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偉
(合肥師范學院音樂學院,安徽合肥 230601)
皖西民歌研究之探析
陸偉
(合肥師范學院音樂學院,安徽合肥 230601)
皖西民歌是較有代表性且別具特色的地方性民歌,其歷史悠久、資源豐富、風格多樣,自入選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之后已引起安徽籍音樂學專業領域的部分學者的關注和重視,并相繼公開發表了一些研究成果。本研究以“皖西民歌”為關鍵詞,利用中國知網平臺數據庫就相關研究成果進行搜集,采用文獻分析法對檢索到的相關文獻資料進行整理和分析,系統梳理皖西民歌研究的現狀、趨勢、現有研究的短板以及豐富皖西民歌研究的對策和建議,以期能為后續的研究提供參考和借鑒。
皖西民歌;皖西民歌研究;文獻分析法;研究現狀;研究趨勢;研究短板;應對策略
皖西是安徽省西部六安市及其下轄的裕安區、金安區和金寨、舒城、壽縣、霍山、霍邱五縣的統稱,皖西地區為長江流域與淮河流域的交匯之地。皖西民歌若從涂山女時期算起已有幾千年的古老歷史,可謂是原生態中的原生態,它是皖西的主流音樂文化,也是皖西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皖西民歌的歷史悠久,資源豐富,風格多樣,別具區域特色,已于2007年和2008年先后入選安徽省第一批省級和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為有效地落實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為主、搶救第一、合理利用、傳承發展”的工作方針,本研究以“皖西民歌”為關鍵詞在中國知網平臺數據庫中就皖西民歌的研究成果進行搜集,采用文獻分析法對所搜集到的相關文獻資料進行整理、分析,以梳理出皖西民歌的研究現狀及其趨勢,明晰目前研究之短板,并為后續豐富皖西民歌研究提出一些應對策略。
以“皖西民歌”為關鍵詞,利用中國知網平臺的數據庫對相關研究成果進行搜集。截至2015年12月共有14篇與之相關的學術論文發表,具體詳見參考文獻[1-14]。
1.皖西民歌研究隊伍的主體構成
從所檢索到的皖西民歌學術研究成果的作者簡介中可析出如下一些基本信息[1-14]:
目前,國內在從事皖西民歌學術研究的學者共有6位,分別是謝昭新、王安潮、余學玉、黃梅、趙敏和喻林,其中趙敏和黃梅是女性。在年齡方面,最年輕的是1981年出生的黃梅,70后的有3位,最長的是1949年出生的謝昭新博導,平均年齡為47歲,除謝昭新教授外另5位都屬于中青年學者;在職稱方面,謝昭新和王安潮是教授,余學玉和黃梅為副教授,趙敏和喻林是講師;在學歷學位方面,除謝昭新教授是本科外,趙敏、黃梅和喻林具有碩士學位,王安潮和余學玉擁有博士學位,王安潮博士還有在中央音樂學院做博士后研究的經歷;在學緣方面,這批學者分別畢業于上海音樂學院、南京大學、南京藝術學院、安徽師范大學和曲阜師范大學,其中前3所為我國藝術類重點高校,另外兩所也都是所在省省屬重點高校,安徽師范大學還是省部共建高校;在專業背景方面,謝昭新和余學玉所學的專業分別是中文和文學外,其余4位的專業均為音樂學;在地緣方面,謝昭新和趙敏分別是安徽淮南和蒙城人,另4位全是安徽六安人即皖西地區人,除謝昭新教授現任安徽新華學院文傳學院院長和王安潮博士現任西安音樂學院教授外,另4位學者均為皖西學院藝術學院或文化與傳媒學院的專業教師,這6位均為安徽籍學者,都較了解和熟悉皖西民歌。
2.皖西民歌的研究趨勢
對搜集到的這14篇論文的相關信息和主要內容進行整理和分析,可以發現以“皖西民歌”為關鍵詞的學術論文均發表在2010—2015年期間,其中:2010年和2013年各1篇,2012年2篇,2014年和2015年各5篇。但從源頭上追溯,皖西民歌的研究是始于皖西人臺靜農先生。1924年,臺靜農“受當時《歌謠周刊》主編常惠之邀請,回到故鄉霍邱收集民間歌謠”。之后,《歌謠周刊》上就陸續刊出了臺靜農先生收集的113首情歌。但臺靜農先生是一位文學家,其研究主要側重于歌詞的文學性,上面提及的6位學者將研究客體主要集中在皖西民歌的文化與總體特色上,探索的內容涉及到皖西民歌的文化解讀、社會功能、傳承保護、歌詞特征、聲樂教育和本體特征等6個主要方面,并未深入到皖西民歌的音樂本體,或是雖有涉及但較籠統,這也是某一種研究對象受到學術界關注并著手研究的常態過程。由此可見,皖西民歌研究起步相對較晚,公開發表的學術性成果集中在最近幾年,這顯然是在皖西民歌于2008年入選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之后,才引起了國內高校音樂專業領域的部分學者的關注和重視,研究工作始于文學家臺靜農先生現已逐步發展到音樂專業領域的學者,表明圍繞皖西民歌的研究正經歷從無到有并開始跨入音樂本體特征的一個演進過程。另外,最近這幾年發表的相關學術研究成果也呈現出了逐漸遞增的良好趨勢[15]。
