個具有民族氣節的人物,整本書表現了共產黨由弱變強,并最終獲得革命成功的偉大事跡。作者已經將苦難的歷史當做了一種財富,整部作品展現了崇高的歷史責任感,并煥發出了理想主義的光芒,作品中傳達的信念展現了共產黨人對于共產主義目標和事業的執著追求,并凝聚了全國各族人民的愛國精神,感染了無數的讀者。學生學習中,可以積極開展相關的知識競賽,從文學經典中發現其中蘊含的民族精神,提高學生的價值素養。
文學經典具有高度的可信度和感染力,其主要是通過藝術和審美的語言形式,展現經典作品的文學價值,文學的語言具有自由和愉悅的特點[6],能夠潛移默化地對人類的思想和精神產生影響,很多深刻的影響只有在生動的形象之中才能夠展現其獨特的藝術性,在錢鐘書的《圍城》中,通過實例的講解,體現了豐富飽滿的形象。文學的語言是文學經典的載體,提高文學經典的藝術感染力,是培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藝術媒介。
文學經典可以通過詩歌,散文等方式進行傳播,也可以改編并最終轉化成為影視創作中內容資源。將文學作品加以影視化的處理,通過播出電視劇等突破了時間的限制,其強大的藝術感染力將會影響一代又一代的學子,提高核心價值觀的持續影響力。學生常會喜歡影視節目,教師可以向學生推薦各類經典改編的節目,提高學生文學素養。
文學經典來源于生活,通過文學的創作和傳播,可以更好地貫徹落實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文學經典擔負著加強民族凝聚力的重要使命,文學資源將會成為推動社會發展的重要力量,為廣大學子的學習營造和諧的精神氛圍。
[1]張穎.從阿諾德到威廉斯:近代以來西方文學經典理論溯源[J/OL].西安財經學院學報,2017,(05):105-110(2017- 09-11).
[2]元慧林.重現影視文學經典的教育魅力[J/OL].北方文學(下旬),2017,(03):240(2017-04-16).
[3]梁曉萍.文學經典的核心價值究竟是什么?——兼與聶珍釗先生商榷[J].文藝研究,2014,(03):54-62.
[4]聶珍釗.文學經典的閱讀、闡釋和價值發現[J].文藝研究,2013,(05):34-42.
[5]姚文放.文學經典之爭與文化權力的博弈[J].社會科學戰線,2013,(02):133-146.
[6]童慶炳.文學經典建構諸因素及其關系[J].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5,(05):71-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