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亞明 (安徽省岳西縣文化館 246000)
從族譜和志書考證岳西桑皮紙的源流
黃亞明 (安徽省岳西縣文化館 246000)
據《中國移民史》統計,明洪武年間,江西移民到湖北、湖南、安徽和江蘇者達210余萬人,其中近百萬是饒州人。江西的大多數移民,是從饒州鄱陽瓦屑壩遷出的,瓦屑壩是江南第一移民集散地。據復旦大學移民史專家葛劍雄等調查考證,今江西鄱陽縣之瓦燮嶺即為當年瓦屑壩故地。
此次移民,雖然史無明文記載,但在方志族譜中卻有大量資料足以證明。如安慶市圖書館所藏36種族譜中,遷自瓦屑壩和鄱陽縣的姓氏即達18個,遷自饒州和江西的達26個,占72%以上。安慶市桐城市有族譜63種,其中20%家族的始祖來自江西鄱陽瓦屑壩。安慶市宿松縣256個家族中,有182個是明中期以前遷入的,這182個家族中,遷自江西饒州的有82族,明確記載來自瓦屑壩的有38族。在當時安慶府42萬人口中,從江西遷入的占28萬多。
我們再來看看與岳西縣相關的部分族譜對這次移民的記載。
岳西《程氏族譜》(程季武支系)記載,江西篁墩程元譚后裔程季武,于元中葉由鄱陽湖遷潛水上游錫杖河(水吼鎮馬潭村),再遷司空山。《馬氏宗譜》記載,縣內馬姓系扶風郡后裔徙居豫章府。岳西天堂鎮余庵村“世德堂”《許氏宗譜》“五修譜序”曰:“我遷潛始祖福一公,乃由吉水遷潯陽,昌公之孫(庚二)由湖遷三水嶺,……我益公傳二世祖有三:長云瑞早承福二祧,次云卿,三云祥,避偽漢之亂,公攜張妣及卿、祥二公,來潛(山)北鄉龍骨嘴奠基。”岳西《雙桂堂中華吳興沈氏族譜》道光二年壬午合修序曰:“我祖仲行公分遷鄱陽,兩世至清三公,丁元季之亂,自鄱陽來潛(山)北(鄉)境王家坦……”岳西菖蒲、來榜沈氏《道光合修譜序》載,沈睦生四子(文、行、忠、信)。宋末元初,天下大亂,長子沈仲文遷涇縣上坊(后裔遷居來榜鎮);次子沈仲行遷居江西鄱陽湖(后裔遷居菖蒲鎮);三子沈仲忠遷涇縣胡村;四子沈仲信遷江南石臺縣。
桐城“隴西堂”《彭氏族譜》記載:先祖世居徽州婺源,元末動亂,遷江西瓦礫(屑)壩居彭家坊,至正十四年,彭節攜三子、二弟遷居桐城……長子景顏生仕仁遷居潛山縣彭家嶺;五子景初生仕齊,隨父遷潛山。……第三子友富由太湖縣遷回潛山縣,定居夾竹河(今天岳西縣巍嶺鄉,彭友富葬于主簿原邊胡子灣)。清朝乾隆十七年,彭友富裔孫創修“彭氏光裕堂族譜”。彭友富后裔約4000人,分布于霍山縣東流河、潛山縣后沖、岳西縣姚家河、主簿原、石關鄉等地。清末,彭萬年、彭萬支由夾竹河徙居主簿原,彭萬年居黃金山;彭萬支居馬坳、彭灣。
岳西、潛山《史氏支譜》“續修支譜序”:“……吾夏莊支遷潛(山)始祖四十世興榮公,為華一之仲子,公清志之孫也。明初由溧秉鐸來潛(山),官任教諭,子孫繁衍,迄今六百余年,傳二十余世。明朝中期,四十五世紀録公,由潛山遷岳西斑竹掛簾山……”
岳西《聞氏族譜》載,皖岳始祖聞元二,為文天祥六世孫,由江西饒州府(譜又載“原居江西鄱陽湖瓦礫壩”),明初任潛山縣副尹,因愛皖潛山水,遂定居城南車網畈。生子宗源、宗鳶、宗渭。明永樂年間,聞宗源遷潛山縣北鄉深山峻嶺之思古河(今岳西縣五河鎮茅山村)。
1936年岳西縣建縣以后,習慣稱該地區生產的桑皮紙為“岳西桑皮紙”。岳西桑皮紙國家級傳承人為王柏林,潛山桑皮紙傳承人為劉同焰。王柏林為岳西縣毛尖山鄉板舍村人,毛尖山鄉在明清時期屬于潛山縣后北鄉。查潛山《潛川王氏宗譜》六卷,載“始遷祖興隆,字盛朝,元末自舒城遷廬陵,復徙潛山。”遷徙到安徽的王氏第一人,名叫王興隆,時間為元末。廬陵,即今江西吉安市。這說明王柏林祖族曾遷居江西吉安,后遷安徽舒城,再遷潛山。
