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建光[四川文化藝術學院, 四川 綿陽 621000;西安美術學院, 西安 710065]
影片《鋼的琴》之鏡頭語言的設計美
⊙羅建光[四川文化藝術學院, 四川 綿陽 621000;西安美術學院, 西安 710065]
被譽為“2011年口碑第一片”的電影《鋼的琴》,不但構思巧妙、敘事新穎、人物生動,而且剪輯流暢、音樂匠心獨具。從鏡頭語言設計的角度分析,這部將黑色幽默與現實主義完美融合的影片,在運動鏡頭和空鏡頭的巧妙運用、拍攝角度和構圖成分的精心選取、色調彩度的冷色懷舊化處理等方面也具有突出的審美價值和藝術感染力。
《鋼的琴》 鏡頭語言 設計美 感染力
由遼寧籍青年導演張猛執導,由王千源和秦海璐主演的電影《鋼的琴》,講述東北一個重工業小鎮下崗工人陳桂林為爭取女兒的撫養權,打造鋼琴的感人故事。影片展現了一群有著各種經歷的人,為了一個共同的目標聚集在一起,為夢想而不屈奮斗的精神。作品以一種略帶苦澀的東北式幽默描寫工人下崗后的失落、無奈和痛苦以及他們樂觀堅韌地與殘酷現實生活的努力抗爭。因為作品展示了真實的生活與豐富的人性,這部電影在2011年不負眾望地拿到了上海電影節的眾多獎項。影片先后還受邀參加了四十多個國際電影節,并斬獲獎項。如在2011年2月,獲得第三屆悉尼中國電影節的“評委會特別推薦獎”;3月又獲得了第28屆邁阿密國際電影節的“最佳國際電影獎”等。該片在國內不僅知名導演、電影評論者對它高度評價,無數觀眾也呈“一邊倒”式的好評,更被譽為“2011年口碑第一片”。巧妙的故事構思、生動的人物塑造、新穎的敘事手法、流暢的剪輯、匠心獨具的音樂和深刻的現實意義等共同成就了《鋼的琴》這部小成本影片。該片主題鮮明,以陳桂林制造鋼琴為故事的主線,在絲絲縷縷的分支中始終圍繞著一個“情”字——親情、友情和愛情。《鋼的琴》故事詳略得當,敘述清晰流暢,看后使觀眾的思緒久久不能平靜,引發對生活、對幸福的深深思考。影片本身有很多值得稱道的方面,特別是恰當的鏡頭語言的設計應用,更是讓觀眾感受到作品的設計之美和藝術感染力。
影片真實地反映了20世紀90年代東北國有重工業企業在市場經濟的沖擊下,曾經的榮耀與輝煌褪去后呈現出的破敗與凋敝。下崗工人陳桂林為了與即將離婚的妻子小菊爭奪女兒小元的扶養權,經歷了借錢買琴、學校偷琴的失敗后,集合昔日的工友在工廠廢墟中憑借一本鋼琴制造文獻,為女兒制造鋼琴。影片的題目為這一曲折艱辛的過程埋下了伏筆,“鋼琴”中間嵌入一個“的”字,不僅指琴的材質是鋼制成的,而且暗含著琴的制造過程很艱難。影片以夫妻對話開場,以夫妻對話結尾。開場讓一男一女并肩站在鏡頭中間,背景是廠棚,二人站在鏡頭的中軸上,形成了一幅對稱的畫面;他們說著離婚的事,鏡頭采取切的方式來展示二者的對話。二者身后的背景,小菊一邊的廠棚結實嚴密,工廠干凈整齊;陳桂林一邊的廠棚破敗不堪,工房雜草叢生。一方面演員類似于舞臺劇的夸張的表演,讓觀眾感受到有趣;另一方面,攝影機又以舞臺劇的拍攝方式來呈現,別具匠心。這種拍攝手法極具想象力,在豐富影片表現形式的同時,充分演繹出主人公的尊嚴與窘境、傷感與勇氣等諸多矛盾的心理,極具表現性;同時,這也喻示著貧困與富裕的對比,暗示著二人在女兒扶養權的爭奪過程中地位的不對等,為作品后面的敘事有意識地做了鋪墊。這種頂角式的機位設置表現出的對立、對比和對抗,不單在兩個人物的物理空間和位置上,同時也表現在二者的心理空間和情感上。
