龔碧波 王紅兵 (湖南應用技術學院 415100)
常德地區農耕文化資源的挖掘
龔碧波 王紅兵 (湖南應用技術學院 415100)
本文闡述了挖據常德地區農耕文化資源的意義,收集了常德地區農耕文化資源方面的圖片素材;分析了常德地區農耕文化資源代表景觀,歸納總結了該地區的農耕文化資源,
常德地區;農耕文化
常德,古稱“武陵”,別名“柳城”,是江南著名的“魚米之鄉”, “桃花源里的城市”, 史稱“川黔咽喉,云貴門戶”,是一座擁有二千年歷史的文化名城,是國家公路運輸樞紐城市、湘西北鐵路樞紐城市。
常德地處長江中游洞庭湖水系、沅江下游和澧水中下游以及武陵山脈、雪峰山脈東北端,是湖南省省轄市,包括武陵區、鼎城區、安鄉縣、漢壽縣、桃源縣、臨澧縣、石門縣、澧縣,共6縣2區,以及代管1縣級市津市市。先后榮獲“中國優秀旅游城市、國家衛生城市、國家園林城市、中國首屆魅力城市、國際花園城市、中華詩詞之市”等稱號。悠久的歷史背景下,常德也有著自己獨特的農耕文化資源。
1.弘揚常德地區的旅游文化,提升人們的人文素養,為建設新農村打下基礎。農耕文化是千百年來各民族生產生活的實踐總結,每個地區的農耕文化是該地區自己獨特的文化,其中包括旅游文化,農耕文化,飲食文化等,可以充分利用農村旅游資源,延長農業產業鏈,發展農村旅游服務業,增加農民收入,為新農村建設創造較好的經濟基礎。
2.傳播農耕知識,傳承農耕文化,形成美麗鄉村建設中的文明新風。挖掘、保護和傳承常德地區的農村文化,可以使農村自然資源、人文資源,增加價值;發展農村農耕文化旅游,可以吸收現代文化,形成新的文明鄉風。
3.了解常德民俗,提升鄉村旅游品味,學習生態平衡知識,保護生態環境。現代人對于環保、生態的意識越來越強,現在提倡的和諧、環保、低碳的理念有利于保護鄉村生態環境;有利于農村乃至全國加快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有利于保護資源和環境,促進農村科學規劃與基礎設施建設,實現“村容整潔”的目標。
筆者用實地考察的方式對常德地區的農耕文化資源類型進行了歸納和總結,分成了“農藝術、農飲食、農畜禽、農器具、農服飾、農作物”等六個方面的農耕文化資源,直觀、全面的介紹了常德地區農耕文化的資源特色。
1.“農藝術”文化資源
常德地區“農藝術”文化資源指的是當地民族風情、歌舞、樂器等農村特有的農藝術文化,如常德絲弦,服飾風俗、生產習俗、人生禮俗、信仰風俗、游藝風俗、飲食習俗,居住風俗等等。
2.“農飲食”文化資源
常德地區“農飲食”文化資源指的是農村打糍粑、殺年豬、壇壇菜等農村特有的農飲食文化,區別于城市生活中的現代飲食文化。
3.“農畜禽”文化資源
常德地區“農畜禽”文化資源指的是在農村放養的豬、狗、牛、羊、貓、雞、鴨、鵝等農村特有的農畜禽文化,區別于城市中居家圈養畜禽。
4.“農器具”文化資源
常德地區“農器具”文化資源指的是用于農田耕作的器具、器皿文化,根據農器具材質可以將其分為木器、竹器、窯器、鐵器、石器等六大類。
5.“農服飾”文化資源
常德地區“農服飾”文化資源指的是人們在農業生產中所穿戴的用來防雨、防曬的特種服裝的總稱,農服飾文化就是用農服飾的造型、色彩及材質等元素來表達農業生產生活情趣的非物質文化。
6.“農作物”文化資源
