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瀟雨
【摘要】改革開放三十多年,我國經濟取得巨大成就,已成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與此同時,我們也面臨著巨大的挑戰:人口紅利消失老齡化來臨、經濟結構發展不平衡、環境資源壓力重等諸多問題。本文試圖從一個系統的宏觀視角分析來分析我國發展面臨的挑戰,探討結構轉型的方向。
【關鍵詞】經濟增長模型 人口紅利 結構轉型
一、經濟增長模型分析框架
宏觀經濟現象有許多不同的視角,影響因素也眾多,容易造成一個結果就是,由于觀念和理解的差異,人們對同一經濟現象可能會有很多不同的結論。因此,有必要從源頭解決這一問題,建立一個合理的體系化的分析框架。
任何經濟問題都必然涉及到供給和需求兩方面,對商品和服務的總需求和總供給的研究是分析宏觀經濟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所以,本文的分析框架就建立在供需之上。
經濟的總供給是指一個經濟體在某一時期內有社會生產活動提供的最終產品和勞務總量。社會的生產活動中涉及到諸多要素,其中最根本的是勞動力(L)和資本(K),那么生產函數就可以表達為:GDP=f(L,K)。由此經濟增長來源就可以歸因于勞動力和資本存量,以及社會經濟活動對勞動力和資本的使用效率,即所謂的全要素生產率。其中,勞動力數量的增長主要取決于社會人口總量和年齡結構的改變,它的改變將是一個非常漫長的過程;資本并不僅僅局限于貨幣資本,還包括實物資本,比如一些基礎設備、廠房等等,一切資本存量,資本的改變相對于整個社會幾十年的積累而言也微不足道,短期提升也不現實;全要素生產率由函數f代表,取決于整個社會的技術水平、政策以及管理對資源配置的綜合影響,短期也極難發生較大幅度提高和改變。可以看出,影響供給的主要因素短期之內是很難發生根本改變的,因此,我們把它作為分析框架中的一個長期視角。
經濟的總需求是指一個經濟體在某一時期對最終產品和勞務的總購買量,可以分為三個主要部分:投資、出口和消費,也就是我們常說的三駕馬車。政府和企業的投資受經濟周期波動、政策條件以及對未來發展的預期等諸多因素影響,在一個時期內會表現為明顯波動;出口則受外部的需求、匯率變化等因素沖擊,變化也比較顯著;消費,尤其是個人消費,受收入、價格以及未來的財富預期影響,波動更是頻繁??梢钥闯?,影響總需求的三個因素易受短期因素干擾而發生變動,不像供給要素那么穩定,因此,我們把它們作為分析框架中的一個短期視角。
到此,我們分析研究經濟增長的框架就搭建完成,形成了一個“長期看供給,短期看需求”的全局視角。而在整個分析框架中,又以人口勞動力結構最為關鍵,一個是因為人不僅是生產者也是最終的消費者,決定了經濟增長的供給也影響著經濟增長的需求;另一個是因為,相對其他經濟變量,人口數據最為可靠,變動相對緩慢穩定,可以提供一個穩定可靠的視角。
二、人口紅利的消失導致經濟結構的巨變
根據我國最新的人口普查數據顯示,我國的人口結構和趨勢已經發生比較重大的改變:1、人口的總體增長率進入2000年之后明顯放緩,按目前的生育率估算,我國人口總數到2025年將迎來頂點;2、適齡勞動力人口比重在2000年之后逐步下降,老齡化人口比重提升,新生少兒人口比重下降;3、全社會人口的受教育程度提升明顯,人口素質提高明顯;4、隨著城鎮化進程的加快,人口向城鎮化遷移和由內陸欠發達地區向沿海發達省份遷移的趨勢明顯。
在改革開放之后,中國經濟的騰飛中,勞動年齡人口占比不斷上升,同時大量的勞動力從農村轉移到城鎮,加入到現代制造業和服務業,使得整個社會的勞動生產率大幅提高。在推行計劃生育之后以及在經濟環境等綜合因素影響下,如今遭遇人口紅利衰退,勞動力人口占比下降,整個社會的消費和生產結構都將發生改變,從而必將對我國的經濟增長造成沖擊。而且,根據政策研究領域和學術界的研究結論,人口轉變的過程不可逆,也就是說人口紅利的消失趨勢無法阻擋,為保持經濟增速,只能盡可能通過調整結構縮小勞動力人口減少的缺口。
三、新形勢下政策改變的必然性
人口紅利的消失,對經濟的影響也是顯著的,我們將從分析框架的各個細節要素展開來討論其影響,以及政策的應對。
首先,從供給層面:勞動力方面,過去10年我們的總人口增長率不斷降低。更為核心的是生產者/消費者占比不斷下行,意味著人口紅利的不斷消失,社會的負擔不斷加重。所以,我們看到延長退休年齡的政策試探,以及放開二胎政策呼聲。
資本存量方面,人口結構的變化,也導致我們的儲蓄率開始降低,數據顯示我國的儲蓄率從2012年5月已經開始下滑,資金的供給趨于緊張。
全要素生產率方面,過去的爆發性增長主要得益于勞動力的城鄉的轉移,農業部門人均勞動生產率低,當這些勞動力轉移到城鎮進入二、三產業之后,促進了勞動生產率的提高。而現在勞動力可轉移的空間越來越小,統計顯示,2000年可轉移的勞動力大概在8500萬,目前下降到3000萬左右。一個現象也能從側面說明這個問題,近幾年的農民工工資上升速度特別快,明顯超過GDP的增長速度。這說明這類基礎勞動力供應不足。
短期的總需求角度,主要就是研究,投資、出口、消費等所謂的“三駕馬車”。投資雖一貫是我國政策的著力點,但目前面臨人口結構的改變、儲蓄率降低以及傳統行業產能過剩等諸多因素影響,制約明顯;出口,?WTO的紅利已過,全球的經濟體增速也放緩,這一項不樂觀。那么,就剩下國內相對穩定和空間比較大的需求了,很容易看出,現在的很多總量政策在這一塊做文章。
通過上述分析,可以大致看清政策走向。供給方面,勞動力(人口)這個要素不是短期政策能改變的,即使三中全會放開二胎政策,那時間上也有極長的滯后,短期效果不明顯。更何況現在的社會環境,即使放開政策,二胎的比例也不會明顯提高。那么,政策的重點就會轉向全要素生產率,向現有條件要效率?,F在看到的一系列政策,打破壟斷引入民營資本,降低企業準入門檻、財稅的減免等等基本都是這個思路,有利于提升整體效率。需求方面,出口下行成定局,投資約束太多爭議大,那就挖掘消費。所以,現在政府的一系列政策指向民生消費,是順經濟大勢。
參考文獻:
[1]樊綱:《中國市場化進程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經濟研究》2011年
[2]彭文生:《人口結構的宏觀經濟含義》,《中金宏觀專題報告》2011年
[3]華生:《中國改革30年:回顧、反思與展望》,《當代財經》2009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