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雪萍
(廣州工商學院 工商管理系,廣東 廣州 510850)
供給側改革視角下我國職業教育改革發展探索
劉雪萍
(廣州工商學院 工商管理系,廣東 廣州 510850)
隨著經濟結構的不斷分化,市場對人才的需求逐漸發生變化。職業教育以市場人才需求為導向,是人才輸送的重要渠道。職業教育在供給側改革的背景下,應當發揮為企業發展提供專項培訓和短期技能培訓的優勢和靈活性,培養人才的社會實踐能力,注重提高人才的綜合競爭力。職業教育改革方向,應當從教育體系、專業結構和課程改革三個方面研究,通過調整職業教育人才輸送方案,實現市場人才供需平衡。
職業教育 供給側改革 教育體系改革 教育專業改革 教育課程改革
2015年11 月,習近平總書記首次提出擴大總需求的過程中應當加強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推動經濟的持續增長。中國經濟的發展需要進行供給側改革,通過改革激活經濟活動中的主體活力,實現我國經濟的穩步健康增長。經濟活動的主體無論是企業還是個人,他們的成長都是依靠教育,通過教育提高自己的職業能力,努力成為為經濟發展服務的人才。職業教育作為人才輸送的重要途徑,它能有效地調節人才供需平衡。職業教育在供給側改革的背景下,首先能夠滿足培養解放生產力、具有競爭力的人才的要求,其次具備為企業在發展過程中提供專項培訓和短期技能培訓的優勢和靈活性。高度重視和充分發揮職業教育的功能和優勢,有利于推進和深化供給側改革,實現創造新的經濟增長點的目標。
在中國教育體系中,職業教育作為社會人才輸送的重要培養途徑,側重于對學生工作技能的培養,在教育過程中將實踐和操作實務作為教學重點,因此它和社會經濟形勢的發展、社會對人才的需求聯系更加密切。但現階段,我國職業教育暴露出諸多弊病,人才培養偏重于學術,而忽視和弱化了技能培訓。職業教育人才供給結構與質量未能與市場人才需求相匹配。主要表現為:
第一,高職院校辦學制度不夠成熟,無法適應不斷更新的市場人才需求。職業學校不能自主進行辦學嚴重限制了人才培養質量的提升。要想全面提高職業教育學校的辦學質量,應當不斷完善自主辦學制度,以市場和社會需求為導向,制定相對應的教學規劃,不斷探索新的人才培養方案。
第二,專業及課程設置相對滯后。職業教育的專業設置相對滯后,不能適應經濟社會的發展節奏,導致其培養的人才無法適應產品和企業的升級轉型,無論是專業的設置還是課程的安排都不能及時與產業升級銜接,導致相關教育資源無法跟上教學培養計劃,人才培養質量無法滿足職位需求,出現結構性的人才缺失,人才與企業需求脫節。
3.1 建立多渠道辦學、扶持民間辦學的職業教育體系。
鼓勵多渠道辦學、扶持民間辦學,這是從當前中國供給側改革的目標和本質出發,提高勞動者的素質,從而提高中國經濟的活力,達到調整優化中國經濟結構的目的。鼓勵多渠道辦學,不僅可以為社會經濟的發展培養出適合市場發展需要,而且可以在教的過程中更具靈活性。鼓勵多渠道、民間辦學的教育體系改革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
3.1.1 民間辦學應該立足地區優勢
各地具有明顯的地域差異,地域差異包括三個部分:自然狀況與地理位置的差異、經濟發展狀況的差異和科教文衛的差異。一般而言,中國大城市的經濟文化水平發展程度高,小城市的科技和文化等方面的發展相對滯后。民間辦學應該注重這些地域性的差異,利用自身優勢打造辦學品牌,這樣不僅在辦學條件上具有得天獨厚的條件,可以設立獨特的教育品牌創造機會,而且可以為當地經濟發展培養專門人才,解決人才供給結構性失調的問題。比如中國很多有特色的工藝、具有獨特性的技能,職業教育結合當地工藝特色資源進行建設和發展,就能夠凸顯特色,而且可以積極為當地經濟社會發展服務。當然,由于地域優勢具有獨特性,因此在教學的微觀上沒有一定的經驗可循,需要鼓勵民間辦學,因地制宜、因人制宜地培養師資隊伍和配備辦學設備。
3.1.2 職業教育應該以質量為宗旨
職業教育要以質量為宗旨,職業教育形式最終都要接受市場的檢測,從辦學機構的長遠考慮應該做到以質量為重。辦學以質量為宗旨是由教育這一事業的性質所決定的,教育事業是一種崇高且長遠的事業,對人的一生產生重大影響,因此每一項教育事業,無論是哪個階段、哪種性質的教育都應該將教學質量作為辦學的宗旨。職業教育辦學以質量為宗旨需要做到:堅持以人為本,讓學生在學習技能的同時提高修養和素質;堅持教育的時代性,職業教育的目的在于為當前社會培養實用型的技術型人才和管理型人才,因此職業教育的質量也體現在教育是否具有時代性上;堅持因材施教,在教育過程中,每個學生的天賦和才華不是在所報專業時就體現出來,因此需要老師和學校給予學生嘗試和實習的機會,給他們更多切身感受職業的機會,從而做到因材施教,發揮一己所長。
