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 振 (四川傳媒學院 611745)
視覺奇觀與傳統文化的契合
——當代中國電影中的傳統文化觀
尹 振 (四川傳媒學院 611745)
自2002年中國電影產業化開啟至今,中國電影的數量與質量已逐漸追趕上世界水平,在當代,尤其近幾年的中國電影創作中出現了一種文化“復興”的局面,創作者不再一味打造電影的視覺奇觀及視覺大片,而是將中國傳統文化作為深沉的主題浸入到電影創作中。由此,當代中國電影雖然增速放緩,但其呈現出的以儒釋道思想觀念為典型的中國傳統文化觀,卻能在每一次的電影放映結束后,給人深深的思考。
后現代;傳統文化;價值觀
“‘后現代’這個術語是與西方當代社會的自我界定方式相一致的——也就是說,它不僅與過去有關(殖民地),也與社會實踐(現代化、消費者)以及技術(媒體)有關。”1作為文化批評的范疇,后現代主義首先在哲學與建筑學領域中對一切形式進行解說,它可以給某個文本、表現特征以及符號進行多個層面的解讀。英國埃克賽特大學電影學教授蘇珊?海沃德的觀點指出——后現代主義依賴于幾個緊密關聯的概念:相似性、預制性、互文性以及零敲碎打東拼西湊。根據上述觀點,電影作為一種依賴于現代媒體技術而誕生與發展的文本形式,不論是內容的創作,亦或是形式的創造,都不能與互文性這一概念割裂開來。縱觀中國電影史的作品,早期電影的來源多是戲曲、文明戲、歷史故事,而發展中的中國電影至產業化后,其從文學作品改編而來的創作路徑也未曾黯淡。“互文性是指文本與其他文本,文本及其身份、意義、主體以及社會歷史之間的相互聯系與轉化之關系和過程”2,正是這些聯系與轉化的過程將兩種甚至多種不同文本重新組合在一起而產生新的意義,中國優秀的傳統文化精髓也作為一種母題,被挪用至電影的主題表達中,進而產生新的意義與價值進行傳播。
如同主旋律影視作品受到更多受眾青睞的第一步就是走商業化道路一樣,中國傳統文化若要得到進一步傳播,最好的道路是要搭上后現代主義的順風車。后現代主義主張解構主義,將嚴肅的主題、完美的話語結構、嚴密的邏輯體系進行消解,將其融入戲謔、游戲的多元話語表達,以輕松寬容的姿態面向各層面接收者。故中國傳統文化尤以儒釋道思想觀念為典型的嚴肅主題,便可以通過電影這種后現代藝術形式進行詮釋,取得更為廣泛的傳播效果。
作為我國最早的價值觀的集合,儒、釋、道思想觀念集中體現著我國傳統文化的精髓。三教思想濫觴于南梁時期,經隋唐時代的爭斗與排斥逐漸在各論法中平衡,后在元明時期趨于三家融合,故三教思想觀念也常被作為理解中國傳統文化的切入點。同時,當代中國電影產業的高速發展獲得世界性的贊許,故事片年產量在2016年達到了772部,值得注意的是,在這些電影中有相當一部分作品飽含儒釋道思想觀念的精神內核,體現中國傳統文化的母題浸入。
1.孝悌觀與電影主題
早期人類的社會形態因種族繁衍與分工不同而進入到母系氏族,“女性在繁衍、管理種群的同時,開始對子女進行人文關懷的教化,這種不同輩分之間的相互關照便是‘孝’,而種群中同類人的相互關照、相互配合便是‘悌’”。3從父系氏族社會到奴隸社會再到封建社會的形態演變,父權主義一直作為穩固氏族發展和維護等級制度的唯一力量,而孝悌觀念也在社會形態演變中逐漸成熟起來。春秋時期,以孔孟為代表的儒家思想提出完整的孝悌觀念,孔子的《論語?學而》中提到:“弟子入則孝,出則悌,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進而提出孝即孝敬父母,悌即愛護兄弟,“要求遵循血緣關系的長幼尊卑、遠近親疏。”