郜 莉 (山西師范大學 041004)
探尋唐代河東地區詩與畫的發展與融合
郜 莉 (山西師范大學 041004)
河東,即黃河之東,今天運城市一代的地方,西與陜西相鄰,南和河南作伴,其西南有風陵渡口。有一句俗語說到:“中國的文明看山西,山西的源頭在河東”,河東有著深厚的文化底蘊,在河東獨特的文化體系中,詩與畫占據著重要的地位。在唐朝河東地區的詩與畫的發展也得到了迅速的發展,它孕育出許多優秀的詩人和畫家。中國畫在唐代詩歌的影響下,為詩畫結合提供了一個良好的發展氛圍。
河東;詩歌;繪畫;融合
在唐代我國詩歌的發展進入了全盛時期,就河東地區而言,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河東地區出現了王績、宋之問、王維等許多優秀詩人,大力推動了當時的詩歌發展,在中國文學史上占據了很高的地位。二,河東地區的詩歌為唐代詩歌開辟出一個嶄新的山水田園詩的題材。其中,王績作為初唐山水田園詩歌的代表性人物,一改南北朝遺留下的奢麗柔靡之風,詩歌語言清新質樸,自然的勾勒出山水美景和內心情感。王維也在山水畫方面突破了前人只客觀的描摹山水的構圖布局,更加注重作品整體氣韻的表達,開拓出人與自然,情與景相融的新境界。
唐代繪畫在中國繪畫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人物畫在前人的基礎上再創新高,花鳥畫和山水畫在唐朝也逐漸發展成為一種獨立的科目,為宋代繪畫的繁榮發展奠定了基礎。唐代繪畫還將漢族與少數民族、中國與外國的思想融合在一起,兼容并蓄。唐代繪畫技巧逐步趨于成熟,繪畫理論成果豐碩,對后世的繪畫發展有十分重要的影響。
1.花鳥畫方面
唐代的花鳥畫無論從技法還是理論上,較之前都有巨大的進步,僅從《歷代名畫記》、《唐朝名畫錄》中統計,唐代專門的花鳥畫家就將近二十多人。這足以說明在唐代花鳥畫已經在繪畫中占了重要的地位。河東地區的代表花鳥畫家薛稷,其最為擅長畫鶴。《歷代名畫記》評論他“尤善花鳥、人物、雜畫,特別是他畫的鶴最為著名。”杜甫曾在詩中稱贊他畫鶴的精妙,他在《通泉縣署壁后薛少保畫鶴》詩中寫道:“薛公十一鶴,皆寫青田真。畫色久欲盡,蒼然猶出塵。低昂各有意,磊落似長人。”這壁畫盡管已褪色,但仍然讓人感到很生動。
2.山水畫方面
山水畫的變革是在唐代發生,自此山水畫由從人物畫的背景、附屬中真正解脫出來,成為一門獨立的學科,唐代山水畫逐漸走向興盛,其標識有二:一參與山水畫創作的畫家人數眾多。《歷代名畫記》中記載自軒轅至唐朝會昌共372名畫家,僅唐代就有207位之多,多余唐以前所有朝代的總和。山水畫家有吳道子、李思訓、李昭道、王維、朱審、王宰、張璪、王墨、顧況、項容、鄭虔、畢宏等,可謂“群賢畢至”。其中著名的畫家及詩人王維就是河東地區的,王維創造性的把詩畫結合起來,營造出“詩中有畫,畫中有詩”的意境,為文人畫的發展奠定了基礎。其二,山水畫發展至唐代,已有以李思訓、李昭道父子為代表的金碧山水,以王維、王洽、張璪為代表的破墨山水,這兩種山水畫形式如繪畫藝術的雙峰,使山水畫成為唐代繪畫中的主流,為后代的山水畫的不同風格風格奠定了基石。
3.畫論方面
唐代畫論可分為五種:畫品類、畫法類、畫史類、詩文類。就河東地區而言,張彥遠是這方面的代表人物,他創作出中國第一本畫史專著《歷代名畫記》,其內容豐富,包括畫史、畫法、畫工和畫鑒。畫史中又包括通史陳述繪畫的源頭和興變,專史記載歷代能畫者人名和兩京外州寺觀壁畫。別史論述南北時代和古之秘畫珍圖。畫法分理論和技術兩種。畫工描述了一些繪畫上的常識,例如如何拓畫,如何裝裱,畫鑒教人們如何鑒賞一幅畫,告訴人們什么樣的畫作才是有價值的。《歷代名畫記》不僅內容豐富,文筆斐然,而且在論六法中,觀點精辟,后人稱它為畫史中的“史記”。