3.2 優化專業結構,適應產業升級與新興職業需求。
職業教育專業改革的方向應當以優化專業結構為核心,調整人才培養方向,以迎合產業升級過程對人才的不同需求。第一,高職院校應當充分了解和把握高職院校的產業發展結構,以此為導向,調整學校專業設置,進而全面改進改革機制,建構動態化的發展體系,通過培養專業基礎扎實的人才,以此提升人才的市場適應性,在產業轉型過程中能適應發展需求。在優化產業結構的結構過程中,全面提高學生的基礎知識能力、專業綜合素質和專業實踐能力,實現人才供給與產業鏈條發展的有效銜接。第二,應當建設專業預警機制。根據學生的就業方向和就業現狀,不斷調整招生計劃和專業設置,將專業類型分為綠牌和預警等類型,并根據具體的招生情況,進行動態性的調整。對于就業前景廣闊的專業課設置為綠牌專業,對于就業前景不十分明朗的專業則列入預警專業,預警專業課進一步細化為黃牌和紅牌專業,黃牌專業則減少相關招生計劃,調整招生情況,紅牌專業則停止招生,以此全面提高學校的就業率,保證人才供給與市場人才需求高度契合,減少人才浪費,提升學校就業率。第三,積極響應國家戰略,將“一帶一路”戰略滲透進教育過程中,設置符合區域經濟發展的專業方向,提升專業設置的特色與效益及對展業結構的匹配度。
3.3 職業教育課程改革以實用型和創新性為導向。
職業教育的舉辦者要關注經濟社會對人才的需求,做到在課程設置中堅持以實用型為導向。從學校層面而言,首先,必須做好市場調研,從各個企業、當地政府和往年的學生就業情況中了解社會人才需求現狀;其次,根據課程設置打造強大的師資隊伍,摒棄陳舊課堂知識內容,專業課教師需加強自身學習,以最新的技術、最新的市場、行業、專業動態作為授課重點,保證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做到知識和時代同步,理念和國際同步;再次,職業教育學校開設專業后,需要更新硬件設施,便于學生模擬實訓實操,提高專業技能,職業教育學??梢院拖嚓P企業達成合作,讓學生有機會去企業中加強實踐,鞏固理論知識和技能訓練成果。從學生層面而言:學生在企業中可以了解職業實際能力需求,激勵和引導自己在專業理論知識學習和實踐教學環節中把握主次,突出鍛煉職業技能,提高職業素養,進而培養職業競爭力。
職業教育要做到在課程設置中堅持創新為導向。時代發展要求人才不斷創新,提高工作效率。首先,教師在授課過程中應該強調創新能力的重要性,不斷提升技術。在市場經濟社會,技術創新是提高效率的有效方式,在學習過程中,教師要引導學生鉆研專業,認真思考專業之外是否有提升空間。教育應該是超前的、適應社會需求的,創新是教育的內容,設置新的專業需要一定的市場敏銳性,需要對職業未來的宏觀理解和微觀觀察,因此,在職業教育過程中創新性不僅是教師對學生的要求,而且是教育對教師和教育管理者的要求。
供給側改革是中國在新的經濟形勢下對社會各個行業提出的要求,職業教育在此改革背景下應該把握好機遇迎接新的挑戰。職業教育改革的探索是漫長的,我們在建立多渠道辦學教學體系的同時,也要出臺相應的法律政策,在堅持創新性教育的同時,在合理合法的范圍內進行創新,保障職業教育健康發展。
[1]郭靜.職業教育供給側改革的內涵與推進路徑[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職教理論前沿),2016(27):5-9.
[2]呂景泉,馬雁,楊延,劉恩專.職業教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16(09):15-19.
[3]俞燕.供給側改革背景下我國職業教育的創新發展對策探討[J].價值工程,2016(25):272-273.
[4]蔡文伯,高睿.破解與選擇:職業教育供給側改革的思路與策略[J].教育與職業,2017(02):11-15.
2016年度廣東省高等職業技術教育研究會一般課題,供給側改革視角下我國職業教育改革發展探索,課題編號:GDGZ16Y1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