4在此孝悌觀念下,父子關系便是一個集中體現儒家思想倫理規范的典型,2015年現實主義題材電影《老炮兒》上映,兩代人之間的關系處理體現了儒家思想的精神內涵。以“六哥”為代表的父輩與以“曉波”為代表的晚輩之間充滿著矛盾,對兒子的教育,父親用的就是儒家思想的孝悌觀念。曉波回家后父子倆第一次談心,兒子拎著一瓶洋酒伏特加,父親面前是塑料瓶泡的藥酒,兒子給父親到了一杯酒說就算是道歉了,但舉杯時,父親卻教育他說:“杯子低點,沒大沒小。”在中國傳統家庭的教育中,晚輩向長輩敬酒,杯子的高度應低于長輩杯子的高度,以示尊敬。這也是作為父親在家庭中應有的威嚴。
與此同時,儒家將孝悌觀念不斷發展,與禮制觀念結合,提出了“規矩”的觀點,而父子關系也演變為一種師徒關系。儒家思想另一代表人物荀子在《荀子?禮論》中載:“規矩誠設,不可欺以方圜。”后《史記?禮書》中載:“人道經緯萬端,規矩無所不貫,誘進以仁義,束縛以刑罰。”其都在闡釋人們要遵循人與人相處的禮法,只有有了處理這些關系的規矩,才能使倫理之間有著嚴格的道德標準,人際間方能和諧。2016年優秀的國產電影《百鳥朝鳳》中處處體現儒家的“規矩”觀念,無雙鎮的焦三爺是嗩吶高手,同時也是整部電影中立規矩的人,他的規矩是在葬禮的嗩吶吹奏中,道德平庸者只吹兩臺,中等的吹四臺,上等者吹八臺,德高望重者才有資格吹百鳥朝鳳。他的規矩是能夠進入焦家班的弟子必須人品端正,忠守嗩吶藝人的德行,做到嗩吶離口不離手。他的規矩又是從學藝到學百鳥朝鳳是按規矩一步一步來,不能越過任何一個環節……
當孝悌觀已經成為調解家庭成員、約束倫理關系的道德準則時,它又結合儒家思想之“五常”內容,將精神內核上升至關乎民族與國家興亡的高度。儒家思想的“五常”由仁、義、禮、智、信的內容組成,貫穿于中華倫理文化的發展中。“仁”要求人們“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推己及人”的對他人的寬容、理解之情;“義”在原本的公正、應當所做之事的涵義上衍生出朋友義氣之意,但都是儒家最高的道德標準之一;“智”是一個人應有的知識與見解,儒家提倡以聰明智慧來規范人的行為;“信”通常是賢人必有的品德,不論做人或言行,都必須遵守諾言,誠實不欺。2016年歲末的電影《羅曼蒂克消亡史》便深刻體現出人在處于時代變革社會動蕩之時所展現出的優秀的人倫品格。陸先生講究誠信,答應朋友的事就一定要做到,所以他找到被妹夫囚禁的小六,幫她報仇。陸先生講究仁義,管家王媽死了,他要替家人復仇,“你心疼王媽,我也心疼”。陸先生是位智者,他懂得在危難之際委身他處卻在國難之際對國家公敵毫不仁慈。在電影中,陸先生就是一個充分掌握父權的大家長,不管身份如何,總能在他身上看到儒家禮教落下的烙印。
2.辯證思維與電影主題
對于宗教的論述而言,馬克思與恩格斯早在《自然辯證法》一書中就曾提到過“佛教徒和希臘人是相對高級發展階段上的人,具有辯證思維”,而國內一些研究東方文化的論者也已撰寫大量著作證實,佛教觀念屬于哲學范疇的研究。如中國現代哲學思想史的研究者方東美先生認為:“中國佛教思想是中國思想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因此,作為精神信仰的其中一種辯證思維,它帶給了世人體驗社會的不同視角,從而也獲得了不同的精神感受與生活經驗。在當代中國電影的主題表達中,佛教觀念也不斷的滲透進來。
