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 喬 (哈爾濱師范大學傳媒學院 150000)
社會學視野下的電影批評研究
趙 喬 (哈爾濱師范大學傳媒學院 150000)
文章以社會學視角下電影批評為寫作對象,首先論述了社會學視角下電影批評缺失問題,例如電影批評概念混淆、名詞誤讀、電影批評語言意識模糊等等,接著分析了社會學視角下電影批評重建,主要從批評范式和批評自我介入范式構件進行分析。
社會學;電影;批評
項目來源:黑龍江省藝術科學規(guī)劃青年項目(2016C015)“社會學視野下的當代中國電影批評研究”成果。
(一)電影批評的概念混淆和名詞誤讀
在電影評價過程中,眾多繁瑣現(xiàn)象層出不窮。為此,我們首先必須解決一個重要問題,對名詞誤讀進行糾正。在現(xiàn)在電影評論界中各種各樣雜志、報刊上面都有關于電影讀解、批評混用與誤用。
誤用主要是指在進行電影評價時,所關系的文體存在著混同、錯位情況。電影評論的問題主要是指電影寫作形態(tài),也就是電影評價者通過主觀選擇,通過文章呈現(xiàn)出客觀形態(tài)。對于電影來說,電影主要特點在于異彩繽紛,因此可以從不同角度進行評論,而觀賞者理解能力千差萬別,這就使得電影評價文體存在著各種各樣的不同。
通過以上定義分析我們可以看出,這是一種相對鮮明界限。第一,從評價對象上看,電影賞析評價對象一般是人們認為相對優(yōu)秀電影作品,或者說具有創(chuàng)新意義電影作品。而電影批評主要針對電影作品中存在瑕疵,提出質疑,揭露電影矛盾。第二,從批評者主觀能動性上看,電影賞析常常會尊重作品,由作者從主觀進行出發(fā),但不會有太多藝術發(fā)揮和生活聯(lián)想。電影批評則是從評論者角度進行分析,批評者充分調動自己思想,通過嚴密論證來闡述自身觀點,表達自身主張。第三,從評論任務上進行分析,電影鑒賞的宗旨是幫助自身改進對此類電影作品的審美。電影批評主要是為了使廣大觀眾可以認清思想,進一步提升對一般性電影作品思想傾向和藝術質量的鑒賞,也許能在日后鑒賞過程中正確辨識電影中的積極面和消息面,抵御和反對錯誤傾向的電影。第四,不同種類評價對于電影創(chuàng)作者來說具有不同作用。電影賞析宗旨是幫助批評者,可以確認自身審美觀,但是電影批評宗旨是幫助創(chuàng)作者認識以往不足和錯誤,使其在日后創(chuàng)作中可以改正,選擇正確創(chuàng)作道路,創(chuàng)作出的電影作品更加具有藝術質量。
(二)電影批評的“語言”意識模糊
1.電影可以稱作是一門“語言”
目前,我國許多高校都開設了與電影相關的教學課程,各種各樣的社會電影研究所也風起云涌。通過觀察我們發(fā)現(xiàn),許多工作者大多從事過文學工作,他們通過文學視角和文學審美方法去考慮電影,在進行電影批評時,很多批評中帶有濃濃文學氣息。這種現(xiàn)象產(chǎn)生是由于當前電影批評語言意識相對模糊。電影是一門藝術,這里藝術要求視聽結合,在進行電影表達時依賴于電影語言進行審美。從文學層面上進行分析,文學又與電影存在著千絲萬縷關系,電影其實就是一門語言。著名藝術學家朗格曾經(jīng)說過,每一門藝術都有自己的基本幻想,與這種基本幻象相比,任何種類幻想形式都是次要的。電影是一門藝術,必須擁有比其他藝術完全不同說話方式,做到自己特立獨行,這樣才能成為自己語言。
2.電影語言和電影言語之辨
在現(xiàn)代電影批評文本中,我們可能會發(fā)現(xiàn)有關電影語言。但在實際上,批評者很可能把電影言語勿認為是電影語言。實質上,電影言語主要是指電影創(chuàng)作者根據(jù)語言語法規(guī)律,對電影中的語詞進行組合。
