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翠仙
(梧州學院,廣西 梧州 543002)
應用技術型人才培養目標下計量經濟學教學改革
——以梧州學院為例
肖翠仙
(梧州學院,廣西 梧州 543002)
應用技術型人才培養目標下,計量經濟學作為高等院校經濟學類各專業8門共同核心課程之一,必須以切實提高學生的理論應用能力和實踐能力、提高學生的技術能力和創新能力作為課程改革的重點。該文結合梧州學院的教學實踐,針對計量經濟學在教學過程中存在的問題,提出計量經濟學教學改革的一些思考:計量經濟學教學應重視培養學生的計量思維,針對不同的專業安排教學內容,合理分配理論與實踐課時、豐富教學手段,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著重于各種計量經濟學模型的應用,讓學生把計量經濟學作為一種工具,應用到實際中,成為真正的應用技術型人才。
應用技術型人才;計量經濟學; 教學改革
2015年10日,教育部、國家發展改革委、財政部發布了《關于引導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應用型轉變的指導意見》的文件,指出“推動轉型發展高校把辦學思路真正轉到服務地方經濟社會發展上來,轉到產教融合校企合作上來,轉到培養應用型技術技能型人才上來”。在此轉型發展背景下,梧州學院作為地方性本科院校,提出培養應用技術型人才的培養目標,這就需要各學科相關課程改革的積極配合。“計量經濟學”作為高等院校經濟學類各專業8門共同核心課程之一,必須以切實提高學生的理論應用能力和實踐能力、提高學生的技術能力和創新能力作為課程改革的重點。
自2013年來,梧州學院經濟管理學院下的金融工程、國際經濟與貿易、財務管理專業及信息與電子工程學院下的數學與應用數學專業都開設有“計量經濟學”課程。
(一)開設“計量經濟學”課程提升了學生的應用能力
“計量經濟學”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應用性學科,通過學習,學生能更好地分析和解決實際問題。據統計,梧州學院開設“計量經濟學”課程專業的學生都在不同程度上提高了運用計量模型來撰寫本科畢業論文的實踐能力,尤其是經濟管理學院的國際經濟與貿易和財務管理專業,在開設本課程前,全部學生撰寫的都是純定性的本科畢業論文,學生僅在“現狀”部分查找幾個數據進行簡單定量分析;開設“計量經濟學”課程后,每年約10%左右的學生運用計量模型采用定性與定量相結合的方式撰寫畢業論文,既提高了畢業論文的質量,又提升了學生的分析能力、理論應用能力和實踐運用能力。數學與應用數學專業的學生本身有著良好的數理基礎,但缺乏把模型應用到現實經濟現象上的能力,計量經濟模型為其指明了一條方向,大大提高了其實踐能力。開設計量經濟學課程讓金融工程專業的學生對建模有了更深刻的體會,對金融模型的應用更得心應手了。
(二)開設“計量經濟學”的各專業學生先修課程不一
“計量經濟學”是統計學、數學與經濟學交叉的一門經濟類學科,要求的理論基礎非常高,包括微積分、線性代數的數學基礎,概率論與數理統計、統計學的統計基礎,以及宏觀經濟學、微觀經濟學的經濟基礎;而且,它還要把這三者融會貫通。經濟管理類的學生的統計先修課程少學時也少,且由于專業是兼收文理科學生,使得同一班上的學生即使先修課程一樣,掌握程度也存在較大區別;數學與應用數學專業的學生沒有先修經濟類課程。
(三)以理論講授為主
計量經濟學課程的理論性非常強,不管是經典計量經濟學模型還是非經典計量經濟學模型,每個部分的內容邏輯性和關聯性都非常強,涉及到大量數學公式的理論推導過程,有時一個推導,需要好幾版板書才能完成。在理論的推導上耗費多,教學方法主要以理論講授為主,一般一個學期實驗課3—6個學時。
(一)“ 計量經濟學”促進學生的應用能力還有待提高
在大數據時代,一個能把定量與定性結合起來分析問題的人才是真正的應用技術型人才。從定性與定量兩方面結合,多角度深刻地分析實際問題,進而找到解決方法,是學生應用能力的體現。計量經濟學課程的開設對學生的應用能力有一定提升,部分學生在分析實際問題時不再局限于定性分析,可以引入計量經濟學模型進行定量分析。但是這一部分學生的比重不大,僅為10%左右。反映出部分學生習慣思維還是定性分析問題,學生在用計量經濟學模型分析現實問題的應用能力上還存在非常大的提升空間。
(二)經管類學生數理基礎薄弱,數學類學生經濟基礎薄弱
總體來看,梧州學院經濟管理學院招收的學生數理基礎知識相對薄弱,再加上文理兼收,學生基礎參差不齊,尤以數理基礎相差大。計量經濟學要求學生有較扎實的概率論與數理統計知識,因學生本身數學基礎的限制,使得這門先修課程的學習非常不理想,甚至有些學生連假設檢驗與區間估計的基本概念都不明白,更不用說對其進行理解與應用。
