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云依 (連云港市云臺山景區管委會社會事業局 222000)
關于現代公共文化服務如何解決投入與發展問題的幾點思考
程云依 (連云港市云臺山景區管委會社會事業局 222000)
當前我國群眾對公共文化服務的要求不斷提高,如何解決財政投入與發展的問題,是每個區域都要面臨的現實問題。下面筆者就自己的看法提出解決策略以供參考。
公共文化;文化服務;投入;發展
現代公共文化服務在具體狀態上,具有群體性精神、身體與個體精神、身體的“雙重屬性”的價值。公共文化服務除了在公共財富的意義上與一般意義上的文化服務有區別外,其他所表現出來的特質也具有文化服務的普遍性。如公共文化服務的具體狀態同樣具有“精神”“身體”“性情”的形式,既有一個公共群體的精神與“身體行為”表現,也有公共個體精神和“身體行為”表現。亦如公共文明也是一種公共文化服務一樣,對公共社會經濟發展有直接推動作用。
當前我國群眾對公共文化服務的要求不斷提高,如何解決財政投入與發展的問題,是每個區域都要面臨的現實問題。下面筆者就自己的看法提出解決策略以供參考:
公共文化服務,既包括無形服務,也包括有形服務,而這里的“有形”與“無形”的服務意義還包括了一座公共的事物和公共人的形象價值,這是一種外部的感知認識。所以進而可以推論的是,一個公共的形象即是一個公共無形服務的表現形式,但是,同時公共服務又是有形的價值體系,可以通過物化事物和人的行為加以表現。必須認識的是,公共形象也是公共的資源,是屬于公共群體的一種資源。從現代意義上的“有形”層面上認識,公共形象在一定條件下在構成公共文化服務的同時,可以轉化為經濟服務。亦如上海、義烏等公共已經具有特殊的服務價值和商業符號意義,這類公共符號性本身就具有文化服務和經濟服務價值的雙重屬性,這種雙重屬性使其具有深刻的經濟價值,但又不是單純地表現為經濟意義上的服務價值,而是通過特定的“文化生產場”,使公共可以直接表現為公共文化服務的歷史性、品位性、價格剛性和社會價值引導性。
以蘇州為例,當地打造以江南古鎮為旅游特色的文化品牌,同時發展蘇繡、吳文化等,使人對蘇州有江南水鄉的美好意象。這一切離不開當地對城市公共服務體系的建立,通過社會價值引導,蘇州公共民眾自然而然為城市的特色、品牌的一部分,并且積極配合和完善城市文化,使城市文化更加凸顯公共性。同時,資金的投入方向上有的放矢,保證了文化服務的發展。打造了一系列為群眾熟知的公共文化服務場所,如蘇州市公共文化中心、金雞湖美術館、蘇州文化藝術中心。所以,公共文化服務的發展首先要做好社會價值的引導,也使資金投入明確方向。
社會是人類的一種組織結構形式,與其他任何組織形式一樣,社會的發展也需要創造核心競爭力,核心競爭力既需要依賴于公共核心資源系統的開發與創造,更需要全新意義上的公共經濟與文化要素的創新.特別是更具有特殊性和實用價值的文化要素的創新。在傳統的社會關系中,區域的發展水平往往取決于公共的自然資源要素和交通區位優勢,亦所謂“靠山吃山,靠水吃水”。或者說傳統的區域發展動力更多將所屬的歷史文化資源、自然資源和傳統產業資源作為其生存與延續的基礎。
區域的商業信息往往是無序而又具有強迫性的,從公共形象的文化功能來認識,有些公共的商業信息作為文化符號的表征產生著負功能。在任何公共都可以看到的戶外廣告、路燈路牌、店招店牌、商業櫥窗、小品景觀、建筑亮化、街頭雕塑、各種招貼畫等,它們都是人對公共形象形成意象的文化源或者是符號體現。這些文化源與符號的表現形式往往形成不同的認知結果,或內容低俗,或藝術表現乏力,或是根本無藝術與美學價值而只有商業價值等。有些公共花費大量財力、物力和人力所創造的文化符號信息帶給人的卻是低檔次、無秩序、零亂而難以接受的視覺污染(光環境污染和色彩污染),顯然,這樣的文化不可能具有較高的品質和競爭力。通過“正常人的感受”我們可以看到,公共文化符號在公共性的符號意義下,有典型的象征性,既象征著經濟關系,又象征著社會關系,同時又象征著一種社會品質與品位。
這些文化符號都是公共文化服務的表現,必須將這些文化符號利用好,才能使本地區的文化服務發揮最大效應。
