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磬雅 (北京師范大學藝術與傳媒學院 100875)
中國近現代民族民間器樂發展歷程
——以二胡發展歷程為例
郭磬雅 (北京師范大學藝術與傳媒學院 100875)
20世紀上半葉,在舊中國戰亂頻仍的社會背景下,很多愛國音樂家從海外學成歸來,為民族音樂發展起到了很好地推動促進作用。筆者將從研究二胡演奏技法的發展與學派發展歷程入手,深入研究民族器樂,探索研究了二胡為中國近現代音樂發展做出的貢獻。
近現代二胡發展;演奏技巧;現代派作曲技法
二胡是中國傳統民族器樂,過去民間多稱為胡琴、嗡子、胡呼等,是中國胡琴這一器樂種類中的代表性樂器。其運用范圍相當廣泛,不止在全國各地民俗音樂,如:江南絲竹樂、二人臺牌子曲、河南大調曲子板頭曲、廣東音樂、潮州絲弦等民俗絲弦樂中扮演重要角色,在現代樂曲演奏上也是舉足輕重。二胡在中國本土音樂表現形式中占有重要位置。
“五四”時期杰出的民族器樂家劉天華將二胡與西洋樂器小提琴進行對比,發現二者存有諸多共同點,故將小提琴科學的演奏法,改良移植到二胡演奏法中,對二胡進行了系統地規范,使之越上了專業化的臺階。他潛心創作大量作品的同時,通過將小提琴的演奏技法改良移植到二胡的彈奏中,豐富了二胡的藝術表現形式,充分釋放二胡的藝術魅力,引來無數中外藝術家為之傾倒。
經筆者歸納總結發現,近現代二胡樂曲創作大多具有以下特征:①社會性與時代性——展現了人們對社會巨大變革的體驗與感受,深刻地反映著時代的追求與呼喚,賦予人們奮發進取的精神; ②傳承性與融合性——呈現出在變化中繼承、發展與突破傳統音樂文化,以及融合中外音樂文化;③民族性與地域性——展現出我國燦爛多彩的民族性與地域性文化特征。本文按照時間脈絡將二胡演奏分為三個階段:
(1)初創時期(1915-1949):
二十世紀上半葉為二胡的初創時期(1915-1949),是我國二胡快速發展的黃金時段。在這一時期,我國正處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統治的末期,百姓受到了來自各個方面的迫害,戰火不斷,民不聊生。在這樣一個黑暗的社會背景下,涌現出了一大批社會各個階層人民所創作的,為反映社會生活、人民情感以及對于社會現狀深刻擔憂的器樂作品。這些作品大多運用深沉的筆調、精煉的音樂語言,表達作曲家對黑暗生活的憤懣不平、努力抗爭,對現實生活的不滿與無助,以及對于看似遙遙無期的新生活的無限渴望。
嘗試將從國外學習的較為科學的演奏技術移植到二胡演奏中,將二胡演奏提升到專業音樂的領域。這些藝術家的作品確立了二胡在中國民族器樂中不可動搖的地位,為二胡在未來的發展奠定了牢固的基礎。劉天華與華彥鈞(阿炳)有著不同的社會地位與人生經歷,劉天華為海外留學歸來的學子,而華彥鈞只是一位民間藝人,不同的社會背景導致他們創作手法和演奏方式都不一樣,這也為二胡藝術的發展高高樹起了兩面大旗,確立了二胡在民族器樂領域中無可替代的地位。
(2)興盛時期(1949-1979):
建國后的三十年是二胡發展的第一個興盛時期(1949-1979),在這一時期中,國家正處于戰后和平發展時期,經濟恢復迅速且快速增長,社會團結安定,百姓對于精神文化生活也有了一定的需求,傳統藝術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視,并蓬勃發展。一方面,國家順應民心,重新組建了各級專業音樂學院民樂系,且均設有二胡專業,這使二胡在專業演奏和教學兩個方面都進入了高速發展時期。另一方面,為了滿足廣大人民的生活需求,二胡在創作的形式和內容上也有了很大的創新。經粗略統計,在此階段出版的二胡專集就達到數十種,更有近五百首樂曲被創作完成。
此時期以文革作為分水嶺又可被分為文革前與文革后兩個子階段。
第一階段是文革前時期(1949一1966),二胡樂曲創作達到了繼劉天華、華彥鈞之后的第二個高峰期,特別是在1963年的“上海之春”全國二胡比賽中,更是涌現出了不少優秀的二胡作品。為順應時代的感召,這時期的作品多以描繪和贊頌新中國的大好河山為主,而在題材的選擇、體裁的運用以及演奏技法的設計等方面,也都有了不同程度的擴展和提高。音樂逐漸從傳統的悲痛、哀傷,轉向更立體的情緒表達,從表達個體自我的“多愁善感”轉向表達民族心態及民俗風情的群體精神風貌,具有鮮明的時代烙印。早期,二胡樂曲多由專業二胡演奏家所創。他們多憑借多年演奏二胡的經驗以及對二胡性能、技藝的掌握和對民間音樂的了解,創作或移植、改編各類作品。而到了50年代后期,在專業作曲家看到民族器樂的發展前景后,他們開始逐步介入二胡樂曲創作。這一現象的出現對于一向處于“業余狀態”的二胡創作領域而言,不僅意味著創作者和作品數量增加,更意味著二胡作品的主題容量、藝術質量方面都隨之發生重大轉變。
