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高紅
(花都區文化館,廣東廣州 510000)
文化志愿者顧名思義就是利用自己的文化知識技愿者不會以獲取物質報酬為目的。作為愿者群體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文化志愿者同比普通志愿者更具專業性,以公益文化藝術為主要服務內容。但是我國的文化志愿者隊伍發展還處于初級階段,在人數、服務質量以及各方面的服務機制還有待完善。
目前,文化志愿服務隊伍主要分為三個部分:一是由藝術館、畫院、圖書館等各個文化系統中的專業技術人員組成,免費為廣大人民群眾提供長期性、專業性的文化培訓指導;二是由文藝界的專家、學者組成志愿者隊伍,這部分志愿者在文化方面有其突出的研究成績,可以為社會提供高水平的指導。第三部分是由各類民間藝術團體、文藝協會等具有藝術愛好和特長的志愿者組成。這三部分為我國精神文化建設起到了巨大推動作用[1]。
當前,只有很少一部分人能夠清楚了解志愿者的概念,大多數人認為志愿者只能不計回報、無條件、無償的提供社會公益服務,把志愿服務歸類于無償做好事一類里面。其次,對成為文化志愿者所具備的條件欠缺正確認識,只是單純的認為自己為社會公共服務的意識,并且通過簡單的培訓之后就可以成為文化志愿者,所以存在盲目跟風的現象,沒有對參與文化志愿服務的目的進行明確和認識,導致服務質量不是非常高。
當前,文化志愿服務隊伍是由專業技術人員、文藝界的專家、學者以及各類民間藝術團體所構成的,文化志愿隊伍的逐漸壯大,但是管理機制稍微欠缺,不能將各部分的文化志愿服務隊伍進行有效整合,缺乏對文化志愿隊伍建設形成良好的管理和規劃作用,所以很容易出現文化志愿服務活動缺乏目的性、活動質量不高的現象。
當前的文化志愿活動開展面臨的主要問題就是缺乏相應的物質基礎保障。文化志愿的相關活動經費得到不到保證,文化志愿者日常中最基本的交通、飲食等物質供給也就都不能夠得到保障,所以導致文化志愿服務活動由于缺乏資金而無法正常開展,文化志愿隊伍不能夠發展壯大,也就無法滿足廣大人民群眾的建設精神文化需求。
文化志愿隊伍建設以及文化服務活動開展的重要前提基礎就是有政府的支持和鼓勵,因此為了使文化志愿服務隊伍不斷發展、壯大,所以國家應該針對志愿服務出臺相關的法律法規,為文化志愿服務提供強有力的政策支持和法律基礎,確保文化志愿服務具有其獨立性及合法性[2]。各級政府應該提高對文化志愿者隊伍的重視程度,加大文化志愿服務活動的資金支持,可以使文化志愿隊伍的日常管理、文化活動策劃及開展以及人員培訓方面的經費投入增加,還可以為文化志愿者提供人身保險等福利待遇,使政府的管理和引導作用得到增強,從而能夠吸引更多的社會人力資源投身到社會精神文化建設當中。
保持文化志愿隊伍的生命力及活力的基礎就是人才的引領機制,目前中常見的文化志愿服務活動通常以文化下鄉、廣場舞、文藝晚會等廣場文化活動等形式表現,通過這些文化活動的開展,使文化志愿者者能夠在活動當中提升自我、實現個人價值,通過建立優秀文化隊伍和優秀個人的評價機制和評比活動使文化志愿者隊伍的社會地位得到提升,有效的提高了文化志愿者的榮譽感、使命感以及責任感,使廣大文化志愿者能夠更積極主動的發揮其文化引領作用,充分發揮其創新能力,創作出更多高質量的文化服務活動,借助文化館、廣場等免費平臺開展各種藝術培訓指導、惠民演出等公益文化活動,將文化活動得到更廣泛的推廣,讓廣大群眾能夠更多的接受到文化熏陶,積極主動的參與到各項文化活動中,不僅使廣大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得到滿足,而且使文化志愿隊伍的社會影響力、公信力及凝聚力得到增強和提升。
建立完善的內部管理機制可以為文化志愿隊伍的凝聚力和穩定性提供基礎保障。整合社會各文藝團隊,制定符合實際需求的文化志愿者招募制度,把社會中的文化名人、專家學者以及各種的社會團體招募到文化志愿者隊伍當中來,壯大的文化志愿服務隊伍,之后需要建立文化培訓機構,由專業人員制定相關的培訓計劃,通過專題講座、光看公益影片等方式提高文化志愿者的責任意識和服務意識以及個人素養,還需要對志愿者的專業技能進行分類培訓,提高了我區文化志愿者的專業技能水平。
為了保證文化志愿活動的服務質量,提高文化志愿者的積極主動性,通過對文化志愿者的服務時間進行累計記錄,將文化活動服務質量作為重點評價標準建立相應的獎勵機制,通過定期開展表彰大會,為表現突出的志愿者實施物質獎勵,通過提升廣大志愿者們的榮譽感,來提高參與文化服務活動的積極性,培養文化志愿者無私奉獻的精神。通過制定財務管理制度,使文化志愿者的飲食、交通等基礎物質供給得到保證,通過定期的財務公開,使財務管理更佳透明化,使財務管理更佳具有公信力。利用公眾、媒體等建立嚴格的監督機制,對文化志愿隊伍的財務、活動質量方面形成有效監督,保證文化活動保質保量的得到開展。
我區正積極搭建服務平臺,與各街鎮社區之間搭建文化橋梁,與婦聯及宣傳、教育及工委、團委等各個部門聯合組建文化志愿活動,豐富了社區文化活動,營造良好的全民參與到文化志愿活動的氛圍,重視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通過廣播、網絡、電視等信息傳播手段,將傳統文化理念和精神以及志愿服務的奉獻精神進行廣泛宣傳,提升全民的服務意識和理念,使公眾的志愿精神能夠積極得到廣泛弘揚和普及[3]。
文化不僅是人類文明與進步與發展的重要產物,而且文化還是提升國家綜合競爭力的一個重要方面,隨著我國經濟水平的逐步提高,人民群眾的精神文化需求也在不斷提高,而文化志愿者隊伍在滿足人們日益增長的文化需求中起到了積極促進作用,豐富了基層文化的傳播方式,通過積極開展文化公益活動,豐富了人們的日常生活,為基層文化的繁榮發展起到了積極促進作用。
[1]梁順花.新形勢下加強文化志愿者隊伍建設的探索
[2]肖寶光.關于文化志愿者隊伍建設的幾點思考[J].與思考[J].文藝生活·文藝理論, 2015(8):204-204.
[3]沈曉近.淺析文化志愿者助推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散文百家:下, 2015(5):4-4.建設[J].大眾文藝, 2015(7):18-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