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淑慧 楊東伶 柴艷霞
(河北傳媒學院,河北石家莊 050000)
河北民間藝術是河北人民的精神財富之中很重要的一部分,它凝聚了河北人民的智慧及傳統美德,體現了河北人民極大的創作熱情。但如今,有些藝術形式沒有得到很好的保護,也有些藝術形式瀕臨消亡。因此,記錄和整理那些有代表性的民間藝術家的口述史,把他們精湛的技藝以影像和聲音的形式保存下來迫在眉睫。這樣不僅可以把這些民間藝術家的藝術創作過程完好地保存下來,留作史料,以供后人學習使用,而且還可以把他們在藝術創作過程中的一些體會、經驗以及全身心投入的精神狀態記錄下來,這對民間技藝的學習或研究很有幫助。因為有些民間藝術家文化水平不是很高,對技藝資料的文字記錄及整理相對困難,以口述史的方式對這些民間技藝的資料進行記錄和保存就顯得尤為重要。
隨著數字技術、網絡技術和移動通訊技術的飛速發展,人們獲取信息及傳遞知識的途徑也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一些傳統的藝術形式比如戲曲已失去了往日的輝煌,河北梆子、石家莊絲弦等戲曲在鼎盛時期曾紅極一時,在當地乃至京津冀范圍都曾很有名,而今卻門前冷落,演員大多不能再以唱戲作為謀生的手段,只有在節假日在地方的一些劇院或下鄉演出;還有一些民間手工藝品,比石雕泥塑等,曾經是匠人注入心血去創作作品,每一件作品都很有個性,但是隨著歲月的流逝,技術水平的提高,大批量的機械化生產使得“千佛一面”,失去了往日的靈性;此外還有一些藝術形式,比如過年的習俗,井陘南張井老虎火、北秀林村馬火,這些過年時可以凝聚全村人的活動,現在因各種原因很難按時開展。河北民間藝術形式多種多樣,它們凝聚了河北人民的智慧以及無畏精神,也傳達了生活在這片土地上的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以上幾種藝術形式只是鳳毛麟角,但窺一斑即可見全豹。從這些藝術形式現在的處境來看,如果任其自生自滅,很多藝術形式面臨失傳的危機,有的甚至瀕臨滅絕的邊緣。針對這些問題,筆者認為加強河北民間藝術保護刻不容緩。
隨著科技的進步、錄音錄像技術的產生,由歷史事件的親歷者來對歷史進行口述,并且由學者錄音、錄像、整理、歸檔進而研究成為了可能。所以史學界也開始由只重視史料,發展到也重視歷史親歷者的口述史。筆者認為,無論從研究者的角度還是從民間藝人的角度,口述史的作用都是顯而易見的。
首先從民間藝人的角度來講,有很多民間藝人不識字,他們的教授和傳承手藝大都是靠口耳相傳。就拿南張井老虎火來說,現在的傳承人尹來庭60多歲了,他基本沒上過學,做火的技藝都是靠上一輩的傳承人口傳身授。這種傳授方法很容易使得技藝因經歷過多的人而遺失一些,或者每經歷一次新的變更,就會因技藝不準確而使得技藝有所偏差。并且由于傳承人不識字,在對資料的收集和保存方面也存在一定困難,致使一些火的種類失傳。如果對傳承人進行口述歷史的記錄,傳承人不僅能夠把做火的過程很清楚地表述出來,而且還能夠把做火中遇到的問題進行總結,利于后人進行改進時做參考。從這個意義上來說,這種方法是其他文獻方法所不能替代的。
其次,從研究者的角度來講,如果不能很好地聽懂傳承人的話語,還可以對傳承人的口述資料進行反復播放,或者找傳承人同住一個村落的朋友或家人來幫忙進行研究。這樣不僅可以完整地記錄做火的過程,其關鍵步驟及可能遇到的問題也會非常明了。由傳承人的口述史做基礎,經過反復求證的資料會更加接近真實。同時口述史的史料也便于不同國家的學者研究應用。
口述史的顯著作用還體現在傳統的文字史料主要是以文字、文本為手段來進行儲存,而口述史的史料存儲形式和呈現形式都不同于傳統的文本形式,它是“有聲”、“有像”的,是“立體”的。這既豐富了民間藝術的保護與存儲形式,也避免了像以前的研究就只有文字資料,萬一文字被毀,后果不堪設想。這種立體形式的存儲既保證了資料的多樣性,同時也會把由于發生意外而丟失資料的可能性降到最低。
