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宗俠,闕曉萌
(1.麗水學院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部,浙江麗水 323000;2.麗水學院圖書館,浙江麗水 323000)
畬族的尊老風尚
朱宗俠1,闕曉萌2
(1.麗水學院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部,浙江麗水 323000;2.麗水學院圖書館,浙江麗水 323000)
勤勞古樸的畬族人民在長期的社會生活中,形成了尊敬老人的社會風尚,不僅表現在吃、住、行等日常社會生活中,在重大節日、過壽等活動中更是表現出對老者的特別尊重,畬族人民對老者的尊重還寫入畬族的家譜中,成為畬人必須遵循的社會規范,畬人的尊老對于當今老齡社會樹立正確的尊老觀念具有借鑒和促進作用。
畬族;尊老;壽誕;族規
尊敬老人是人類社會共有的社會風尚,也是人類社會文明進步的重要標志,中華民族因農業社會而尤甚。在中國古代幾千年的文明史中,尊老文化是中華民族成為世界文明古國和禮儀之邦的重要組成部分,然而在市場經濟條件下,我國中原地區一度昌盛的尊老文化有逐漸衰落的趨勢,有幸的是“禮失,求諸于野”,各族人民中間普遍保留著尊老養老的社會風尚。尊老養老習俗作為一種不可侵犯的社會公德,至今還被人們特別是周邊少數民族自覺地遵守著、維護著。
畬族是居住于我國廣東、福建、浙江一帶的古老民族,是我國五十六個民族之一,“畬”這一族稱的含義具有辟地開荒、刀耕火種的意思,表明畬民勤勞勇敢、自力更生和艱苦奮斗的優秀品質。早期畬人生活狀態封閉,與別族交流較少,畬族傳統婚姻實行族內婚,“男女自有相嫁娶,永代無異”[1]140,因此畬族人民在長期的歷史進程中,創造了獨具本民族特色的文化。畬族是一個崇尚神靈、尊祖敬宗、尊老愛幼的民族,同時又是一個熱情好客、禮數備至的民族[2]249。畬族與漢族在長期的生活交往中,相互影響、相互學習,因此,畬族的尊老文化既有自己的獨特性又有與其他民族特別是漢族的共性。前人對畬族研究涉及許多領域,亦取得豐富成果,但是對畬族尊老養老的美德尚缺乏系統全面的研究,本文擬從日常生活、重大節日、社會規范、尊老原因等方面對此作一梳理。
畬族人民對老者的尊重體現在日常生活的吃住行等許多方面。
首先,從吃的方面來看,中國古代社會在進入國家之時沒有象西方社會一樣,按照地域劃分國民,而是沒有打破血緣關系,仍然是一個以血緣家族關系為基礎的社會。眾所周知,我國是世界文明古國,各項活動都極其重視禮儀。就飲食之禮而言,中國人在飲食過程中往往融入群體感情和社會關系,以顯示身份地位的尊卑和關系的遠近。正所謂“夫禮之初,始諸飲食”[3]1415。飲食過程中,大家按照尊卑老幼等各種關系圍坐一起,其座次,當按照《禮記·曲禮》所規定的:“群居五人,則長者必異席”,“推長者一人居席端”的規則,將尊長者置于最受尊敬的位置。
中國古代吃飯座次的禮儀在畬族的吃飯禮儀中也有相應的體現,而且表現得特別突出。浙江景寧畬家的飯廳內,過去一般會擺放四方桌吃飯,如八仙桌等,對著門的座位是尊位,相當于今天的“上首”,畬人稱之為上橫頭;吃飯時若有長輩在的,大家就要按各自的身份確定座位:入席時,讓長輩或客人先坐,其他人后坐,不能搶座位。如果上橫頭已經坐了兩個小孩,那么爺爺奶奶則坐在上橫頭的右邊一橫,從座次上看是向西而坐,由于這一橫座位,可以從房間門直看廳堂,也符合我國傳統面門為尊的習俗。而如果是擺宴席,則更為講究,一定要請年長者或輩分最高的坐定之后,其他人方可依次就座,年長者或輩分最高者沒有入座,其他人是不可以入座的,只好等候[2]47。
在整個吃飯過程中,特別重視飲食的先后順序和相應的禮節,年輕者要對年長者謙虛恭敬,這也是《禮記·曲禮》所記載的:“侍食于長者,主人親饋則拜而食;主人不親饋,則不拜而食”,體現出對尊長者所應有的尊重。“侍飲于長者,酒盡則起,拜受于尊所,長者辭,少者返席而飲,長者舉未爵,少者不敢飲,長者賜,少者、賤者不敢辭”,畬族人在用餐時,也是要長輩開始動筷子,其他人才可以開始用餐,否則就會被認為失禮[2]48。飯畢離席,也是長者優先,晚輩隨后,如同漢族之鄉飲酒禮中的“仗者出,斯出矣”。
值得一提的是,調查發現,以前在畬民中很少有社會地位上的差別,村長的職位在某種程度上好像是世襲的,村長在自己的家里熱情接待所有來客,他會根據年齡的高低順序,對他們進行煙酒茶等方面的照顧。當外來客人在此吃過飯后,年長者就會自然坐在原來貴賓的位置,亦即按照“尚齒”原則,決定享受的優先權[4]24-25。這些都體現出老者的受尊重乃是一種特權。
