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良華
摘 要 教學過程是動態生成的,每一堂課都是不可重復的激情與智慧生成的過程。本文闡述了初中思品課堂教學中常用的六種生成策略。
關鍵詞 思品 生成性資源 捕捉
中圖分類號:G633 文獻標識碼:A
思品教學過程中時常會生成一些與預設不一致的信息(資源),教師要善于把握這些信息,運用多種手段使之生成有效的課程資源,從而使課堂因此變得多姿多彩。
1伺機捕捉投情入境之道
此種方法多用于由于天氣及環境的突然變化,也就是將教學內容及時巧妙地與當時的環境氛圍聯系起來,形成情境交融之勢,將動態資源化為極好的課程資源。筆者在教學《做自尊自信的人》時,教室外忽然下起了初春的第一場大雨,大多數學生的目光逐漸被洋洋灑灑的雨點吸引到窗外。此時如果繼續講課,效果勢必大打折扣,情急之中筆者索性大聲朗誦起杜甫的詩句:“好雨知時節,當春乃發生。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野徑云俱黑,江船火獨明。曉看紅濕處,花重錦官城?!睂W生們不覺也跟著吟誦起來,于是朗朗上口的詩歌使課堂的步調漸漸變得統一。筆者“趁火打鐵”道:“這首《春夜喜雨》,道出了春雨的金貴,也道出了‘好雨的高尚品質,同時還影射出一切‘知時節好人的高尚人格,其實我們這里所講的‘自尊自信的品質又何嘗不是如此呢?”大家頓時一愣,課堂也隨之安靜下來。接下來,筆者順勢把詩改編成順口溜:“好學知時節,當堂乃發生。隨聲潛入腦,理解在心中。窗外云俱黑,教室火獨明。細看黑板處,能有幾個人?”學生心領神會地笑了。這時,望著學生興奮、渴望、默契的眼神,筆者重新組織教學,“水到渠成”地完成學習任務。
2借“風”點“火”化解尷尬之道
師生在課堂上的有些意外行為乍看起來極不協調,但教師如果把握得好,就可以變被動為主動,化腐朽為神奇,筆者在教學《人生難免有挫折》時,走進教室,剛登上講臺,一不小心摔了一跤,惹得學生哄堂大笑。筆者迅速從地上爬起來,拍了拍身上的塵土,然后不慌不忙地說:“同學們,請安靜,這就是我要給大家上的一堂課?!边@句話使學生們都愣住了,紛紛豎起耳朵欲聽下文。是呀,在人生漫長的旅途上,無論是學習中還是生活中,不可能一帆風順呀!誰能保證不跌倒幾次呢?跌倒了,不可怕,怕的是,不愿意爬起來!接著,筆者借這一偶發事件,導入到挫折的客觀存在性,進而與學生探討遇到挫折的態度與解決挫折的方法。
3隨機應變深化認識之道
課堂上,學生時常會答出與教師答案不一樣的或稀奇古怪的話,教師要抓住有利時機及時給予引導、啟發,這樣既可以培養學生自身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鍛煉學生的思維,又可深化學生的認識。筆者在八年級《消費者的合法權益受法律保護》的教學中,出示了一則問題情景:小明買回一雙皮鞋后,發現標簽上的產地和廠家與營業員提供的不符。當時想想算了吧,可是穿了不到一個星期,皮鞋就脫膠了。如果你是小明,你會怎么辦? 通過我的預設問題情景,學生們通過討論明白了:當消費者的合法權益受到侵害時,可以采用以上這些合法的途徑,這樣這堂課的一個教學目標順利地完成了。這時一位學生突然提問:“消費者知道某商場賣的是假貨,故意去買假貨,然后又根據消費者權益保護法向經營者要求賠償,這樣可以嗎?”他這一問,猶如在平靜的水面擲下了一塊大石頭,教室里頓時熱鬧起來。這突然的發問超出了教師的預設范圍,怎么辦呢?教師思考了一下,說:“剛才這位同學從另一角度提出了一個很有價值卻被忽略的問題,很不錯?,F在我們能否根據本節知識尋找到問題的答案呢?”學生們討論開了,有的說:“這種做法是可以的,知假買假有利于打擊假冒偽劣?!庇械恼f:“這種索賠的做法可以喚醒消費者用法律武器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也有的說:“這是不對的,是投機行為。”等等。在課堂教學中充分利用這一生成資源,并巧妙地引導學生通過自己的努力成功地解決這一問題,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產生對這一問題探究的好奇心。
