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妮亭 (四川音樂學院 610000)
傣族舞蹈與當代審美的融合與創新
李妮亭 (四川音樂學院 610000)
伴隨著時代的不斷變遷,我國的少數民族文化也在不斷的面對來自“當代審美文化”的沖擊與融合。什么是“當代審美文化”?是“大眾文化”還是“商業文化”?其實,這些對于當代審美文化的片面理解是并不恰當的。“當代審美文化”應該是一個隨著時代發展而來的一個新興概念,是指在現代社會下,應運而生的,以大眾傳播媒介為載體的、以現代都市大眾為主要對象的文化形態,這種文化擁有濃厚的當代社會生活的文化色彩。
我國現代美學家曾在《中國藝術意境之誕生》中言及:“在一個藝術表現里情和景交融互滲,因而發掘出最深的情,景中全是情,情具象而為景,因而涌現了一個獨特的宇宙,嶄新的意象,為人類增加了豐富的想象,替世界開辟了新境…… ”而民族舞蹈作為歷史文化發展下的重要藝術分支,其與時俱進的內容創造、表現方式都將跟隨著歷史的發展與當代的審美文化不斷的融合與創新。
傣族舞蹈的著裝與舞蹈動作都源于傣族人民生活環境,與姑娘著緊身上衣、長筒裙,與他們信仰小乘佛教,與他們視孔雀為圣鳥而極為喜愛等等,均頗有相關。我們可以看出,服飾的特點、佛教的雕塑、孔雀的姿勢神態等都較為直接地反映在傣族舞蹈中。因此傣族舞蹈的舞蹈的動作整體平穩,舞蹈姿態安詳,鮮少有跳躍的動作。傣族音樂的節奏連綿舒緩,舞蹈動律多為雙膝的彎曲與伸展,以屈伸帶動身體的顫動細節和前后輕擺舞姿;舞蹈中腳的姿態多為后踢,踢起時歡快有力,落地時輕盈穩健,這種律動不僅仿佛是優雅的孔雀行走步態,在森林中的優雅精靈在自得的漫步,具有一股內在的含蓄內斂的力量之美。因此總結而言,傣族舞蹈的美學特征源于其獨特且富有雕塑美感的“三道彎”。肢體語言中的“三道彎”,從立起的腳掌至彎曲的膝部,從膝部到胯部,從胯部到傾斜的上身。手臂的動作里的“三道彎”,指尖至手腕,手腕至肘,肘至臂。腿部的動作呈現的三道彎,立起的腳掌至腳跟,腳跟至彎屈的膝,膝至胯。
被廣為傳播且熟知的“孔雀舞”就是傣族人民最為歷史悠久的舞蹈表演典型,也是傣族人民審美特征的生動具體的體現。其表演的形式隨著歷史、文化發展主要有兩種形式:一種是以廣場聚集的群體表演形式,由男子挎道具舞蹈,舞者頭戴塔盔假面具,身穿繪有孔雀羽毛花紋的衣衫,腰部上用彩紙或彩綢扎成的雀身和雀尾,表演者在表演的時候通過雙手牽動引線使雀尾舞動,從而展現孔雀在林間的漫步、嬉戲、舒展羽毛等,這種舞蹈通過道具的表現形式,更具象的展現了孔雀的形態。而另一種是通過舞蹈者自身的舞蹈動作從而展現孔雀的形態與姿態,舞蹈者多為女性,服裝也沒有笨重的面具與道具,纖巧的舞蹈服飾將舞蹈者烘托得唯美而靈動,這也是我們之前提及的“三道彎”中的展現形式。而隨著時代的推進,從“孔雀舞”到傣族舞蹈整體的表演服飾與表演內容形式,都將不斷的與當代的審美需求、審美文化發生融合與創新的探尋。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社會經濟進入到高速發展時期,中西方的文化碰撞無處不在,而伴隨著時代更迭,文化碰撞之下的審美變遷也造成了我國當下中青年的審美文化變化。尤其是近幾年,文化轉型更加深入,因此如何在變化的審美文化中尋求對傣族舞蹈元素的繼承與改良就成了我們探尋的重點,而服飾與舞蹈內容的創作正是傣族舞蹈的重要構成因素。于此,此次就傣族舞蹈的服飾文化與創作分別尋求相應的融合、創新的突破口。