畬族不僅是在吃飯的禮儀風尚中尊重老者,在住房方面也體現出對老者的尊重。房子,畬語稱寮,景寧畬族的寮多數散布在山坡上,選擇向陽避風有水源的地方為房基,有的村在寮的周圍還特地種有篁竹等,篁竹一年出兩次筍,春季筍從竹叢中長出,秋筍從竹叢邊長出,按照畬民的說法,其意為:夏天到來了,讓父母在外邊竹林中涼,冬天要來了,讓父母在房屋里邊暖,故畬族稱之為“孝順竹”[5]43-44。
行的方面,畬族人民對長輩也很敬重,年輕人遇見長輩要問安道好,要讓路[6]246。
除了以上日常行為中對老者的尊重,畬族人民在一些節日、過壽等重大禮儀活動中,更是體現出對老者所特有的尊重。
春節是中國最重要的傳統節日,也是孝心表達最為合適和隆重的節日,根據中國傳統習俗,春節是家人團聚的日子,子女們不管是否“遠游”,都要在春節前帶著禮物,趕回家中與父母團聚,表達孝心,正因為如此,形成了中國“春運回家潮”現象。畬族也是如此,畬族在大年初二有拜年的習俗,年幼輩分低者要給尊長者拜年,拜年時除了行一定的禮儀外,還要給尊長者帶上禮品,對方受禮后,回禮較輕,只需一小塊年糕或蒸熟的番薯片或幾把花生果,給年幼的客人一個拜年包就可以了[7]。
中國人自古有過壽的習俗,特別是給父母、祖父母等過大壽,更是特別的隆重,這一習俗成為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影響至今。《尚書·洪范》有云:“五福,一曰壽,二曰富,三曰康寧,四曰攸好德,五曰考終命。”[3]193在我國傳統五福中,壽是排在第一位的。祝壽是敬老的具體禮儀形式之一,是指在老人誕辰舉行的慶祝活動。畬族特別重視對老人的壽誕慶祝活動,畬族50歲稱“本壽”,男女到50歲,全家擺壽宴、唱山歌祝賀。此后進十都要聚會賀壽,以圖“加壽”,畬族做壽一般都不在生日的當天,而是在正月上半月內進行,這可能考慮是在節日之內,同時不是農忙時節,不影響正常的生產生活,應該是受漢族一些傳統的影響,在古代漢族選擇婚嫁時一般會選在冬天,避開農忙季節。先前,由于畬族同胞生活困苦,利用春節期間年貨齊備之便,做壽宴席費用可以節省。一般在正月初六日擺壽宴,也有70、80歲在大年初八,90歲在大年初九,100歲在大年初十舉行的,在賀壽日期頭一天晚上,親友們都會送壽禮過來,并唱山歌,稱暖壽,賀壽日清晨大放鞭炮,中午宴客,下午請男女歌手在壽堂(中堂)對唱山歌直至夜晚,有的人家要唱到深夜或翌日清晨才結束[6]246。凡50歲、60歲、70歲以上的長輩人的大壽,一般在正月初二以后幾天里要慶賀,這叫“上十飯”,或“上十酒”,親友們都送肉和面來相賀祝壽歡聚[8]。
另外,畬族與漢族一樣,特別重視孝道,對尊長者的喪禮中和祭祀中都有一定的禮儀,特別隆重,都表現出對已故老人的尊重,因不是本文討論的范圍,本文只討論對生者的尊敬,故此處不論及。
畬族屬于散居的少數民族,散居在漢族和各族中間,但是,他們又是相對聚居的民族,以同姓血緣宗族相聚而居,構成相對聚居的村落。在這樣一個相對獨立的單元社會里,畬民們的社會大多也就是他們的宗族了,為了本族更好的生活和發展,每一個畬族姓氏都得有很嚴格的族規,具有習慣法的性質,約束著本族成員,其中很多內容體現出對老人的尊重。
1.輩分的劃分
與漢族一樣,畬族成員都按照嚴格的輩分進行起名排輩,族中序長幼輩分,有自己的方法,俗稱“排行”,以村為單位,由族長或祠長排,每年排一次[6]242。廣東潮州鳳凰山,是畬族的發祥地,當地畬族排行輩分的區別是,藍姓以“大、小、百、千、萬、念”,6個字周而復始五遍,每一遍配一句詩來作區別,為30世,雷姓向來無念,以“大、小、百、千、萬”,5個字為一句,配上6句詩,也為30世[9]。如此,一來可以避免同姓近親結婚,更為重要者,嚴格排行的族規是倡尊老之風的表現[1]122-124。
2.家譜中的尊老規定
我們知道,中國古代社會重視孝道,漢人家族的族規基本也是以“孝悌”為核心的倫理思想,畬族的族規中有很多對老人要尊重的要求。《連江輞川藍氏族譜》云:“孝,庸德也。得此,未足稱奇;失此,即為惡首”。霞浦半月里村《雷氏族譜》有宗譜家訓十則:一孝父母,二和兄弟,三別夫婦,四序長幼,五睦宗族,六嚴內外,七訓子孫,八勤職業,九明利義,十慎官守。這十則家訓與漢人家族的規范基本沒有差異[10]。
3.族長的設定及其權威