除了政府每年的財政撥款外,公共文化服務開發與公共形象推廣必須是地方政府運作與市場運作相結合。特別是在當地形象的整體構建與推廣中。通過市場化運作,在國內通過各種招標形式,由國內外一流的專業設計、咨詢、傳播公司參與,以求獲得最佳方案。強調多力案選擇、多元化創意,是在真正意義上尋找最好創意,特別是在公共形象的視覺設計中,不能只有一種方案,甚至可以說兩種、三種、四種方案或更多,應該在十幾種,甚至在幾十種方案中來選擇。由知名專家設汁、招標設計、競賽設計和政府職能部門設計四種模式相結合,強調最優原則。
以江蘇廣電集團為例,2010年江蘇廣電集團收入躍居全國省級臺第一,江蘇新聞出版業營業收入約占全國新聞出版產業的十分之一;2010年到2012年江蘇省廣電網絡公司連續三年當選“中國文化企業30強”,這是市場化運作的借鑒。此外,江蘇省財政系統在文化事業上的投入占財政總支出比重達到2%以上。
除了資金投入以外,公共文化服務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地區政府首先要建立公共形象建設、管理與推廣的組織與機構。強調這一機構的權威性和對相關資源的可支配性,并把公共形象建設與公共的總體發展戰略進行整合,進一步地說,公共總體發展戰略中,應該包括公共形象建設,特別是應該包括公共文化服務發展戰略。
要通過制度形式的建設,使“公共文化服務”的開發成為公共建設的一個重要內容。由于公共形象建設是一項與公共發戰戰略相—致的社會系統工作,因此,專門的機構不僅要對公共形象的設計、構建、策劃、傳播、推廣進行日常管理,而且要根據公共建設的發展需要,開展其他相關公共文化服務運作的工作。并且創造與公共文化屬性相適應的管理機制。從日前國內外公共形象建設的發展趨勢看,各公共機構設計各有特色.或由市政府的上管領導百接負責,或由專家委員會負責,或是臨時性機構,無論哪種制度形式,都必須科學地設定相關機構,并建立與之相適的專家群。我國的公共建設都建立了相關的專家群制度.但是在制度執行過程中,專家的價值與功能不能得到充分發揮,同時,專家的責任系統不明確,公共形象建設必須要用“專家法”進行管理,專家作為核心,特別是要推行首席專家責任制,并從市場化運作的層面與經濟利益掛鉤,建立專家的法律責任與義務體系。
公共文化服務資源的流動基于公共文化社會服務的購買。享受財政補貼的政府傳統公共文化服務單位往往受限于人員和技術,服務人群和服務種類受到制約,影響公共文化服務進一步開展。2017年以來文化部財務司提倡向社會力量購買社會服務,并公布了《文化部2017年向社會力量購買公共文化服務目錄》,為響應次號召,山西、貴州等省份相繼出臺各類實施意見和政策。有了此類政策支持,公共文化服務資源得以飛速擴展,社會資本和人員的流動帶來了公共文化服務資源的流動,不僅僅是地區內的流動,更加在全國范圍內形成了良性傳播。新的形勢下對文化部門監管職能也給出了新的挑戰。對于社會力量提供公共文化服務的方式和質量都作出了新的要求。
公共形象的社會服務應該法制化、規范化和制度化,特別是公共景觀要素,如店招店牌、公共亮化、公共廣告等要建立最低標準,推行個性文化前提下的質量標準化管理,建立設計標準及設計要點和要求。另外,公共CIS(城市互動平臺)的設計和建設是一項巨大的系統工程.投入的人力、財力、物力眾多,必須加以約束,使之規范化,即設置單一機構領導,集中負責,并對管理群體、機構進行約束,對實施過程及效果進行監督和評估,以法律來保證公共CIS建設的有序進行。
公共形象建設的制度投入主要強調通過制度建設,統合公共資源,從而將公共的文化資源轉化成社會公共資源、并最終轉化成公共文化服務。
總之,我國處在社會主義發展的初級階段,地方公共文化服務解決投入與發展問題需要不斷探索,但依靠人民群眾的力量以及堅持不斷深化改革促進市場化運作,公共文化服務一定會形成科學可持續的良性體系。
[1]邢亞彬,許長新.文化產業投資對江蘇區域經濟的溢出效應研究[J],南京社會科學,2013(12).
[2]陳清華.發揮政府作用拓寬文化產業投資渠道[J],論壇,2012(7).
[3]梁君.江蘇省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探析[J], 淮陰工學院學報,2014年4月.
[4]鄔家峰.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研究——兼議湖北黃石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示范區建設[M],華中師范大學,20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