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安迪 汪靜一 (浙江師范大學 321004)
音樂教育新體系在杭州地區的實踐及成效研究
黃安迪 汪靜一 (浙江師范大學 321004)
音樂教育新體系是由中央音樂學院構建,近年來在全國各地推廣和傳播的一種學校音樂教學體系。杭州地區近年來在一些教師的帶領下也開始了新體系的實踐教學,并已取得了一些成效。
音樂教育新體系;音樂律動;歌唱訓練
音樂教育新體系是中國音樂教育的最高教學與研究機構——中央音樂學院經十年的努力,摸索出的一種不同于以往中小學音樂教育模式的中國學校音樂教育新體系。這是在引進當今音樂教育領域影響最大、流行最廣的三大先進音樂教育體系——柯達伊、奧爾夫、達爾克羅茲音樂教育體系的過程中,結合中國本土文化和教育國情而產生的一整套較為完整、切合實際應用的、具有中國特色的“學校音樂教育‘新體系’”(簡稱“新體系”)。
新體系要求學生能夠掌握基本的音樂情感體驗經驗,學會通過音樂活動積極地喚起情感、抒發情感、表達情感、交流情感,使學生們在校和一生的精神生活更美好。這是新體系的核心教學目標。為了達到這個目標,新體系運用元素——整體的教學結構,體現特有的音樂教育價值觀和音樂教育核心理論(新三論:情感論、體驗論、經驗論)的教學方法來完成音樂律動、歌唱訓練、器樂學習、音樂欣賞、音樂即興這五項基本教學內容。
音樂教育新體系自創立以來,得到了中央領導和國家教育部的充分肯定,被列為《國家教育改革與發展綱要》的國家級改革試點項目,現正在全國各地推廣,其中就包括了杭州。杭州地區近年來已有不少教師投入了新體系的實踐與研究工作,比如拱墅區的姚麗雅特級教師、富陽區的華志紅特級教師、杭州長江實驗小學的杭州市教壇新秀徐慧琴教師等,其中姚麗雅教師和華志紅教師還分別成立了自己的工作室。目前音樂教育新體系在杭州地區的應用實踐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音樂律動
音樂律動是音樂(唱、擊、奏)的體態動作表現,是音樂活動中最基本的聯動,它的主要教學功能是通過將音樂節奏的動作外顯,從而加強學生對節奏的情感體驗。比如在《小鳥小鳥》這一節課中,姚麗雅教師設計了兩個音樂律動體驗:一是歌曲律動感體驗,即教師用手偶表示兩只小鳥的形象,通過上、下、左、右、前、后等方位的變化,幫助學生感受歌曲旋律的走向以及休止符所帶來的靈動感和旋律的追隨感,并通過動作幅度的大小幫助學生感受音樂的情緒變化;二是步態進行下的律動感體驗,即請兩個小朋友分別模仿兩只小鳥的步態,感受小鳥在旋律中時而輕快、跳躍,時而舒展、熱情的音樂情緒,并讓學生通過肢體來表現音樂中休止符、旋律的上下模進以及大跳級進。這兩個律動感體驗的設計,旨在通過音樂與身體結合的節奏運動喚起人的音樂本能,培養學生的音樂感受力和敏捷的反應能力,進而獲得體驗和表現音樂的能力。
在翁江萍老師設計的《進行曲》這一課中,導入部分,翁老師以做游戲的名義請三名學生分別跟著《小夜曲》、《天鵝湖序曲》、《運動員進行曲》音樂的速度表演走路。由于是三種不同風格的樂曲,又跟著音樂律動,這樣學生掌握進行曲這種鏗鏘有力的節奏會容易些。
(二)歌唱訓練