畬族大多以血緣聚族而居,設有祠堂,祠堂設有祠長一人,或稱族長、“父老”,一般由輩分最高、年紀最大、辦事公道、有一定威信又善于辭令的人擔任。族長主持和負責處理族內外各種糾紛,管理族內公共事務[6]233,在村里享有很高的威望。
族長有祭祀的主祭權,主持祭祀儀式,領唱《高皇歌》,誦讀祭文。年輕人的成丁禮一般也在此時舉行,可見族長的尊貴[11]。有的畬村村長和族長由一人兼任。宗族大都立有族規,內容強調維護本民族內部團結,樹立高尚品德,尊老守法等[12]54。
4.舅權
畬族的舅權很大,分家時兄弟如有異議不決,舅父的意見會受尊重。婚嫁時,外甥要向舅父跪拜,向舅父敬酒,姑娘出嫁前,要到舅父家“作表姊”。母親死,舅父未到,不得收殮等[6]233。筆者認為,這應該是原始社會母系氏族的遺留,仍應該算作對老人的一種尊敬。
5.社會組織
昔日,畬民在社會活動中,通常參與民間團體組織從事活動,這些組織有橋會、路會、廟會、封禁山會、銀會等。由于畬民生產發展,山地改為農田,羊腸小道鋪為石路,過坑涉水修筑成橋,為此,畬族的民間組織成立橋會、路會等,首先是由族中有威望的老人發起修橋鋪路的倡議,總能夠得到畬民們的大力支持[13],這也體現出對老者的尊重。
6.承嗣
對于沒有子女的孤寡老人如何養老的問題,一直為畬族社會所重視。在漫長的歷史發展中,畬族利用承嗣的方式加以解決,所謂承嗣,是指子女多的家庭選出一個子女與孤寡老人組成新的家庭的做法。一般先由他人介紹,再由家族中有威望的長者牽頭,召集親戚叔伯和新任家庭成員簽訂協議書,新成員在有繼承老人財產權利的同時,應當盡贍養老人的所有義務[5]75-76。畬村處處有這種家庭的存在,這種形式類似于漢族的過繼,是對孤寡老人尊養的一種解決方式,讓孤寡老人在親情陪伴下,享受非血緣關系的尊養,在社會化養老不能滿足養老需求的情況下,畬族的這種尊老風尚,符合我國和民族地區實情。
7.維護與懲罰
畬民在長期的生產生活中積累了許多不成文的行為規則,人們如果違犯了,有的要受到社會輿論的譴責,有的要受到民間的處罰。比如團結友愛、尊老愛幼等社會美德,違犯了就要受到社會輿論的譴責。例如:虐待父母,由家人出面干涉,情節嚴重者要罰虐待者殺豬供全村人吃,虐待致死,要跪死者棺材頭等[13]130。
居住在山區的畬民,其社會生活相對來說還是比較原始的,因而爭端的解決除了上文提到的由舅權等外,大多是由老年人和村長來調解的[4]24-25,這也是維護老者尊嚴和權威的表現。
1.農業社會的傳統
畬族是農耕的民族,只有自己的語言,沒有自己的文字,那么,生產生活和各種知識的傳授只能靠口耳相傳了,必然會更加重視老者的生產生活經驗。畬族以農業人口為主,老年人豐富的生產和生活經驗自然成了農業社會的寶貴財富,必然受到社會的尊重。加之畬族封建社會時間較短,受到封建思想的影響也較淺。因此,畬族男子的父權、夫權思想和封建家長制作風遠不象漢族那么嚴重,老年人和婦女在家庭中的地位也相應較高[12]54,這與封建社會時漢族男女尊卑有別是不同的。
2.漢族影響
然而,隨著畬漢雜居、通婚、共同生活的越來越經常化,雜居于漢族生活范圍內的畬族,必然受到漢族社會風尚的影響,漢族比較注重尊老孝悌,畬漢在生活習俗方面也越來越趨同。浙江景寧畬族人總是教育孩子要尊敬長輩,要禮貌待人等,這應當是受到儒家孝悌文化的影響。
3.習慣法的有效約束
畬族習慣法是指獨立于國家制定法之外,依據畬族或畬族地區的社會組織的權威,在長期的生產、生活中逐步形成的,主要調整畬族內部社會關系,具有強制性和習慣性的行為規則的總和。
畬族習慣法遵從孝悌的思想,涉及婚姻家庭、財產等事項,記載在族譜、村規民約中。如《連江王傳藍氏族譜》記載,男女婚姻要:“先請明尊長合議可否閥閱,必期相稱”,而且“娶婦嫁女,必擇孝悌”,一般不能離婚,即使不得已離婚了,也要請雙方父母和族中老人一起吃飯做個佐證[14],這也體現出對族中老人的尊重。
畬族家庭一般比較和睦,如果是忤逆雙親,不聽從長輩和雙親的教誨,族中的尊長者都會對其教育,族中人都可以就此對其批評規勸,特別是畬族中擁有很大權力的舅父,不僅可以責罵,而且還會罰跪,直至其當面向父母親認錯,并表示悔改為止[6]247。
綜上,我們可以看出,畬族的這種尊老風尚帶有古樸的原始遺風,也體現出中華民族自古以來所追尋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的美好社會追求,是畬族人民在長期的社會生活過程中所積累的優秀文化傳統,是漢族和其他民族優秀道德文化與畬民自身自然情感的有機結合所形成的美好風尚。