4利用幽默一石多鳥之道
在給七年級新生上第一堂課,為說明思想品德課的重要性,筆者講了“歧路亡羊”的故事,之后是如下的師生對話:師:“楊子的學生始終猜不到到老師為什么憂愁,你們比他們聰明,你們來猜,楊子憂愁的原因?!鄙?:“楊子姓楊,羊丟了,由丟羊他想到了自己。”師:“哦,你的意思是楊子也是羊,他擔心把自己丟了?” (眾生笑)。生2:“不是,楊子憂愁把學生放了羊?!睅煟骸鞍。闶钦f學生是羊,楊子教書是放羊?”(全班學生笑)。如此,在輕松愉快的氣氛中,筆者把話題一步一步引到“人生歧路”,怎樣選擇人生道路是人生的第一要義,上思想品德課的重要性自然突現出來。這樣,在不知不覺中,把幽默的話題變成重要的課程資源,達到一石多鳥的效果。
5以小見大舉一反三之道
生活事件、生活現象之間在事理上往往是相通的。建立事物之間的聯系,認知遷移便隨即發生,以小見大是學生社會性品質發展的有效環節。在教學《創建新集體》中的“各盡所能,發揮特長”時,筆者出示問題情境,“尺有所短,寸有所長”“金無足赤,人無完人”這兩句話說明了什么道理?學生計論后形成如下結論:說明每個人都擁有自己的優點和特長,也存在自身的缺點與不足;說明要全面正確地認識(下轉第82頁)(上接第68頁)自己。正當筆者準備進入下一教學環節時,一學生突然舉手提問:“在什么情況下尺不如寸,寸比尺優呢?”這可是教案中沒有預設的的問題,筆者沒有回避這一“生成”的問題,而是對這位同學善于動腦,具有獨到見解的行為表示鼓勵和肯定,然后引導學生從平時的所見所聞和體驗感受中思考,討論、歸納得出結論:由于應用的地方不同,尺有顯短的時候,寸也有顯長的時候;同樣,“優”與“劣”、“長”與“短”在不同的條件下所起的作用或所顯示的含義也不相同。因此,事物具有雙重性,要學會全面正確地看問題,要發揮自己的潛能和特長,為國家、社會作出應有的貢獻……在教師的誘導下,學生的眼界逐步擴展、深化,跳出學校生活圈子,步入人生社會自然這個大世界。如此,舉一反三,以小見大,就大大發展學生的思維能力、想象力和創造力。
6明斷暗收為我所用之道
在學習《自我新期待》這一課中,筆者講到人要創新發展,不要做“井底之蛙”。這時,突然有一個調皮的學生冒出一句:“我就要做“井底之蛙” !”面對這個調皮鬼,筆者并沒有動怒,而是冷靜地問:“你為什么要做井底之蛙?”生答:“井底安全,況且井外污染太嚴重,河水臭烘烘的?!惫P者肯定了這個學生的話,指出他把自我創新跟環境安全問題聯系起來,這本身就是一個極好的創新主見,和老師想到一塊了,而青蛙每天在井底觀天,不就是都在期待著什么嗎?通過循循善誘,調皮鬼終于認同了筆者的觀點,這樣的處理就起到了明斷暗收,為我所用的良好效果。
總之,教師要善于依托生成性資源營造生命成長的課堂,讓師生在相互作用中進行智慧的碰撞、情感的交融和心靈的溝通,在這樣和諧的學習平臺上,課堂就會成為一片想象翅膀飛翔、創新火花頻現、快樂之聲回蕩的天地!
參考文獻
[1] 張立元,朱瑛.莫讓“生成”迷了眼——對新課程背景下某些教學行為的反思[J].湖北教育,2005(Z1).
[2] 巫惠群.在開放的教學中讓目標不斷生成[J].江蘇教育,2002(16).
[3] 李孔珍.新課程理念下的課堂教學觀[J].教學與管理,2006(07).
[4] 陳力.預案·生成·反思——新課程背景下的“生成性”課堂教學策略探微[J].教育實踐與研究,2005(05).
[5] 邵茜.新課程下思想政治課課堂教學的“預設”與“生成”問題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