第二階段是文革后時期(1966一1979),由于文革事件的爆發,中國的文化藝術幾乎被專制主義扼殺,一切都處于停滯狀態,二胡藝術的發展遭遇了同樣的厄運。這種情況一直持續到文革后期“四人幫”倒臺,民間傳統藝術才逐漸恢復了發展。在此期間,二胡樂曲的創作也受到了很大的影響。由于思想的禁錮和保守,樂曲的整體創作風格都較為沉悶,但也偶有優秀的作品出現。值得關注的是,這一時期的演奏家們開始意識到各類演奏技法練習的重要性,在這一階段涌現出了大量的練習曲作品,這意味著演奏者開始注重演奏的準確性了。
(3)新探索時期(1980- ):
20世紀八十年代起,中國改革開放不斷擴大與深化,對外交流頻繁,廣大人民群眾文化生活日益豐富,二胡藝術也隨之進入了又一高速發展的時期。這一階段,二胡樂曲的創作中,題材較過去來說更為廣闊深入,思維更加靈活開放,體裁、形式、音樂語匯、技法等方面也更加豐富,作品呈現出前所未有的多元性,且大多具有以下幾點特征:1.樂曲創作多傾向于大型體裁;2.現代派音樂技法和語言的探索與應用;3.樂曲創作國際化;4.移植西洋小提琴作品。
新探索階段的二胡在創作技法和演奏技法方面都有了很大的提升和改良。越來越多的現代派二胡樂曲的出現說明了作曲家愿意為二胡創造出更多種表現方法,使之能夠更加充分的發揮其藝術魅力。
現代二胡演奏技法分為一般性技巧的拓展和全新技法的產生兩種發展方向。兩種發展方向都是為了達成一個目的——完成音樂創作者心中想要發出的聲音。漸漸地隨著現代派意識越來越深入人心,人們逐漸把對于美妙的樂音的追求升華為一種對于自然中各種聲音的探索和情感的宣泄。
在初創時期,我國著名民間藝術家周少梅對二胡的形制進行了改良,使得二胡在音量、音色上均發生了重大變化。除此之外,周先生本人還為國樂教育事業做出了重大的貢獻,他培養出了劉天華等大批優秀的學生。“五四”運動后,二胡被學成歸來的劉天華帶入了高等學府講壇。
通過整理近現代二胡藝術的發展不難看出,任何事物都會受到來自社會各界的影響,發生或多或少的改變。雖然各類事物所受影響的多少是不同的,但它們注定是要發展的,且其發展方向會隨著整個社會發展方向的改變而改變。當今社會是一個多元化的整體,如果依然把二胡音樂局限在單一的風格或形式中,將必然不能滿足人們在聽覺、視覺、甚至心理上的需要。過去,人們提到二胡就有這樣的第一反應:這件樂器只能演奏出憂傷的音樂。但是,隨著二胡演奏技法不斷提高、改良,二胡不再只能表達單一的情緒,被藝術家賦予了更豐富的情感,具有了更立體化的藝術生命。
當今二胡音樂風格正處于既受20世紀中初創時期和興盛時期的傳統的音樂風格的影響,又急于突破這種單一的方式的狀態中。通過吸收其他音樂形式的特點,借鑒繪畫、舞蹈等當代其他藝術類型的發展路線,促使二胡音樂由純粹的民族音樂發展為更加豐富多樣的藝術形式。由此可見,從二十世紀初期開始,二胡音樂一直都具有強烈的時代意識、社會意識,它并不完全等同于我們觀念中的 “傳統民間音樂”,它對于傳統音樂而言具有更廣闊的發展空間,但與此同時他依然是這一范疇內極具代表性的器樂之一,這決定了我們幾乎能夠從二胡近百年來的發展中看出民族器樂在近百年來是如何發展成為現在真正意義上的“中國民族民間器樂”。
[1]劉再生.中國近代音樂史簡述[M].人民音樂出版社,2009.
[2]汪毓和.中國現代音樂史綱(1949-1986)[M].華文出版社,1991.
[3]向延生.中國近現代音樂家傳[M].春風文藝出版社,1994.
[4]萬欣.二胡樂曲創作發展脈絡及展望[D].首都師范大學,2004.
[5]汪海元.20世紀二胡音樂創作的歷史分期及其藝術特征[D].福建師范大學,2006.
[6]師姣.20世紀中葉“民間器樂演奏家進高校”調查研究[D].中央音樂學院,2010.
郭磬雅(1997- ),女,漢族,江蘇鹽城人,北京師范大學藝術與傳媒學院音樂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