1.傣族舞蹈服飾的當代審美融合創新
秉持著傣族人民崇尚自然,將民族文化中的自然與和諧充分的保留與繼承是一切融合創新的基礎。傣族服飾中,豐富多樣的針法與織布形式,將傣族古老的民族圖騰、自然、動物等元素的提取與呈現,本就是傣族服飾的重要特色。因此在保持原有服飾屬性的基礎中,用符合當代審美的簡介使用的線條進行服飾剪彩的優化,同時運用與孔雀裙、花腰傣等極具民族特性的裝飾細節進行結合,將更具當代審美的時尚服飾特點。
同時,還可以運用現代服飾設計制作中對于動物造型如孔雀羽毛、花卉圖形等的逼真的展現形式與超越平面的服飾制作能力。將傣族舞蹈中對于大自然、動物等的展現更加多元。這樣創新融合的舞蹈服飾配合舞蹈編排,不僅古樸雅致,同時又更加鮮活的展現了五彩斑斕的自然世界與傣族人民心目中明快和諧的美麗生活。其次,不僅在服飾上有大量可融合創新的方式,細致到舞蹈者的飾品上,通過現代材質、設計的融合,將更具地域風情的展現傣族舞蹈中的各種場景、動物的描摹,讓整個舞蹈的展現更具有多維度的豐滿特色。
2.傣族舞蹈創作與當代審美的融合創新
當代人對于舞蹈內容的審美則從前人創作的基礎上更注重了現實與生活的追求與融入,認為美并不是那么遙遠與虛幻,舞蹈的美應更注重與現實生活的融合。首先,依托于傳統傣族舞蹈對于自然萬物、美好生活的敬畏與歌頌,汲取這樣的精神文明是一切融合創新的根本。汲取和吸收了傳統傣族舞蹈的“形”與“神”的表現精華,在表達方式上更強調“形式”的技巧與準確,在精神體現上更關注內在“神韻”的張揚與宣泄.通過形象的完整塑造并且對意象的更加準確的營造,正是對傳統的傣族舞蹈完美繼承并升華改良,正是融合了當代審美的傣族舞蹈再創造。.
其次,傳統傣族舞蹈的審美情趣在對現實升華的超脫,是一種更縹緲的遠距離描摹。而對于當代人的審美,舞蹈的展現內容則需更注重的是舞蹈的美與生活現實的相互融合,對于審美的實用性更加看重一些。因此將符合當代傣族人民的生活內容、生活場景、生活環境,取材編撰成更多新的傣族舞蹈內容,才能更真實、更貼切的展現當代傣族人民的熱情、渴望,以及更濃烈的生活氣息。另外,將傣族舞蹈更融合超越民族的審美特性,考慮大眾對于民族舞蹈的審美需求,也是拓寬傣族舞蹈市場與受眾的重要因素之一。
傣族舞蹈是中國傳統民間藝術中不可磨滅的一朵奇葩,是承載著傣族人民辛勤勞作,熱情生活的藝術寫照。伴隨著當代社會生活的不斷豐富與變化,不斷的探求傣族舞蹈對于當代社會、審美變化的有機的融合,顯得更加重要。一方面,要保留傣族舞蹈的民族文化精華;另一方面,要從更多的舞蹈元素中提煉出可與當代審美融合與創新的切入點,創作出符合當代人喜好的傣族舞蹈作品.使得傣族舞蹈能夠得到更換的繼承與發揚。
李妮亭(1991.6- ),女,漢族,重慶人,四川音樂學院:助教,碩士研究生:舞蹈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