文化是一種無形的資源,滲透在人類生活的各個方面,從其性質來說,文化分為物質文化和精神文化,詩歌與繪畫均屬于精神文化。詩歌與繪畫作為文化的分支,詩歌與文化發展一脈相承。下面會分別從三個層次來探討唐代文化視野下的河東詩與畫的融合的關系。
1.唐代軍事文化與河東詩畫的融合
河東地區因特殊的地理位置,歷史上大小戰爭不斷,因此也留下了豐富的軍事文化景觀,有古關隘、古戰場和瞭望臺。詩人和畫家以此為題材創作出大量的作品,后人欣賞詩畫之余,還可以通過研究他們的作品深入探究當時人類的社會生活和戰爭狀況。河東地區關于唐代軍事文化景觀的詩歌共計38首,詩人所詠,或是直接描繪軍事文化景觀,或是由此引發的情思,或是緬懷歷史。河東最出名的軍事物質文化就是中國歷史四大名樓之一的鸛雀樓,最初修建座軍事瞭望臺之用,后慢慢戰爭平息,到后世逐漸演變成一處登高遠望的勝地,也是詩人吟詩作賦的好去處。李翰的《河中鸛鵲樓集序》記載了當時鸛雀樓的活動盛況。關于鸛雀樓的詩歌現存9首,從盛唐到晚唐,反映出唐朝各個時期的文人情懷,折射出詩人面對唐王朝又聲竹安帥的心理變化。
2.唐代隱逸文化與河東詩畫的融合
隱逸自古是文人們生活的主題之一,他們在仕途失意或者對時事失望又無力改變時通常就會選擇這一道路。唐代隱逸文化特征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一表現在文人創作的題材內容上,作品多以山水田園為主;二是作品風格都趨向閑適恬淡。而在河東,選擇隱逸的文人不計其數,代表有四位:王績、王維、白居易和司空圖。王績象征著唐代隱逸文化的開端,也標志著初唐詩歌風格的轉變和山水田園詩的繁榮,王維則是盛唐時期山水田園詩畫的代表人物,白居易提出的“中隱”觀念極大的影響了中唐以后的隱逸文化的走向。司空圖則標志著唐隱逸文化的結束。構筑出唐代河東地區詩人及畫家所蘊含的節儉務實的地域性格和忠義貞潔的精神風貌。
3.唐代禪宗文化與河東詩畫的融合
河東地區的詩人和畫家受禪宗的影響,創作出來的作品呈現出一種清新悠遠的風格。他們在美學上追求“韻外之致”、“言外之意”。唐代詩人及畫家王維奉佛最盛,這種風格在其詩畫中表現的最明顯。王維被稱為“詩佛”。他將禪意帶入畫境,山水畫帶有一定禪意,又將禪詩作為題材,詩歌畫面感十足。山水畫營造出一種清遠空靈的境界,開拓出深邃雅致的美學境界。他將禪宗思想與詩畫完美融合,開啟了“詩畫結合”的新風尚,對后世繪畫思想及風格產生深遠影響 。這種詩與畫深層次的接觸和溝通,是中國畫獨有的形式,營造出淡遠的藝術禪境。王維將“禪宗、詩意、畫境”統一于禪畫這一特殊畫種,形成了淡泊清幽的禪意風格。
唐代河東地區文化積淀深厚,詩歌和繪畫作為河東文化重要內容,與河東地區文化精神、理念一脈相承。河東文人如王維、王績、張彥遠在其長期浸潤下,藝術創作和風格都有明顯的轉變,將中國繪畫和詩歌推向另一種境界。我們要繼承這種文化精神并把它發揚光大。
[1]智宇暉.三晉文化與唐代文學[D].南京大學,2013.
[2]姚婷.唐代山水詩與山水畫關系研究[D].江南大學,2011.
[3]黃東升.山西經濟與文化概論[M]北京.中國經濟出版社,2003.2.
郜莉,女,山西臨汾,山西師范大學,碩士研究生,專業:美術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