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 麗 ,于 洋
(1.2.梧州學院 寶石與藝術設計學院,廣西 梧州 543002)
梧州六堡茶歷史悠久,清朝嘉慶年間六堡茶被列入全國名茶之一。《廣西通志稿》記載“六堡茶在蒼梧,茶葉出產之盛,以多賢鄉之六堡及五堡為最,六堡尤為著名,暢銷與穗、佛、港、澳等埠。”梧州的六堡茶由六堡鎮始發經由六堡河、東安河、賀江、西江這一古老的茶船古道運抵廣州,與海上絲綢之路相對接進而轉運至香港、澳門、東南亞及北美等世界各地,六堡茶因其獨特的風味、豐富的功效及優良的品質成為當時的俏銷茶。
《梧州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綱要2016-2020》指出“傳承弘揚梧州特色文化,提高公民文明素質,完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促進文化產業發展繁榮。”梧州六堡茶文化博物館作為一種公共性的文化機構是完整、全面地保存、展示與研究六堡茶文化遺產的重要場所,也是有效傳播六堡茶相關知識與傳承六堡茶文化的重要載體[1];同時也是提升公民科學文化素質,促進公民公益性文化消費,保障公民文化權利與滿足公民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途徑[2]。此外在挖掘六堡茶歷史文化資源,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發展和繁榮六堡茶文化,促進國內外文化交流,培育六堡茶文化產業發展,推進六堡茶文化與旅游的融合發展,提高六堡茶國內國際品牌影響力等方面搭建重要平臺。
因此梧州六堡茶文化博物館作為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傳承弘揚六堡茶文化,提高公民文明與科學素質以及構建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中將發揮著積極的作用。
此外,梧州騎樓建筑是近代多元文化滲透、交流與交融的產物,在近百年的發展歷史過程中,有些建筑飽受自然、戰爭以及人為的破壞,其生存環境受到嚴重破壞。同時,在商業利益的驅動下,對騎樓建筑進行拆除重建的破壞性建設、對騎樓建筑進行超負荷利用的掠奪性開發破壞等現象層出不窮。梧州六堡茶文化博物館基于梧州騎樓原有建筑空間而進行的適應性再利用設計探索,對于騎樓建筑的保護與延續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同時對于梧州河東舊城而言是一種積極的城市發展形式,是兼具環境生態意義、經濟意義、歷史意義、文化意義和社會意義在內的一種可持續發展的系統觀。
2.1.1梧州六堡茶文化博物館的設計性主要從宏觀、中觀以及微觀三個層面進行思考。宏觀層面,六堡茶文化博物館作為公共性、公益性與開放性的文化機構其設計理念的思考是如何與城市空間有機結合而成為城市公共空間的組成部分。其次,從城市文化規劃的角度出發,如何有效利用城市所具有的重要歷史、文化與藝術價值的文化資源。因此六堡茶文化博物館選址于河東騎樓歷史文化街區,該區域為古代與近代梧州城市的居住中心、商業中心與文化中心,歷史悠久、文化底蘊深厚,擁有完整的城市規劃格局與城市空間形態、完善的配套與服務設施、便利的交通。
同時以20世紀80年代新博物館學為學理基礎,關注六堡茶文化博物館與城市社區以及自然人文環境的關系。如何成為城市公眾與社區居民參觀、交流的社會公共空間;如何為社區活動與文化交流提供良好的服務設施與場地平臺;如何為社區居民提供教育普及;如何為社區增加就業機會以及如何處理博物館與現有城市自然與人文環境的有機結合[3],改善城市人居環境,塑造城市文化品牌,促進城市經濟、歷史、文化的綜合復興。
2.1.2中觀層面的重點主要是六堡茶文化博物館如何根據社會對于博物館的需求以及博物館自身運營的需求而進行的功能定位。當代博物館的社會功能已經不僅僅局限于為公眾提供高質量的藏品以及展覽服務,而延伸拓展為整合內部空間滿足復合化的功能需求;為城市及社區生活提供公益性與消費性的活動場所、服務設施;如何與相關產業如文化創意產業、旅游業、會展業等進行聯動,在滿足自身運營的前提下促進城市文化、經濟、旅游、服務業的發展。
2.1.3微觀層面是基于六堡茶文化博物館復合功能定位以及公眾的心理與行為基礎上的空間功能組合與空間設計。六堡茶文化博物館除了繼承傳統博物館所具有的收藏、展示、研究與教育的基本功能之外,還融合了文化、娛樂、休閑、社會交往與其他活動功能于一體。另一方面,現代公眾對于博物館參觀的體驗性與參與性以及由傳統被動接受到主動、積極探索的心理與行為特征決定了博物館的空間功能組合與空間設計。
2.2.1展示多維度的文化交流。梧州地處潯江、桂江、西江三江匯合之處,自古以來就是連接滇、黔、桂、粵重要的水上交通樞紐。六堡茶經西江、珠江抵達廣州,然后經由海上絲綢之路運至香港、澳門、南洋以及世界等地,成為一條溝通古老茶船古道與海上絲綢之路重要的文化線路。
