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俊程 (四川師范大學美術學院 610000)
淺析傳統村落的保護價值
王俊程 (四川師范大學美術學院 610000)
提到鄉村,我們總會想到靈秀的山水,神秘的文化,淳樸的村民,然而在這背后面臨的貧困,寥落也讓我們不能忽視,在城鎮化和工業化的進程上,一些錯誤的開發模式讓鄉村遭到嚴重破壞,傳統文化也在逐漸流失。
傳統村落;民俗文化;建筑
這些年,大多數人對鄉村的了解集中在“美麗鄉村”的范疇上,主要是保護的很好的傳統村落,有著漂亮的照片,在雜志上廣泛傳播,與旅游開發,文化繼承,對外宣傳等需求相關,可是我們真正去從事鄉村研究后,就會發現大多數村莊實際上是毫無特色,這是非常巨大的反差,大量的村莊都是疏于管理,缺乏特點的,處于任由其自身破敗下去的狀態。我們以前腦子里對農村留下的“田園風光”“文化積淀”這些印象,實際上在真實的中國農村已經是岌岌可危,行將消失了。
在大約十年前,在農村還能看到很多質量很好的老房子,以及還有關帝廟,土地廟等公共建筑,現在卻很難看到,其實,這樣的現象不僅僅只局限于某一個地方,在隨著城市化進程的加快,農村的很多老房子被拆掉,進而全部蓋成一樣的小洋房,沒有特色的鄉村已經成為中國人面對的現實,同時,也造成重要的物質文化遺產的流失。
改變沒有特色的鄉村現狀,不僅要解決風貌問題,更要讓村民的幸福感,文化自信有所提升,通過調研,我們了解到臺灣地區的一些鄉村,經過社區營造后面貌發生重大的變化,這種改變不僅體現在外觀上,更體現在幸福生活,產業發展和綜合性的文化價值方面,真正的做到了可持續發展,讓鄉村真正“活”了起來。
鄉村建設有兩大難點,一是如何解決農民現代化的生活需求,另一個是如何在原有傳統形式,地域識別性的基礎上有所創新,城市的建設方式在鄉村是不適用的,在剛開始的新農村建設中完全照搬城市模式,把城市的的高樓大廈,別墅都弄到鄉村來,甚至進行大規模的開發,把村民集中安置在一起,原來的鄉村讓城里人周末,節假日來消費,這樣的方式并不能解決實際問題,在鄉村建設中,首先要解決基礎設施問題,同時也要發展相關產業,讓村民不用外出打工,也能獲得不錯的收益,增強鄉村自身的造血功能,讓鄉村真正得到可持續發展。
目前,我國的鄉村面臨著各種各樣的問題,例如傳統風貌的喪失,村莊缺乏管理,生態環境遭到破壞等等,同時,也存在著大量貧困地區,甚至很多地區沒有通公路,然而,那里的傳統村落的風貌保存的比較好,但是房子的質量隨著時間一天天地變差,沒有人來修繕,當地居民沒有也多余的資金對房屋進行更好的管理,同時,地震和火災的隱患也成為它們最大的威脅。
缺少知識,也是造成中國的許多鄉村被破壞的原因,一方面,村里的村民缺少知識文化,沒有認識到傳統建筑的價值所在,把自家的老房子以極為低廉的價格賣出去甚至在政府的統一規劃下,盲目的拆掉,另一方面,有錢,有話語權的人們也對鄉村進行破壞,他們缺乏一定的文化知識,為了讓老建筑,老村落看起來更干凈,盲目的進行粉刷重建。讓村落失去了內涵,變得沒有價值可言。
近幾年,保護傳統村落成為全社會關注的熱點,也成為人們無需探討的共識,在城市化的進程中,鄉村成為了犧牲品,在最開始由鄉村哺育城市轉變成現在由城市反哺鄉村,這一轉變,不僅是城市化的結果,也體現了人們以及全社會意識到傳統文化正逐漸流失,鄉村中可以說保存了大量的物質以及非物質文化遺產,其中包括傳統建筑,工匠技藝,地方方言,民俗文化等等,這些是我們傳統文化的組成部分,但是,由于缺乏管理,以及村民文化水平太低,沒有意識到它們價值,所以這些東西正逐漸遭到破壞,因此,保護傳統村落就是保護我們的傳統文化。
其實對于當地村民來說,文化已經習以為常了,在他們眼中,這些根本不叫文化,只是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但是,在外地人看來,這些當地人們的衣食住行都如同藝術一般,需要通過一種方式將其保護,并且繼續發揚,傳承。要讓當地居民意識到它們的價值,同時,也能為他們帶來一定的收益,提高當地人民的生活水平。
在保護傳統村落的過程中,各地也涌現出各種特點,其中最為主要的還是進行旅游開發,通過對古建筑的修繕,吸引外地以及周邊游客,同時,把原有的保存比較完好的民居建筑進行改造,打造成民宿以及農家樂,供游客們居住,并且發展觀光農業,舉辦各種民俗文化活動,讓游客深處其中,感受傳統文化的魅力,放松身心,這樣的舉措也把當地居民很好的帶動起來,參與到社區的營造當中,同時,在外務工人員看到自己的家鄉正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同時也能獲得不錯的收益,都紛紛回到自己的家鄉進行創業,這種方式讓村落的建筑得以保護,讓村落文化得以流傳。
鄉村的存在有許多價值,其中包括生產價值,其中生產又包括農業,手工業以及第三產業,一旦鄉村被破壞和削弱這些價值和功能將不復存在,另外一方面,鄉村是一個主要以農業生產為主的地方,中國從事傳統農業生產的人口數量龐大,種地是他們的生活的主要來源,同時,鄉村生活成本低,樸素節儉,低碳環保也是鄉村生活的理念,這在一定程度上鄉村也也發揮著一種社會功能。
目前,我國大部分鄉村都存在空心化現象,隨著社會的變革,部分經濟水平提高的村民都搬去附近村鎮和城里去住,村里留下的大多是子女外出務工的老人,這種現象尤其以貧困山區較多,由于自然條件的限制,年輕人被迫選擇外出打工來緩解貧困的境地,同時,在外的年輕人收入提高之后,又舉家遷往外地,這樣的惡性循環最終導致鄉村的衰敗和傳統文化的流失。因此,傳統村落的保護需要我們要引起全社會的共識,并且要讓鄉村可持續的發展下去。
[1]吳必虎.用鄉村旅游拯救傳統村落[J].靈犀,2016.9(19):08-17.
[2]崔愷.鄉村需要建筑師[J].設計與研究,2016(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