歌唱是學校音樂教育音樂課的主要教學形式和內容,通過歌唱可以學習音樂旋律和其他音樂要素。在正式學習課本中的某一首歌之前,可以先學唱一些簡單的歌曲,積累和掌握最基本的歌唱經驗,即知識性歌唱。比如徐慧琴教師在《外婆的澎湖灣》這一課中就補充了與主題相關的作品《龍的傳人》、《捉泥鰍》、《光陰的故事》、《鄉間的小路》等,為學生提供了更廣闊的學習資源,提高了他們鑒賞音樂的能力。學生有了最初的歌唱經驗和歌唱曲目之后,就可以在此音樂經驗基礎上進行體驗性歌唱。而旋律是音樂的靈魂和基礎,掌握了旋律,也就能夠基本抓住歌曲的情感了,旋律在音樂表現中具有重要意義。比如《趕圩歸來啊哩哩》這一課,省教科院附小的杜娟老師在學唱“啊哩哩”的旋律時給學生出示了四句“啊哩哩”的旋律卡片,并讓學生試著畫旋律線,這樣能更深刻地讓學生體驗、感受旋律的起伏變化。熟悉了旋律,建立了基本的情感體驗后,就可以讓學生表達自己的具體情緒、情感或感慨。一開始可以先模仿性表達,即通過改詞進行與自我體驗相符的歌唱,在掌握要領后,就可以創造性表達,即通過改曲來進行自我情感的表達。比如《小蜜蜂》這一課,在最后的拓展環節,教師讓學生把《小蜜蜂》的歌詞改成其他會飛的小動物,來夸獎它們自己獨特的本領,這樣可以激發學生保護有益小動物的情感。
(三)器樂學習
新體系下的音樂課堂除運用音樂律動、歌唱訓練外,也經常會加入一些器樂的學習。如姚麗雅老師設計的《數鴨子》要求運用奧爾夫樂器演奏這首歌,王海敏老師設計的《美麗的黃昏》、杭州市人民小學的陸紅花老師設計的《大雁湖》、省教科院附小的杜娟老師設計的《小漁簍》要求運用合適的打擊樂器為歌曲伴奏。加入了器樂學習后,學生們可以獲得更豐富的情感體驗。
接受新體系的教學后,學生的規則意識、合作意識和團體意識在不斷進步,特別是注意、聆聽、遷移、反應等音樂能力發展特別迅速。最為可貴的是,學生的課堂狀態發生了根本的變化,他們對音樂課產生了極大的興趣。以前很多學生不愿意參加音樂教學活動,比較懶散,但是經過新體系課程的學習后,學生的積極性提高了。比如在音樂律動教學中,更多的需要學生站起來活動,而且那些活動更像是一種游戲的形式,玩是小孩子的天性,這樣的游戲形式當然是他們所樂意的,通過這樣的活動既充分調動了學生的參與度、積極性,同時也能有所收獲。
最直接的一個例子就是杭州市大關小學四年級的孩子,姚麗雅教師每周都會給他們進行新體系的教學,他們也是拱墅區最早進行新體系實踐的一個班級。經過兩年的實踐,這個班的孩子從音樂反應能力、音樂感覺、身體律動以及音樂內心聽覺、音樂記憶等方面明顯優于普通班的孩子。最為明顯的是,該班孩子他們很享受音樂課堂,在課堂上充滿激情,每節課總是依依不舍地離開音樂教室。
新體系打破了我國原有音樂課堂的傳統,引進了三大國外教育體系,并結合了我國的本土文化。相信杭州地區在姚麗雅特級教師工作室、華志紅特級教師工作室、徐慧琴教師等的帶領下,新體系教學一定會貫徹地越來越好,音樂課堂也會越來越有趣。不僅學生會喜歡上音樂課,老師也會喜歡上這種全新的課堂模式!
[1]高建進.學校音樂教育新體系的教學目標、內容與方法[J]. 人民音樂,2014,(01):40-44.
[2]徐少涵.學校音樂教育新體系在南京試點小學的教學分析[D].中央音樂學院,2013.
[3]姚麗雅.和新體系共成長——記姚麗雅特級教師工作室“新體系”實踐之路[J]. 中小學音樂教育,2016,(01):16-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