第一,佛教觀念的智慧核心是“無常”論,“佛家的化現世為虛幻的精神祈求重在將人的生命化為輪回的圈套,大小乘佛學解釋世界,都擺脫不了輪回的圈套。”5意在表明生命在輪回中不斷往復,人的命運早已注定。王家衛導演的電影《東邪西毒》中,影片開始出現字幕:“佛典有云,旗未動,風也未吹,是人的心在動”,指出世間一切的恒長不變,唯有人心在暗流涌動,但也逃不出宿命的捆綁。另外,影片的片頭與片尾出現的佛陀鏡頭,也以首尾呼應的形式表明人的命運都在輪回之中流轉。馮小剛導演的《唐山大地震》最后一幕,鏡頭中出現地震紀念墻,藍天白云下的墻上永遠雕刻著地震中遇難者的名字,一位老者凝視親人的名字之后說:“過兩天我再來看你”。此時此刻,佛教經典《心經》的唱誦響起,伴著悠揚的佛樂,整個畫面呈現一種平靜之感,面對人力無法抵抗的自然災害,人們也只能接受命運的安排,平心靜氣等待下一輪回的重逢。
第二,“中國佛教以人性為純善”6,以慈悲為本的觀念來進行人生的救贖。中國人古有“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傳統價值觀,又有犧牲小我成全大我的集體主義價值觀,這都與佛教觀念不謀而合——只有在“無我”前提下才能達到大慈大悲之境界。張嘉佳導演的電影《擺渡人》雖口碑不一,但從整個故事表達的主題來看,恰是彰顯佛家慈悲為本的救贖觀念。梁朝偉飾演的陳末是一家酒吧的老板,他善于用盡方法將他人從痛苦中解脫出來從不拒絕,因此被人稱為超級英雄,也就是佛家所說的擺渡人。當他收的徒弟小玉為了把偶像馬力從事業低潮中解脫出來而犧牲自己的時候,觀眾仿佛看到了那個舍身為人的大慈大悲之菩薩的影子。整部影片為了表達救贖人生的主題,設置的故事情節雖略顯拙略,但卻處處彰顯慈悲為本的佛家大義。
3.哲學本原與電影主題
“道”原意為道路、坦途,后逐漸引申為道理、原理、規律,它是中國古代哲學的還原,是以老莊為代表人物所創建的道家學說中宇宙的客觀規律。“道家更多地是從本源的形上智慧出發來觀照宇宙和人生,成為中國傳統思想文化中不可或缺的又一種極為深刻的哲學底蘊”7。道家學說通過“自然無為”這一主干理論,進而探討了天人關系、名實關系、形神關系以及知行關系等一系列問題。而作為中國傳統文化風貌的展示,道家學說增添了更多的博大情懷與浪漫氣質。
首先,道家學說主張天人合一、道法自然。莊子的《逍遙游》是他人生所追求的至高境界,“無所待而游無窮”,在天地間自由徘徊,與自然合而為一。陳凱歌導演的電影《道士下山》便是如此。小道士何安下下山謀生,便是他尋求宇宙規律的開始,期間遇到諸多人間冷暖,都是他通往真理巔峰的必經之路。在遭遇了失去、傷害、痛苦、疑問之后,查老板將他點醒:“只有經歷了紅塵中的善惡是非、愛恨恩仇,才能領悟真正的大道真諦,把人生悟透,將人世看懂,是學道必須的一步。”此時,電影畫面也跟隨主題的點破而出現山河大地的季節更迭,晝夜星空的日夜更替,何安下在山間從容練武,吸收著自然萬物的靈氣,人與自然仿佛融為一體,也許道德真理已被參透,那便是何安下自己所說的:“天地間,道大,人也大,人生本來就是上山、下山,而道心原本寬廣可容萬物,裝得下山河大地、萬古星辰。”
第二,如果說儒家思想的“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是一種入世精神,那么道家學說中的追求宇宙真理便是一種通過“心齋、坐忘”的出世精神。出世并不是消極對待萬事萬物的世界觀,而是在人生中保有進退自如、事緩則圓的處事方式。這里所說的“心齋、坐忘”也并不完全是坐禪、靜思,更多的意義則是摒棄心中一切雜念,專心尋求宇宙真理的方法論。在當代中國電影中,許多類型電影尤其是公路片,往往在主題的挖掘中經常透露出道教學說的出世觀,跨界導演韓寒執導的一部電影《后會無期》便是如此。電影的主題曲為東極島之歌,歌詞中的東極島人杰地靈,太平洋的陽光最先照耀這里,但是在這樣一個人間仙境,三位主人公卻找不到自己的位置,為了尋找理想,他們選擇踏上“出世”的道路,由東向西穿越中國。路上遇到的種種人事,改變了浩漢看待世界的觀點,理想的人生不過是一條平凡之路。