因此,從整體看,現階段從事皖西民歌學術研究的這批學者普遍具有碩士及以上學位,素質好、學緣與地緣佳,研究領域與所學專業也較為對口,其中絕大多數還是中青年學者,這些優勢都為他們開展皖西民歌的田野調查和學術研究提供便利和奠定可持續發展的支撐。但目前積極投身于皖西民歌探究的學者只有6位,公開發表的學術論文僅14篇,且所有的成果均刊發于一般學術期刊上,且通常都是獨著,基金項目大多是市廳和高校層面的,這組信息和數據足以說明參與這項研究工作的學者至今仍廖廖無幾,團隊協作意識不濃,所取得的學術成果數量少、層次和質量不高,這與皖西民歌的存世數量、特色和屬于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身份等極其不相稱,甚至可以說皖西民歌研究基本上還處起步階段。
對搜集到的相關文獻資料進行分析和研究之后,我們認為目前皖西民歌研究之主要短板有:
1.皖西民歌研究缺少高水平的科研團隊
從現有資料看,當下積極地投身于皖西民歌研究的只有安徽籍6位學者并且主要集聚在皖西學院,公開發表的學術論文僅14篇,這批成果均刊發在國內普通本科院校的學報并獨自署名,成果上標注的基金項目大多是市廳和高校層面的,這組信息和數據足以說明現階段在從事皖西民歌研究的學者隊伍顯得單薄,協作意識不強,取得的學術成果不僅僅是數量少卻層次和質量也不高,真正在從事皖西民歌研究的學科團隊至今并未形成,領軍人才和學術骨干缺乏。
2.皖西民歌研究未能深入到音樂本體上來
皖西民歌的研究始于文學家臺靜農先生,現雖已逐步發展到音樂學專業領域的學者,且研究內容已逐漸豐富,涉及到皖西民歌的文化解讀、社會功能、歌詞特征、傳承保護、聲樂教育和本體特征,但這批學者仍停留在將研究客體主要集中在皖西民歌的文化與總體特色上,并未深入到皖西民歌的音樂本體,或是雖有涉及但較籠統,已有的研究及其成果也只能說是在經歷從無到有并開始跨入音樂本體特征的一個演變過程,若要想真正從有再演進到專、精和深,還需要得有一大批的音樂學專業領域的專家、學者投入其中并潛心研究方能實現。
3.皖西民歌研究成果在高校中作用發揮不明顯
安徽省地方高校就音樂學及其相關專業的人才培養方案,未能構建起有效的特色鮮明的非物質文化教育體系,第一和第二課堂開展的教學內容、教學模式、實施途徑、實踐活動和保障機制與融入學習皖西民歌及認同其市場價值和就業價值的契合點未實現精準對接,對學生的帶動作用根本沒有得以充分地發揮,高校間圍繞皖西民歌特色聲樂教學的交流與研討相對不足,音樂領域的絕大多數專業教師還缺乏探究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未能真正擔負起皖西民歌資源挖掘、傳承、保護和創新發展等重要使命。
就現階段皖西民歌研究的結果來看,缺乏高水平的科研團隊和高職稱的專家學者的加入是皖西民歌研究的瓶頸,這種現狀如果不能盡快加以改變,就難以豐富皖西民歌的研究。為貫徹和落實好國務院提出的“非遺”工作方針,我們認為當下應著重解決好以下幾個關鍵性的問題。
1.依靠政府資助,壯大科研隊伍
各級政府、教育主管單位、高校和社科類科研項目管理部門要高度重視并充分發揮聯動優勢,加強對皖西民歌這一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宣傳力度,充分地闡明高校音樂學領域的專業教師在挖掘皖西民歌資源、保護、傳承和創新發展皖西民歌文化中的作用、責任和使命,適度加大政府的財政投入并按一定的比重將其用于對各類社科課題的研究經費,制定并及時出臺傾斜的重點扶持政策,每年在組織和動員各類社科項目的申報之前應通過網站等渠道發布皖西民歌研究的申報指南,甚至可選擇專項、委托、合作、特色培育和質量提升工程等多種形式予以經費支持,吸引和扶持高校音樂學專業領域有更多的專家、學者自覺地投身于皖西民歌研究,以此來不斷壯大和發展研究隊伍,將培育領軍人才、學科團隊和學術骨干及其專業負責人納入研究隊伍。