數學與應用數學班的學生數理基礎相對要好很多,但因沒有經濟的先修課程,且思維模式易限制在數理的推導與證明上,故而對計量經濟學模型在社會經濟現象的應用上理解有限,同時在認知上還存在對經濟學的誤區,總認為經濟的內容簡單,隨便看看書就可,使得學完后還是用數學的思維來建模,從而忽視了經濟理論的支撐,易導致面對經濟現實問題時無從切入或切入點不對,那么后續的模型分析就全然不正確了。
(三)學生實踐能力不足,動手能力差
計量經濟學的理論性與應用性都很強,理論講授的同時雖然輔以少量的實驗操作,但是還是實踐太少,學生實踐能力不足,動手能力差。表現在理論講授后,再在詳細的實驗操作指導下,學生能很快通過軟件運行得出結果,也能“照本宣科”說明結果,但若稍稍變化一下經濟現象或問題,要其進行建模,學生就不會了。
(一)重視培養計量思維
計量經濟學是數學、統計學與經濟學三者的結合,強調的是運用經濟學的理論、數學與統計學作為分析工具對社會經濟現象作出定量分析,為決策提供有力依據。梧州學院開設計量經濟學課程后,能應用此門課程的學生比重少,主要還是受思維的限制,因此,要提高學生的應用能力,必須重視培養學生的計量思維,讓其對現實中的問題用計量的思維來思考,從而提高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應用能力主要體現在用計量經濟學模型分析社會經濟現象或問題,因而在教學過程中,要時刻記住把每一種計量經濟學模型的設定和現實緊密聯系起來,讓學生明白原來所學的某個經濟學理論、某些身邊的現象或問題都是可以用計量經濟學模型來設定的,計量經濟學不是“高深”的數學,遙遠得不可觸摸,而是能分析身邊息息相關經濟現象或問題的觸手可及的工具。當學生考慮身邊某一經濟現象或問題時,能自然而然想到用計量經濟學模型來分析,計量思維隨之形成,也使他們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應用能力有了質的飛越。
(二)針對不同專業安排教學內容
開設計量經濟學課程各專業的學生基礎不一,學習目標各不相同。因此,必須因材施教,根據不同的專業設置不同的教學內容。
梧州學院經濟管理學院金融工程專業雖然數學類課程安排較多,但由于文理兼招,學生數理基礎不一,因此,在講授計量經濟學模型的參數估計與統計檢驗前,適當安排2個課時回顧數理統計的區間估計與假設檢驗的基本內容,能讓學生理解和掌握計量經濟學模型的各類檢驗及后續理論講授奠定堅實的基礎。金融工程專業對分析時間序列數據需求多,主要教學安排側重于經典單方程計量經濟學模型和時間序列計量經濟學模型,再輔以金融高頻數據等金融專業的計量經濟學模型分析案例。
梧州學院經濟管理學院財務管理專業和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學生的概率論與數理統計基礎知識薄弱,講授一元線性回歸模型的參數估計與統計檢驗前,適當安排3個課時回顧數理統計的正態分布、區間估計、假設檢驗的基本內容。財務管理專業對建立企業層面的微觀計量經濟學模型需求多,主要教學安排側重于經典單方程計量經濟學模型、離散選擇及面板數據計量經濟學模型,此外,輔以企業績效評價、融資等財務管理專業的計量經濟學模型分析案例。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對宏觀的貿易與國際金融方面需求多,主要教學安排側重于經典單方程計量經濟學模型、協整與誤差修正模型及格蘭杰因果關系檢驗,再輔以貿易與經濟增長、外商直接投資與貿易關系等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的計量經濟學模型分析案例。
梧州學院信息與電子工程學院數學與應用數學專業學生的經濟基礎知識薄弱,講授計量經濟學模型案例中涉及到經濟知識時,聯系現實把基本理論給學生簡潔地描述一下,如一元線性回歸模型中涉及的凱恩斯絕對收入假說理論,聯系學生的可支配收入與支出消費進行描述,再把經濟理論講解一遍,讓學生明白計量經濟學與現實是如何緊密聯系的。計量經濟學模型研究的完整框架是:關于經濟活動的觀察(即行為分析)→關于經濟理論的抽象(即理論假說)→建立總體模型→獲取樣本觀測數據→估計模型→檢驗模型→應用模型,其中前3個步驟可以歸結于“設定模型”,后4個步驟可以歸結為檢驗模型。數學專業學生數理基礎相對好,但更易側重學習后4個步驟,而忽略前3個步驟。因此,教學中主要側重于計量經濟學模型在經濟現象中的應用,讓學生的建模“有的放矢”。
(三)切實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
1.合理分配理論與實踐課時