茶船古道作為一種特殊的文化線路反映著特定時間內不同國家與地區間人們的遷徙、流動與交往,也反映著不同商品、思想、價值與文化的交流。因此茶船古道不僅僅是六堡茶通往域外的重要貿易通道,同時也是以茶葉貿易為中介溝通跨區域、跨領域的商貿文化、民俗文化、建筑文化等重要的文明與文化的傳播與交流的文化古道。
梧州六堡茶文化博物館在加強對茶船古道沿線的六堡茶文化遺存物的搜集、整理的基礎上,重視對各種民俗文化、建筑文化、碼頭文化的挖掘,形成以六堡茶為主體涵蓋多維度文化的展示與交流空間。
2.2.2促進文化創意產業發展。隨著社會的發展,生產力水平的不斷提高與物質生產的極大豐富,人們的需求結構、消費觀念、消費結構與消費行為也發生著變化,人類社會逐漸進入消費型社會。根據《2015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2015年全國居民人均消費支出及其構成數據顯示,教育文化娛樂人均支出1723元,占全年人均消費支出的11%。在人均消費支出構成的8個子項中,僅次于食品煙酒、居住與交通通信支出居第四位,這也從側面說明在消費結構的變化中,文化消費的比重日益凸顯。公眾的消費觀念由對物質生活的消費逐漸轉向對精神文化與情感等高層次、多元化的消費轉變。根據中國文化消費發展指數(2016)數據,我國文化消費綜合指數由2013年73.7增至2015年的81.5,平均增長率為3.4%。
梧州六堡茶文化博物館通過對六堡茶文化資源進行深度挖掘、全面整理與創意設計,形成以六堡茶創意文化為核心涵蓋新聞出版、影視、動漫、游戲開發、創意設計與文化旅游的文化產品與服務[4],滿足公眾文化消費訴求的六堡茶博物館文化創意產業,使六堡茶所蘊含的豐富文化資源有效地轉化為促進六堡茶文化創意產業發展的文化資本。
梧州六堡茶文化博物館作為現代社會中的一種公共教育及服務機構區別于學校等正式教育,通過采用新穎、輕松與體驗式的教育形式對采茶戲、采茶歌、茶藝表演以及入選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的傳統六堡茶制作技藝等進行展示,增強公眾的主動參與及互動體驗。
同時梧州六堡茶文化博物館充分考慮觀眾的年齡層次、文化程度、興趣愛好、學習特點與心理需求,通過啟發式、誘導式、非強制性、游戲互動式、情境創設式以及探索式的教育方式對六堡茶樹育種及栽培、養生保健功能、沖泡品鑒、選購收藏等知識進行傳授,改變傳統模式下觀眾被動接受知識的狀態,使觀眾在參觀過程中充分發揮自己的主觀能動性,激發在主動探索、體驗參與中發現和思考問題的興趣,引發觀眾自由自主學習知識的欲望,從而實現六堡茶文化博物館教育功能的最大化,使六堡茶文化博物館成為學校教育、家庭教育延伸與補充的有效教育平臺。
因此梧州六堡茶文化博物館已不再是傳統意義上主要解決藏品的建檔、保存、展示與研究等以藏品為核心價值的思維范式,而是轉向以人為本,關注公眾需求與社會發展需要等具有廣泛意義上的文化教育機構。同時也是完善我國現代國民教育體系,形成終身學習教育體系,建設學習型社會的有效補充與實現途徑[5]。
梧州六堡茶文化博物館設計是對梧州騎樓建筑適應性再利用的一種積極有效的設計探索。梧州騎樓建筑是近代西方建筑文化與嶺南傳統建筑文化滲透、交流與融合的產物,是梧州近代開埠以來重要歷史物化與遺存的實物見證。
梧州騎樓建筑歷經時代的變遷與近百年的社會發展其生存環境受到了來自自然、戰爭、人為、社會經濟、文化等多種因素的影響,騎樓建筑出現了物質性、結構性與功能性的衰落。另一方面在全球化日益擴展的今天,全球化在推動著地區政治、經濟的交流與發展的同時也導致著全球建筑文化的同質性。騎樓建筑作為文化的重要承載之一是嶺南建筑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梧州六堡茶文化博物館作為對騎樓建筑的適應性再利用也是保持地域建筑文化多樣性的主要手段之一。
梧州六堡茶文化博物館作為對騎樓建筑的適應性再利用有效延長了現有騎樓建筑的物質機能與使用機能,降低騎樓建筑解體的機率,從而減少對原始資源的索取、提高資源的循環利用率。同時與新建建筑相比,六堡茶文化博物館在節約業主成本、公共成本以及環境成本方面有著重要的優勢。因此梧州六堡茶文化博物館作為對騎樓建筑的適應性再利用具有重要的文化、經濟與生態方面的可持續性。
梧州六堡茶文化博物館在充分挖掘整理、展示與研究六堡茶文化的基礎上,加強對六堡茶文化創意產業的創新力度,提升梧州城市文化的軟實力。同時以六堡茶為傳播交流媒介為梧州融入“一帶一路”與“珠江—西江經濟帶”“北部灣經濟區”的雙核驅動戰略提供國際間與區域間文化交流與合作平臺。
[1] 徐聰.茶葉博物館建設的可能性[J].福建茶葉,2016(7):108-109.
[2] 劉舜強.公共文化服務體系視野下的博物館功能定位[J].學理論,2014(10):162-165.
[3] 何小欣.當代博物館的復合化設計策略研究[D].廣州:華南理工大學,2011.
[4] 王秀偉.文化創意產業視域下的博物館文化授權研究[D].合肥:中國科學技術大學,2016.
[5] 鄭奕.博物館教育活動研究[D].上海:復旦大學,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