2.依托高校,做好科研團隊與傳承建設
安徽省的部分高校擁有一大批從事音樂教學、表演和理論研究的專家,我們可以積極地利用高校這一資源,在高等院校建立專門針對皖西民歌的理論研究基地。高校作為人類文化遺產的傳習地,匯集了一大批民族文化遺產傳承、保護與創造發展的主體——青年學生。安徽省設有音樂及其相關專業的高校,不僅集聚了大批音樂專業學生,而且還擁有教學和科研并重的雙重身份的音樂教師,他們都對研究、保護、傳承與創新發展皖西民歌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音樂及其相關專業的現有人才培養方案在已有探索實踐的基礎上,要主動總結經驗、找準短板并及時修訂培養方案。現有的實踐經驗已表明第一課堂的教學和第二課堂的實踐活動是學生學習和了解皖西民歌的重要途徑,可增強其對皖西民歌傳統文化的認知和熱愛,增強學生的就業取向和市場價值取向是皖西民歌教學的重要內容,充分利用區域學生的帶動作用是教學的有效思路,增強學生對皖西民歌市場價值和就業價值的認同是激發學生學習動機與教學的重要方向,進一步加強高校間圍繞皖西民歌特色聲樂教學的交流與研討是提高教學質量的主要舉措,構建并完善特色鮮明的非物質文化教育體系是提升人才培養質量的根本保障。故安徽省地方高校的聲樂教學內容因皖西民歌的有效融入而更加充實和豐富,皖西民歌也會因高校聲樂教學的選擇和采用而得以保護、傳承和創新發展。
3.深入田野,創新皖西民歌研究方式
安徽省高校的音樂及相關專業的教師要主動走出去,深入皖西民歌的發源地和主要流傳地,運用田野調查法從編唱者和傳承人那里收集第一手資料,進一步挖掘皖西民歌的原始資源并建立相應的數據庫,同時還得盡快轉到對皖西民歌的音樂本體特征研究以及找準其和當今人們審美情趣之間的關鍵契合點上,多創作當下人們喜聞樂見的新皖西民歌作品或以皖西風格的其他形式的作品,積極組建圍繞皖西民歌研究的學科團隊,成員間通力協作,在相關的學術成果積累到一定程度之時,組織并積極地申報國家社科基金、文化部文化藝術科學研究、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和省哲學規劃等項目,若有可能可聘請或聯合國內著名的專家、學者就皖西民歌研究的一些重大問題進行攻關,如能在這些高層次或重點、重大項目上獲得資助,必定將提升皖西民歌研究的學術成果數量、層次和質量。
綜上所述,目前學者針對皖西民歌的研究已涉及到文化解讀、社會功能、傳承保護、歌詞特征、聲樂教育和本體特征等6個方向,但主要集中在文化解讀和傳承、保護兩個方面,而音樂本體即皖西民歌音樂的形態學研究成果較為匱乏。皖西民歌從被學術界關注開始,最初由文學家以文學角度切入到現在的專業學者從音樂角度進行研究,再到音樂理論家從音樂形態本體對皖西民歌的研究可看出,皖西民歌的研究遵循了從無到有、從面到點、從整體到局部、從文化現象到音樂現象這樣的過程,此過程也符合民族音樂學對研究客體探究的一般進程和規律。從已有的學術研究成果來看,大多數學者對皖西民歌的探索關注點仍是把其放在皖西地域性文化的大背景下展開。如此的研究視角和思路始終沒有把皖西民歌當成一種孤立的音樂事項,而是將其置于濃厚的音樂文化“血緣關系”中進行思考,具有很強的說服力、很科學,也非常符合人類學、文化學和民族音樂學對某一事項研究的總思路。
由于自身專業和教學的關系,筆者長期關注皖西民歌尤其是家鄉廣為流傳的“慢趕牛”這一重要的民歌體裁,在研究和教學實踐中一直都在尋找一種將皖西民歌有效地融入創作的合理途徑和方法。在梳理和分析現有的皖西民歌研究成果后發現,從演唱和作曲等專業角度對皖西民歌或者“慢趕牛”的研究還比較薄弱,尤其是將皖西民歌的最原始資源納入作曲專業視域的研究甚少,因此判定皖西民歌相當豐富的音樂題材是音樂創作中一個取之不盡的素材,但要將皖西民歌的優秀素材運用到創作中絕不是簡單地截取和套用,而是要建立在對皖西民歌進行深入研究后,找準其音樂本體上的特點再融入自己的創作中,唯有這樣才能真正給皖西民歌注入活力并賦予其新的意義和價值,以此來不斷提升皖西民歌文化的影響力和競爭力。
[1]余學玉.臺靜農與皖西民歌[J].皖西學院學報,2013,29(6):12.
[2]王安潮.皖西民歌的文化屬性研究[J].皖西學院學報,2010,26(1):77.
[3]黃梅.皖西民歌的成因及音樂特征[J].懷化學院學報,2014,33(2):27.