畬族人民的尊老美德,對于我們今天這個未富先老的社會主義社會,對于如何踐行社會主義榮辱觀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以及建設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和和諧社會,都具有積極的借鑒作用。
[1]朱洪,姜永興.廣東畬族研究[M].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1991.
[2]梅松華.畬族飲食文化[M].北京:學苑出版社,2010.
[3]十三經注疏[M].北京:中華書局,1986.
[4]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景寧畬族自治縣委員會,景寧文史資料委員會.景寧文史·第四輯:浙江景寧敕木山畬民調查記[M].內部資料,1989:24-25.
[5]景寧畬族自治縣民族宗教事務局.景寧畬族風俗[M].福州:海風出版社,2012.
[6]蔣炳釗.畬族史稿[M].廈門:廈門大學出版社,1988.
[7]雷國強.畬風越韻[M].北京:炎黃文化出版社,2002:118.
[8]鐘發品.畬族禮儀習俗歌謠[M].北京:中國文化出版社,2010:100.
[9]潮州市社會科學界聯合會.鳳凰山畬族文化[M].深圳:海天出版社,2006:201.
[10]賴艷華.影響明清時期畬民家族化及其族規的三個重要因素[J].寧德師范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3(4):6.
[11]陳元煦.畬族宗教信仰習俗[M]//施聯朱,雷文先.畬族歷史與文化.北京: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1995:343.
[12]韓常先.畬族人口的婚姻家庭[J].中國人口科學,1990(4):50.
[13]景民宗.畬山風情:景寧畬族民俗實錄[M].福州:海風出版社,2012:122.
[14]雷偉紅.調適畬族家族法,構建畬族地區和諧社會[G]//畬族文化研究論叢.北京: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2007:263.
She Ethnic Group:The Prevailing Custom of Respecting the Elderly
ZHUZongxia1,QUE Xiaomeng2
(1.Department of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Course,Lishui University,Lishui 323000,Zhejiang;
2.Library,Lishui University,Lishui 323000,Zhejiang)
She ethnic group has developed their prevailing custom of respecting the elderly in the long-term social life of the group.The custom manifests itself in those aspects of daily life for the elderly such the food,lodging,and the celebration ofimportant festivals and the birthday.Theyeven record the customin their genealogyand make it a social norm.Their tradition can exert positive exemplaryfunction for the agingsocietytoday.
She ethnic group;respectingthe elderly;birthday;clan regulation
10.3969/j.issn.2095-3801.2017.03.002
K249
A
2095-3801(2017)03-0007-05
2016-09-12;
2016-12-07
朱宗俠,女,山東微山人,講師,碩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