(一)空鏡頭的巧妙設計 空鏡頭常指鏡頭中沒有人物(主要指與劇情有關的人物),只有自然景物的畫面。雖然是對自然景物的客觀表達,但它的內容卻包含了創作者的精心設計,展現在觀眾面前的是影片中人物的主觀感受和思想情緒的延展,抑或是創作者的主觀情緒的抒發和表達,通常留給觀眾的是對人物的更多、更深的理解與關注。
《鋼的琴》用大量的空鏡頭展現出空曠的荒地、破舊的工人居住區、生銹的鋼鐵機器等,這些都真實而貼切地展示出了東北重工業小鎮的敗落與頹廢以及生活在社會底層的下崗工人對命運的掙扎與抗爭。影片幾乎沒有特寫鏡頭,甚至連近景都很少設計使用,全景、遠景成為主要景別。它們展示出廢棄的工廠、矗立的大煙囪、密集的管道、結冰的河流、搭著鐵皮煙囪的老屋以及堆放雜亂鋼鐵雜物的廠房與灰色的天空。由于景別的選取,角色仿佛置身于舞臺之中,觀眾則始終與人物保持著一定的距離,似乎在他們之間存在著“第四堵墻”,既不會疏離于情節的發展,也不會因感傷的情緒而潸然淚下,反而只是靜靜地注視著其中所發生的一切。影片把爛鐵成堆的破舊廠房拍出老照片式的油畫感,既表達男主角抑或是創作者對過去熱火朝天的工廠生產場景的懷念與眷戀,也產生出讓觀眾透過畫框寧靜觀察審視過去的窗口,既凝練抒發了情感,也創造了對話的空間和渠道。
(二)運動鏡頭的大量運用 影片通過大量的橫移鏡頭和拉鏡頭,以低機位的移動來呈現近景畫面中人物的生活細節,舒緩從容地將鋼琴制作過程中細微的動作、專注的眼神、純熟的手藝表現得淋漓盡致。一方面將陳桂林為了能讓小元和自己生活在一起的努力與執著充分地展現出來,另一方面也將這些下崗工人重新帶回到那個激情燃燒的時代,將他們的情緒依托冰冷的、殘破的機械場景對比出來。影片除了讓攝影機采用固定機位的長鏡頭表現人物的運動外,還特別設計遠離攝影機方向的縱深運動,也用推拉的方式來表現人物在景深場面中的縱向運動,成功地塑造了空間感,將人物的飽滿激情與情緒展現得淋漓盡致。電影空間性敘事應該“善于在線性敘事的鏈條中尋找營造空間意象的一切機會,通過強有力的敘事空間的表現,來把故事講得富于情緒感染”。
(三)拍攝角度的精心選取 拍攝角度不僅是創作者主觀心理的表達,也代表了劇中人物的心理定位。它的精心選取和處理往往能對觀眾產生積極的引導效果。《鋼的琴》在拍攝角度的選取上處處精心設計。影片的開始部分,陳桂林與小菊面對著觀眾談論離婚之事,創作者采用了低角度的仰拍鏡頭。攝影機在低角度中采用了正面對準男女主角,制造出一種舞臺劇的效果。觀眾感受到他們目光平行地投向遠方,預示著他們勞燕分飛的婚姻結局,觀眾從心理上已感受到了他們的心理距離,他們的生活空間將永不相交。這也為劇情的進一步發展——女兒的撫養權的爭奪——埋下了伏筆。這是一種非常態的影像畫面構圖設計方式,一種主觀性強制式的表意方式,它使得作品《鋼的琴》能夠由影像的畸變,從而塑造人物關系的扭曲。