[4]趙敏.現實主義與浪漫主義并存:試論皖西民歌歌詞的美學特征[J].滁州學院學報,2015,17(1):62.
[5]趙敏.皖西民歌的文化背景研究[J].蚌埠學院學報,2014,3(3):58.
[6]趙敏.皖西民歌傳承創新之途徑探究[J].阜陽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4(6):138.
[7]趙敏.高校聲樂教學在傳承與發展皖西民歌中的作用研究[J].皖西學院學報,2012,28(4):26.
[8]喻林.本土民歌在地方高師音樂教學中的現狀調研:以皖西民歌為例[J].吉林藝術學院學報,2014(2):68.
[9]謝昭新.論皖西大別山區民歌的文化藝術價值[J].合肥師范學院學報,2012,30(1):120.
[10]趙敏.論皖西民歌的傳統社會功能及其發展變化[J].皖西學院學報,2015,31(2):147.
[11]趙敏.論皖西民歌的傳統演唱方法[J].淮北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5,36(3):113.
[12]趙敏.皖西民歌的類型及風格特征研究[J].宿州學院學報,2014,29(6):70.
[13]喻林.皖西民歌風格特質研究[J].淮南師范學院學報,2015,17(3):90.
[14]趙敏.傳統皖西民歌視野下女性的生存狀態研究[J].淮南師范學院學報,2015,17(1):37.
[15]陸偉.皖西民歌的研究現狀及其成果綜述[J].麗水學院學報,2016,38(3):50.
An Analysis on West Anhui Folk Songs Research
LUWei
(Department ofMusic,Hefei Normal University,Hefei 230601,Anhui)
Having a long historical standing,being rich in resources and diversified in style,the west Anhui folk songs are rather representative and distinctive local folk songs.Since their inclusion into the state-level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protection list,they have aroused great concerns and attention on the part of some scholars engaged in musicology research and some research outcomes have been published.The present study focuses on systematically analyzing the status quo and the future trend of the research,the weaknesses in the current research,and the countermeasures and suggestions on enriching the research by using the databank of CNKI and reviewing the literature,in the hope of offering references to be drawn on in future research.
west Anhui folk song;research on west Anhui folk songs;literature analysis;status quo of research;trend of research;weakness in research;countermeasure
10.3969/j.issn.2095-3801.2017.03.015
J69
A
2095-3801(2017)03-0081-05
2016-11-12;
2016-12-06
安徽省高校優秀青年人才支持計劃重點項目“皖西民間音樂研究”(gxyqZD2016226)
陸偉,女,安徽金寨人,講師,碩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