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誠 李威威
摘 要 在《文化模式》一書中,本尼迪克特大量引用了田野資料塑造出三個不同的文化:普布羅族、多布族和夸奇烏托族國,并引用尼采的論述,以日神型、酒神型與夸大妄想型這三種人格特質(zhì)分析三個民族的性格,并認為文化本身其實如同個人,可以分成許多不同的人格類型,每種類型使文化產(chǎn)生不同的差異,也塑造出民族集體的性格。在這本經(jīng)典的人類學著作里向我們闡釋了每個文化各有自身的特性,不存在誰好誰壞,誰優(yōu)誰劣的絕對判別。這在當時的人類學界引起相當大的討論,也對本尼迪克特之后的研究產(chǎn)生重要的影響。
關鍵詞 文化理論 文化模式 人類學
中圖分類號:G250 文獻標識碼:A
1《文化模式》全文概述
《文化模式》是美國著名人類學家魯思·本尼迪克特的代表作,寫于1934年。該書也可以說是20世紀西方有關文化問題討論中最有影響的著作之一,已被譯成14種文字,有著廣泛影響。《文化模式》闡發(fā)了一種新的文化理論研究——文化模式論,認為個民族都有其獨特的歷史背景與發(fā)展歷程,這種獨特性決定了各民族特有的社會價值取向和行為方式,并最終影響了民族的風俗禮儀與文化模式。在本書一開始就指明了人類學的目的,“人類學的顯著標志在于,它還包括對我們自己的社會之外的別的社會進行嚴肅的研究”另外,本尼迪克特認為,文化模式是相對于個體行為來說的,她認為,人類行為的方式有可能是多種多樣的,這種可能是無窮的。但是一個部族、一種文化在這樣的多種多樣的可能性里,只能選擇其中的一些,而這種選擇有自身的社會價值趨向。選擇的行為方式,包括對待青春期、人之生死、婚姻的方式,以至在經(jīng)濟、政治、社會交往等領域的各種規(guī)矩、習俗,并通過形式化的方式,演成風俗、禮儀,從而組成一個部落或部族的文化模式。
2對《文化模式》的人類學評析
關于文化模式的概念。本尼迪克特的文化模式論的貢獻在于把心理分析概念引入對于文化的研究這一創(chuàng)舉。她的“模式”概念就是一個行動心理學的概念,不同于許多學者所說的“類型”。文化類型與文化模式的區(qū)別在于文化類型是把已知的文化按事先規(guī)定的若干型加以歸納和分類,而文化模式則是規(guī)定文化特征的統(tǒng)一表現(xiàn)形態(tài)的特殊性和異質(zhì)性,而非預先設定的類型分類。她明確指出“我們這里作為‘類型來討論的這些完型,并不是說它們代表了一種固定的特性的群集分布。”不同文化所展露出的相似性特征和意圖是同它們各自不同的文化特性相聯(lián)系的,彼此相像的文化也不可能選擇同樣的文化特性來按它們支配地位的意圖去把握。因此,文化在本質(zhì)上是異質(zhì)性的,是千差萬別的,是不可化約不可類型化的。我們在做文化研究時,必須要把每一個文化視為一種獨特的歷史存在,一個獨立的分析單元。
關于文化整合,本尼迪克特認為,整合的首要條件就是選擇,沒有任何一種文化是可以被理解的。它們在本身特有的文化意圖和主旨的統(tǒng)攝下,不斷融合、改變、修正,趨向于具有一致性的行為模式。因而,文化整合也是文化自我完善的一種形式,既體現(xiàn)了文化在歷時中的變遷,又使文化在共時中在一定限度內(nèi)維持穩(wěn)定秩序成為可能。整合不是文化諸特性、現(xiàn)象的機械組合或總和,而是那些部分的獨特排列和內(nèi)在關系,形成的一種相互聯(lián)系的新的有機實體,是多于其各個特質(zhì)的總和。若只把注意力放在對單個文化元素的研究上,那實際上就只能是在描述一種文化的表層現(xiàn)象。
關于文化相對主義。文化相對主義是其理論的另一個顯著特征,她所持的這種思想是直接針對種族主義和西方中心主義的。她認為,諸種文化模式間差異如此之大,甚至可能是完全對立的,但任何一種文化模式中的行為總有其合理的存在,無所謂等級優(yōu)劣之別,每種文化模式都是一個獨立整體,都有其存在的理由,都有自身獨特的價值取向,都有同所屬社會相適應的能力。“文明的任何成分歸根結底都是個體的貢獻”因此,文化的價值是多元的,對于每種文化,都必須按照它自身的價值和結構來考察,而并非按照某種被當做“絕對價值”的文化來對其他文化進行評判。本尼迪克特的相對主義人類學原則,倡導一種對多種價值體系的尊重。
3結語
文化研究應把重點放在文化的整體結構上,重視文化對人格形成的影響。本尼迪克特的理論認為所有的文化都會自然發(fā)展出一個類型,這個類型如同個人的人格般,雖然會隨時間而變遷,但經(jīng)過一段時間后便逐漸穩(wěn)定下來,進而形成固定的模式。各文化的模式千奇百種,差異甚大,它們也各有各的長處,分別發(fā)展出獨樹一格的優(yōu)勢。因此,我們不該否定任何文化的價值,而獨尊自身文化的優(yōu)勢,雖然形貌論并未解釋這些典型如何產(chǎn)生,且描述重于數(shù)據(jù)與分析,但卻確切描繪出多元文化存在的必要性。在此之外,本尼迪克特引用心理學的概念,認為各文化的適應與人格密切相關:特定的極端人格可能活躍于甲文化,卻可能被乙文化視為病態(tài)。因此,各方面所謂好壞、是非,并沒有統(tǒng)一的標準,只是一切全賴各文化模式偏好或厭棄的那種類型而已。
《文化模式》一書中文化模式論給予我們最重要的啟示是尊重不同民族針對自身特點所選擇的適合自身的發(fā)展道路,把和平共處,以及人類從生存的原料中為自身創(chuàng)造出來的種種同樣有效的生活模式作為希望的基地,寬容的基礎來接受。對于人類生存和發(fā)展的重要意義,同時也映證了天下“天下大同”的文化觀。
參考文獻
[1] 魯思·本尼迪克特.文化模式[M].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8:1+2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