計量經濟學課程的理論性和應用性都非常強,傳統教學中因必要的理論推導和模型檢驗多,加上課時的限制,往往側重于理論講授,但計量的理論推導枯燥,不僅影響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教學效果也差,往往教師在上面費勁地推導,學生在下面茫然地抄著筆記。為了有效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學習效果,合理分配理論與實踐課程是非常必要的。
經典單方程計量經濟學模型是計量經濟學的基礎與核心部分,學習其對時間序列模型、非經典計量經濟學模型有著重大意義。經典單方程計量經濟學包括一元線性回歸模型、多元線性回歸模型和放寬基本假定的模型三部分,在理論課時的分配上,主要講授一元線性回歸部分,簡化多元線性回歸和放寬基本假定的模型部分;而實踐課時分配上,主要把多元線性回歸模型與放寬基本假定的模型結合起來,從計量經濟學建模的目的、變量的選取、數據的統計描述、參數估計和模型檢驗對經典單方程計量經濟學模型進行綜合實驗。筆者通過實踐,發現這部分的理論與實踐課時比重分配為2:1較合適。
時間序列與非經典截面數據計量經濟學模型部分比經典單方程計量經濟學要復雜,在理論講授上強調與經典單方程計量經濟學建模思路的一致性,從計量經濟學的完整框架上去理解模型,學生接受得快。但其與經典單方程計量經濟學模型存在部分內容的區別,如時間序列要有單位根檢驗、面板數據分為固定效應和隨機效應等,先進行實驗操作,再反過來從理論上給學生解釋,故而理論與實踐課時交錯進行。筆者通過實踐,發現理論與實踐課時比重分配為1:1較合適。
2.豐富教學手段
即便合理分配了理論與實踐課時,但計量經濟學理論推導枯燥難懂,軟件操作不接地氣,學生學習主動性比較差,因此豐富教學手段成為提高學生學習興趣的關鍵。
由于課時的限制,往往在實驗中會給學生詳細的實驗指導(包括實驗具體內容、實驗具體步驟以及每一步操作的詳細截圖),學生照著進行軟件操作,可以很快得出結果,但換個論題或目的,學生又不會了。因此,筆者嘗試在實踐課上不給學生詳細的實驗指導,但給他們必要的實驗內容,中間不再附有軟件的結果,整個詳細的實驗具體步驟及具體操作過程由學生自己按要求的格式完成。在學生實驗過程中不停地贊揚學生做得好的一面,鼓勵學生之間互相學習、討論,對做錯部分不批評卻及時指正,大大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積極性。同時,學生在一個綜合實驗的互相探討、磋商及碰撞后,讓大家自發形成一個個小組,組員之間互幫互學。在學習經典單方程、時間序列、非經典截面計量經濟學部分的綜合實驗后,分別給學生布置一道綜合實驗題,要求以組為單位提交,并設有陳述與答辯環節,一組陳述其他組提問,讓學生自己問自己答,在一言一語一問一答之間,學生的參與性有了,學習氛圍出來了,知識的理解便更深一層,表達能力和知識的綜合應用能力也在逐步增長。
計量經濟學是一門應用廣泛的方法論科學,計量經濟學的教學應重視培養學生的計量思維,針對不同專業安排教學內容,合理分配理論與實踐課時、豐富教學手段,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著重于各種計量經濟學模型的應用,提高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把計量經濟學作為一種工具,應用到實際中,成為真正的應用技術型人才。
[1] 李子奈,潘文卿.計量經濟學[M].4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5.
[2] 李子奈. 關于計量經濟學課程教學內容的創新與思考[J]. 中國大學教學, 2010 (1): 18-22.
[3] 金宏彬. 應用型本科院校《計量經濟學》教改探索[J]. 市場周刊(理論研究), 2016(11): 170-171.
[4] 張子榮,王菲,李慶利. 計量經濟學教學實踐的感受[J]. 現代商貿工業, 2015(27): 195-196.
[5] 陳思揚. 獨立學院計量經濟學實驗教學探討[J]. 時代金融, 2016(29): 188, 192.
[6] 謝家泉. 基于科教融合理念的計量經濟學教學模塊設計與應用[J]. 高教學刊, 2016(22): 79-80.
G642.4
A
1673-8535(2017)04-0098-05
2017-06-09
2015年度廣西高等教育本科教學改革工程項目(2015JGA351);2016年度廣西高等教育本科教學改革工程項目(2016JGA339);2016年度廣西高等教育本科教學改革工程項目(2016JGB380)
肖翠仙(1977-),女,梧州學院經濟管理學院高級統計師,研究方向:經濟計量分析。
(責任編輯:高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