(一)為相關研究者提供完整的音像資料
對民間藝術傳承人做口述史,首先是對這些民間藝術形式進行保護,為相關的研究者提供較為完整的資料。因為研究者從民間技藝傳承人口述史中可以提煉出非常豐富的、具有深厚的哲學和審美思考的文化精神。
河北民間藝術根植于民間,它是精神文化的創造,它以文化的內涵來表現人民的精神活動。河北民間藝術形式多種多樣,大多數蘊含著深刻的哲學思想,比如,天人合一的思想,人性與人文的高度融合統一等。
有些藝術形式的文化內涵是通過文字記載可以傳承下來的,而有些藝術形式由于其自身的特殊性,僅僅依靠文字記錄,學習者獲取的信息是不完整的。比如在記錄一位老木匠的音像資料時,我們發現他除了在設計和制作工藝上有自身的獨到之處外,還融入了自身在設計和制作時的體會,以及對新的樣式的思考過程,其中的困惑等。這對后人研究相關的工藝品設計和制作提供了寶貴的經驗。對于依賴口述形式傳承的文化,口述史的價值就更加明顯。比如戲曲的唱腔,如果僅僅依靠文字記載,不可能達到音像資料的效果。
(二)口述史的價值還體現在傳承人的身體經驗價值上
在口傳身授的過程中,傳承人把自身在實踐過程中所獲得的經驗和知識傳授給下一代。而傳承人獲取經驗和知識的過程就是其身體感知和接受的過程。他們自身在創作過程之中不容許自身有絲毫的懈怠,因為他們深深懂得“失之毫厘,謬以千里”的道理。由于有些技藝的傳承沒有文字記載,完全憑感覺去做,這時候傳承人自身的經驗尤其重要。記得在做老虎火的傳承人口述史時,就遇到這種情況,有些火種的制作,放多少火藥,藥捻放的位置有多高,這些全憑感覺。而這些經驗的獲得,通過口述史的方式在記錄的同時,還可以結合傳承人自身的言語表達,這樣才更直觀。
我們在記錄的過程中,也深深體會到有些傳承人窮盡畢生精力,全身心地投入到所珍愛的藝術創作之中。那份對藝術的執著追求,以及那種責任感和使命感,是現代的我們學習的榜樣。
總之,對河北民間藝術傳承人進行口述史研究,可以更加清晰地記錄河北民間藝術的歷史脈絡,其蘊含的哲學思想及無畏的精神,使得河北民間藝術的文化價值、藝術價值得以更好的展現出來。
(一)訪談者要注意把控訪談方向,保證訪談質量。受訪人有豐富的經歷,有許多值得挖掘的資料,但是受多種因素的影響,可能會使受訪者在講述的過程中遺漏一些內容。或者是講述的時候只講了自己感興趣的,對有些不愿意講的內容回避了。還有可能因為記憶不準確,致使有些錯誤的出現。因此訪談者可以憑借自己的學術素養,通過提問、討論、整理,使訪談按照既定的方向進行,使訪談資料得到補充和完善,使訪談質量得以提高。
(二)訪談者要注意發掘受訪者的“個人觀點”
唐納德認為:我們在做口述史時不僅僅要記錄保存“口傳記憶”,還要注重發掘“個人觀點”。同樣的技藝,因為受訪者所處的生活環境、生活習慣、生活經歷的不同,對技藝的理解和創作的過程也不盡相同。所以我們在做口述史時,還需要特別關注口述者自身對這項技藝的看法以及其背后所隱含的東西。比如,同樣是剪紙藝術,在河北不同地域所表現的形式也各有特色,這不僅與口述者自身的經歷有關,也與當地的民風民俗有關。
總之,要深入發掘河北民間藝術,推進對文化遺產的保護和創新發展,合理地利用民間藝術的價值,保持河北民間藝術的永恒生命力,口述史的研究將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1]王海霞.民間美術傳承人的口述史在文化遺產保護中的作用[J].中國美術館,2006年05期.
[2]石磊,諶佳.論口述史研究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贛劇口述史為例[J].戲劇之家,2016年13期.
[3]王淑慧,楊東伶.民間技藝傳承人口述史田野實踐中的理性思考[J].西部廣播電視,2015年23期.
[4]馬知遙,潘剛.傳承人口述史的身體經驗價值[J].民俗研究,2015年第五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