一般來說,影視作品的畫面通常由前景、背景和場景中的被攝對象(主體與陪體)組成。本來被攝對象作為畫面的主體,擔當著敘述與演繹故事情節的主要任務,背景只是一種輔助的元素,但影片《鋼的琴》卻別具匠心,創作者充分地運用了背景,讓畫面中的背景與人物形成巨大反差,讓人物與環境都充分地表現。如:前景是兩個人的爭執,后景則是矗立的高大的煙囪;前景是人,后景則是雜亂堆放著鋼鐵零件的廠房。這種突出、強調背景成分的構圖方式,很好地表現了人在當時社會環境中的渺小,從事的活動是如此的艱難與不可思議,又突出、強調了人與社會的抗爭,真有點愚公移山的態勢。這樣的表現除了強化背景作為環境的氣氛烘托作用外,更是表達了影片的主題——人物與環境的抗爭,與生活的抗爭,與命運的抗爭。這種抗爭的精神更突顯出人物倔強的性格和其內心強大的氣場。
色彩主要體現在色彩基調和色彩構成上。色彩基調主要是指統領全片的色彩傾向和色彩風格,它既是視覺造型元素,又是情緒氛圍因子;既是畫面的色調,又是影片的情調,它往往體現著創作者的創作構思和審美理想。影片《鋼的琴》一方面為了保持紀實風格,大量的場景降低了彩度,以灰黃色統一畫面,采用了懷舊的冷色調;另一方面,為了突出敘事效果,在部分場景中增加彩度,強調色彩的反差,幽默式地將影片寓含著的現實環境的殘酷冷峻與整個故事的明快向上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影片成功地通過畫面光影與色彩的微妙變化,強化了主題思想。如影片中多次利用夕陽的余暉與枯黃的樹枝表現昏黃色調,寓示著時光逝去的凄涼與懷舊,充分體現了一個苦悶失意的現實世界與樂觀理想世界的順應對接。一方面涉及現實的惆悵與無奈、酸楚與艱難,但更重要的是,影片用幽默的手法化解掉了本應有的沉重與傷感。此外,色彩無疑還是一種極富表現力的藝術造型語言,能夠幫助刻畫出人物鮮明的性格,如那群下崗工人中唯一的女性——淑嫻,她著裝的暖色系,影片結束階段,她穿著鮮艷的紅色裙裝跳著西班牙斗牛舞,以一種富有詩意的美學呈現,再一次讓觀眾回到了舞臺劇的意境中,從現實到達了理想。
影片《鋼的琴》在題材的選擇上真實地展現了國家生產轉型過程中重工業企業下崗工人的艱難、無助與凄涼,以一系列的黑色幽默與苦中作樂的場面突顯了人們對生活的坦然、樂觀與頑強。更重要的是,在鏡頭語言設計方面影片巧妙運用了運動鏡頭與空鏡頭,精心選取了拍攝角度和構圖成分,恰當地處理了冷色懷舊的色調彩度,使作品具有極強的藝術感染力和審美價值。影片為中國本土的現實主義電影的創作起到了很好的示范作用,吸引著觀眾不斷回味,反復咀嚼。它極具特點的表現力與藝術美更給了觀眾信心,使更多的電影人可以創作出更多、更優秀的本土現實主義作品。
① 安艷麗:《一次重拾自我的圓夢之旅——淺析電影〈鋼的琴〉》,《電影評介》2012年第6期。
② 黃德泉:《論電影的敘事空間》,《電影藝術》2005年第3期。
③ 孟海霞:《〈鋼的琴〉家園回歸與烏托邦的超越》,《電影文學》2012年第8期。
作 者:羅建光,四川文化藝術學院數字媒體藝術專業副教授,西安美術學院視覺傳達專業藝術碩士,研究方向:數字影像視覺傳達設計。
編 輯:康慧 E-mail:kanghuixx@sina.com
四川省教育廳人才培養質量教學改革項目,項目名稱:“創意、創新、創業”——獨立學院視覺傳達設計專業人才培養模式的研究與實踐(編號: 14-156-5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