在這一條遷居路線中,據王柏林家族代代相傳,其祖族在江西掌握了造紙技術,后世代以造紙為業謀生,曾經前店后坊,在當地極有名氣。但明清時期,匠戶、商戶為賤民,不準入戶籍(黃冊、魚鱗冊),時俗以手藝為恥,故在族譜中不予記載,只能口口相傳。
王柏林所在的岳西縣毛尖山鄉板舍村王氏族人,該族從潛山城關遷居到該地已有十四代,亦多以撈紙為業。經過十四代的技術改良,桑皮紙手工制作技藝不斷發展,從而形成特色鮮明、質量優良的“岳西桑皮紙”(板舍漢皮紙)。
明嘉靖三十三年《安慶府志?食貨志?產》,記載“潛山,多茶,有漆,有綿,有紙。”這說明,潛山造紙業在明朝中葉即成為當地“名牌”,頗具影響。
查民國九年《潛山縣志?食貨志?物產》,云“紙類以竹麻制者曰花尖曰乾古,以楮槤等皮制者曰皮紙,以稻草制者曰槽提紙,以江西桑皮制者曰譜紙,以棄書廢紙制者曰回龍紙,就中以花尖為最精,不亞贛產云。”這說明,清末民初,潛山有桑皮紙生產,且質量可與江西所產紙媲美。該志中,記載明代潛山縣廣植桑樹,養蠶者眾多,這為桑皮紙生產提供了充足的原材料。
查清代康熙六十年《安慶府志?地理志?物產》,載“紙,以楮為之,名曰皮紙。”可見安慶府在清代即有皮紙。
再查《安慶地區志》“造紙、印刷”條目,云“境內造紙業始于唐代。岳西、潛山、太湖、貴池等地有生產土漢皮紙、譜紙、白麻紙、書畫紙的歷史。民國時期,貴池縣有紙坊25座。1949年岳西縣有紙槽191張,產量為71噸。”其中所言漢皮紙、譜紙,即桑皮紙。可見1949年前后,岳西縣桑皮紙紙槽很多,產量較大。
查《岳西縣志》(1978-2002)記載:“本縣造紙業歷史悠久。民國25年9月,全縣有紙槽155座。28年,來榜河、和尚莊菖蒲河等地有紙槽40座,生產漢皮、銀皮等紙。32年,紙槽增至166座,受戰爭影響,生產萎縮。35年,紙槽降至150座。37年底,銳減至80座。建國后,造紙業手工操作于機器生產并軌發展。1951年,有紙槽114座,從業人員6900余人,年產皮紙3萬刀……農村紙槽以毛尖山鄉最多,冬閑投產高峰期達300余座。”從上述記載可知,岳西在民國時期造紙業繁榮,毛尖山鄉最高峰有紙槽300余座。手工撈紙成為當地人一門重要的養家糊口技藝,其技藝就這樣通過家庭作坊中父子相傳的方式傳承下來。
另據1980年版《岳西縣鄉鎮簡志》記載,岳西最多時紙槽達300余座。尤以毛尖山境內板舍地區為甚,民間流傳“方沖的柳條,板舍的紙槽……”民謠,即是板舍紙業興盛、影響廣泛的真實寫照。
2005年,北京故宮博物院急需“高麗紙”為乾隆倦勤齋修復通景壁畫,尋找兩年,最終只有岳西縣王柏林生產的岳西桑皮紙符合要求。這為岳西桑皮紙的復興提供了一個契機,岳西桑皮紙從此一舉聞名。2008年6月,“桑皮紙制作技藝”獲批作為擴展項目進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黃亞明,筆名無歌、中文老槍等。安徽省作協會員。曾在《青年文學》《詩刊》《作品》《星星》《三聯生活周刊》《中國新聞周刊》《安徽文學》《揚子江詩刊》等發表詩歌、散文400余萬字,在《南方都市報》《東方文化周刊》《廣州日報》等30余家報刊開設文史專欄,獲省級詩歌獎、隨筆獎20余次,200余篇作品被轉載、入選年度選本,出版有《別對世界撒嬌》《市井水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