常德地區“農服飾”文化資源指的是農業上栽培的各種植物,包括糧食作物(水稻、小麥、玉米)、經濟作物(油料作物、蔬菜作物、花、草、樹木)兩大類。農作物文化就是用農作物元素來表達農業生產生活情趣的非物質文化。
常德地區農業歷史悠久,地域廣闊,民族眾多,農器具資源豐富,包括簸箕、風車、籮筐、酸菜壇、土缽、糧倉等等,根據材質的不同將農器具分成五類:竹器、窯器、木器、鐵器和石器。
1.農用竹器。農器具中的傳統竹編工藝有著悠久的歷史,技藝高超,又將現代流行時尚與中國傳統文化工藝相結合,富含著勞動人民辛勤勞作的結晶,造型和色彩都具備獨一無二的古樸美,體現出一種獨特的材質美,是農耕文化景觀中不可缺少的元素。
2.農用窯器。南宋《百寶總珍集》稱瓷器做窯,農窯中燒出的磚瓦亦可統稱窯器。今所謂窯器者即指古瓷器,陶瓷是該地區農業生產不可缺少的工具,也是農耕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如水缸、酸菜壇、土缽、磚瓦等,材質有很強的紋理感,造型獨特,具有很濃的鄉土氣息,既節能減排又綠色環保,又使當地的農耕景觀獨具特色,在景觀中重復排列,有很強的構成感,給人以賞心悅目的視覺享受。
3.農用木器。農耕木質器具包括風車、打谷機、水桶等農業工具,這些造型獨特的景觀素材只有農村才有,在現代化的今天,這些農耕器具已成為稀世珍寶。
4.農用鐵器。農耕鐵器農具優越于石器農具,提高了農民的生產效率,從外觀來看,它們的質感細膩,造型多半尖銳,作為鄉村旅游的景觀在造型上要進行包裝和改進。
5.農用石器。常德地區的農耕石器有很多,如石磨、舂對、碾子、石磙等,這些看似笨重的農具卻有其獨特的粗糙美,很強的肌理感,是園林和鄉村景觀中不可或缺的元素。
“農資源”挖掘。用查閱文獻法及圖文并茂的形式,挖掘湘西北地區的農耕文化資源,并進行歸類(農藝術文化、農飲食文化、農畜禽文化、農器具文化、農作物文化、農服飾文化)。
“農景觀”表達。用實景拍攝法及圖文結合的形式,表達鄉村旅游主題,塑造農景觀中“物、情、色”。
“農素材”應用。將鄉村旅游分類,對湘西北地區農耕景觀素材的應用典型案例進行分析。
[1]葛小平,林雪滌,王玲.挖掘農耕文化,大力發展休閑農業—以蕪湖市為例[J].安徽農學通報,2015,21(21):26-28.
[2] 于瀟倩.鄉村旅游景觀的規劃與設計初探—以太谷縣任村鄉五村農業生態旅游發展為例[J].決策參考,2008,27(4):18-19.
[3] 陳義勇,俞孔堅.美國鄉土景觀研究理論與實踐——《發現鄉土景觀》導讀[J].人文地理,2013,28 (1):155-160.
[4] 秦曉軍.景觀設計在鄉村旅游規劃中的運用淺析—以廣西巴馬縣盤陽河長壽養生休閑旅游開發為例[J].廣西林業科學,2012,41(2):174-177.
[5] 馮嫻慧,戴光全.鄉村旅游開發中農業景觀特質性的保護研究[J].旅游學刊,2012,27(8):104-111.
[6] 蔡林,王慶.農耕文化傳承與鄉村旅游可持續發展[J].湖北農業科學,2015,54(11):2810-2812,2813.
湖南省教育廳一般項目“武陵山區農耕文化下生態農業園的景觀設計研究”(15C1012);常德市社會科學立項重點課題“基于美麗鄉村建設的常德民俗文化元素應用研究”的研究成果,(常社評[2017] 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