第三,道家學說往往被作為研究中國美學問題的方法論,老子提出的一系列范疇在中國古典美學的邏輯體系中都占有重要地位,“一個事物如果只有‘實’而沒有‘虛’,這個事物就失去它的作用,也就失去它的本質。”8道家學說中的虛實理論可以在當代中國電影的畫面語言角度進行解讀。馮小剛導演的電影《我不是潘金蓮》中,畫面構圖運用了中國古典美學中框式構圖的圓形畫幅,圓形內為電影畫面,圓形外為黑色的屏幕,且黑色的區域占到畫面面積的一半左右。電影講述的是李雪蓮被前夫污蔑為“潘金蓮”,便開始了長達十余年的“告狀”,堅持為自己討公道的故事。在此過程中,觀眾看到了現代官場上從上至下官員的丑態,所有人都在“扯李雪蓮的后腿”。圓形畫幅就像一面鏡子,照出了這些面目可憎的嘴臉,這是“實”的內容;而畫幅外黑色的區域是“虛”的內容,在這黑色的虛空里并不是沒有內容,通過聯系電影主題,這“虛”的區域則是管中窺豹,可見一斑,藏在暗地里更多的官場丑惡,一旦變實,更令人觸目驚心。
作為一種方法論,中國傳統文化尤其是儒釋道思想學說的運用是近年來作為文藝批評的新思路,尤其對于電影這樣的后現代藝術形式來說,筆者認為是有一定意義與價值的:
首先,中國傳統文化作為兩千多年的歷史傳承,是深入中國知識分子骨髓的文化養分,代表一種情懷的展現,因此以儒釋道思想學說為解讀方式,重在生發一種超越生命之美,生動展現以情動人的深刻意蘊。其次,中國傳統文化的精髓也屬中國美學的討論范疇,用歷史命題來研究當今話題,是一種不忘初心的研究路徑,“人們感興趣的不是外在美的知識,也不是經由外在對象‘審美’所產生的心理現實,它所重視的是返歸內心,由對知識的滌蕩進而體驗萬物,通于天地,融自我和萬物為一體”9。最后,中國傳統文化的發展并沒有止步于歷史領域,在新的知識時代下,它必將指引更多學者開拓新的研究思路與批判方式。在影視藝術領域,怎樣繼續使傳統文化資源進行更多的產業推廣及相關行業開發,是古老命題的新發展。
注釋:
1.蘇珊?沃德[英]. 電影研究關鍵詞 [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3:360.
2.李玉平. 互文性文學理論研究的新視野 [M]. 北京:商務印書館,2014:5.
3.王二棟. 論傳統孝悌觀的產生及其當代意義 [J]. 商丘師范學院學報,2011年4月第27卷第4期.
4.同上.
5.蔣保國.方東美論儒釋道會通 [J]. 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學報,2010年5月第3期.
6.同上.
7.洪修平.論道家思想的曲折發展及其現代意義——以儒佛道三教關系為視角 [J]. 宗教學研究,2007年第1期
8.葉朗.中國美學史大綱 [M].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29
9.朱良志.中國美學十五講 [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2
尹振(1986.4- ),女,漢,河北省滄州市,學歷:碩士研究生,職稱:助教,主要研究方向:戲劇與影視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