第一,電影語言突出社會性,而電影言語怎么突出個體性。電影語言是全民共同的,是一種社會現(xiàn)象,而電影言語具有個性,是電影人的心理現(xiàn)象。
第二,電影語言是抽象的,電影言語是具體的。英語人主要是對電影內部所有事物進行抽象概括,排除了個體化差異化,只是作為語言而存在的共性。電影與主要是電影語言的結果,因此人們可以進行直接觀察。我們需要對大量的言語進行抽象概括,從中發(fā)現(xiàn)語言的各個規(guī)律。
第三,電影語言是有限的,而言語是無限的。就某一部電影來看,由于電影中的鏡頭和數(shù)量都非常有限,在無限的調度中需要對有限東西反復使用,構成電影的片段。因此,電影語言是一項有限的語言單位集合,這些有限語言單位按照一定規(guī)則組成一個系統(tǒng)。
第四,電影語言是靜態(tài)的,而言語是動態(tài)的。在運用語言時,語言規(guī)則都是現(xiàn)成的,不允許做出任何隨意的變動,因此,電影語言是靜態(tài)。隨著社會的變化,根據(jù)語言也會出現(xiàn)適當?shù)淖兓虼诉@種靜態(tài)是相對的。但電影與卻不相同,言語活動需要根據(jù)電影創(chuàng)作者與接受者之間進行展開,是一個完全動態(tài)的過程。實質上言語的使用就是在進行信息傳遞,而語言就是代碼。
(一)電影批評范式梳理和整合
現(xiàn)有的批評常常錯綜復雜,是一種無序狀態(tài)。通過對所有批評進行剖析,我們發(fā)現(xiàn)電影批評存在兩種狀況,他們分別是攀高型和媚俗型。
攀高型常常給電影扣上大帽子,常常通過某種高深理論進行闡述,這些評價具有一定權威和學術性。媚俗型主要是對電影進行評說,常常認為電影只擁有娛樂性和商品性,在除去這兩種屬性之外,電影一無所有,是一種媚俗觀念,這種評價常常出現(xiàn)在各種各樣的娛樂新聞之中。
我們必須對現(xiàn)有電影評價體系進行構建,從社會學角度出發(fā),不能僅僅局限于已有梳理和歸納,應當從電影批評開始找準方向,找準切入點和依據(jù),為電影批評構建新體系。在傳統(tǒng)電影批評中,批評只是在電影作品之后完成,是傳播的一個環(huán)節(jié),而且這個環(huán)節(jié)可以可有可無。
在電影作品生長過程中,電影批評者常常不參與電影創(chuàng)作,但是現(xiàn)今電影批評者越來越多的投身到電影創(chuàng)作之中。這些批評者并不是普通觀影者,而是具有淵博理論專家學者。與此同時,在進行創(chuàng)作時電影制片也需要以市場為導向,充分聽取各方面意見。這一期間出現(xiàn)的電影批評受眾對象常常是導演或者制片人。這種批評存在意義在于可以給導演和制片人提供非常專業(yè)化建議,使得電影在理論層面上更加可靠,為未來專業(yè)預測提供準確合理依據(jù)。
(二)電影批評自我介入范式建構
在進行電影批評中,我們可以將自己設定為電影一個角色,重新討論劇中人主觀感受。在進行批評時,應當以參與者心態(tài)投入到影片之中,癡迷于電影,為電影瘋狂,這樣才能達到入戲感覺。更確切地講,批評者應當以演員身份進行角色扮演,與劇中角色完全重合,從而體驗人生百態(tài)。
[1]陸鵬飛.布爾迪爾慣習概念研究[M].哈爾濱:黑龍江大學,2015:36.
[2]戴維?斯沃茨.文化與權力[M]//布爾迪厄的社會學.陶東風,譯.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2016:11.
[3]皮埃爾?布迪厄,華康德.實踐與反思——反思社會學引論[M].李猛,李康譯.鄧正來,校.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2014:1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