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鋒
(湛江市第二中學 地理課題組,廣東 湛江 524022)
立足于地理“研究性學習”,開展學科德育
王鋒
(湛江市第二中學 地理課題組,廣東 湛江 524022)
教育是實現四個現代化的必要條件,學校是國家培養高素質人才的重要陣地。2000年,教育部提出了“研究性學習”一詞,強調“純知識教育”不再適應社會發展需要。高中地理教學不再局限于課堂教學,更需要把地理知識轉化為學生發現、分析、解決地理問題的綜合能力。在“研究性學習”開展活動中既鍛煉學生的學科能力,又發揮德育教育功能。
地理 研究性學習 實施策略 德育
1959 年美國心理學家布魯納最早提出了 “發現法”,這是目前研究性學習的最早模式之一。1961年美國芝加哥大學教授施瓦布提出了更具有操作性的“探究式學習”。20世紀研究性學習傳入亞洲各國,各國不約而同地把培養學生的探究精神和實踐能力作為中學教育的突破點,例如新加坡、日本、我國的臺灣、香港等地先后把研究性學習板塊納入中小學課程體系。
1999 年,教育部頒布了《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提出了六項課程改革目標,其中之一就是改變課程功能。2000年,我國教育部《全日制普通高級中學課程計劃(實驗修訂稿)》(教基〔2000〕3號)正式提出“研究性學習”一詞,規定:“研究性學習是指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從學習生活和社會生活中選擇并確定研究專題,用類似科學研究的方式獲取知識、應用知識、解決問題的學習活動。”雖然“研究性學習”在不同國家和地區所賦予的名稱不同,但都強調了“純知識教育”不再是教育的最終培養目標,而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實踐能力為基礎的“研究性學習”則是教育實施的一種趨勢。
地理研究性學習是指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從社會生活角度出發,選擇與中小學地理相關的專題作為研究對象,采用個人或者小組合作為主的組織形式,通過野外考察、網絡資源檢索、科學實驗等多種模式開展的探究式研究性學習。“研究性學習”是我國推行素質教育的重要落腳點。通過對課外資源的開拓,幫助學生用地理思維調查、分析生活地理問題,找到科學解決問題的辦法。研究性學習中有豐富的德育資源,同時起到“潤物細無聲”的德育功效,避免學校德育的說教式教育,使德育教育內容更加豐富,形式更加多樣。
1.引導學生正確選題,找到課題的立足點,選擇合理命題。
為了更好地落實素質教育,我校規定在校高中學生必須完成3個到5個課題。課題管理由學校的教研室負責,學生以班級為單位,6人到10人形成一個學習小組,分組開展課題活動。每個小組由小組長負責課題的分工、活動安排、活動記錄及后期的論文呈現和課題展示、結題等。在文科學生中,地理學習和生活密切相關,學生選擇地理“研究性學習”課題的積極性非常高。2017年我任教的2個文科班學生選擇地理課題匯總如下(附表1)。

表1 2017年學生地理“研究性學習”課題匯總
2.引導學生選擇合理的研究模式開展研究。
“研究性學習”的課題形式多樣,可以分為探究類地理研究性課題、文獻類地理研究性學習課題、實驗類地理研究性學習課題、調查類研究性課題等。學生選擇的課題類型不同,課題組織模式會略有不同,但首選都需要選擇好課題,然后依據不同課題開展研究。
例如:8號課題 《湛江市城市交通工具中電動車的調查分析》的實施中,學生根據調查類問題開展活動。

圖1 調查類研究性課題的一般模式
3.課題小組分別對小組內的成員進行個人和小組評價,形成學生評價體系。
“研究性學習”強調學習過程,強調學生在過程中的情感體驗、課堂知識的分析及運用的能力,強調學生的全身心參與,所以建立良好的評價機制就是對學生研究過程的最好總結。
首先,評價主體不能過于單一,要多元化,保證評價的客觀、公平性。在評價中,課題研究組成員需要從自評、小組評價、指導老師評價三個方面進行綜合評價,評價總分為100分,構建評價模型,學生評價總分=自評分*20%+組評分*50%+師評分*30%。評價等級分為:博士、碩士、學士、學童。
其次,評價內容要多樣化,保證評價的全面性。評價內容需要從課題研究目標、學生參與意識、資料收集、分工合作、現場調查、課題完成程度、成果展示和答辯等多個方面設計。其中根據課題研究類型的不同做不同的修正。
最后,“研究性學習”的評價要貫穿始終,具有持續性。評價可以根據課題研究階段的不同開展,比如:課題立項階段,前期評價;課題中期階段實施中期評價;課題后期結題、成果展示和答辯階段,則是對課題的后期評價,最后進行課題研究小組和成員的最終評價。
1.“研究性學習”可以使學生獲得親身參與科學探究活動的體驗,為培養人才做心理鋪墊。
教育要為“四個現代化”服務,就需要培養具有探究性、創新性的人才。高中階段是人才培養的重要階段,在高中階段開展研究性學習,可以通過學生參與活動的過程實施,獲得更豐富的體驗經歷,從而產生積極發現問題、思考問題、探究問題的興趣和欲望,為鞏固、發展科學探究培養良好的心理素質。
2.“研究性學習”的開展是課堂教學的延續,可以提高學生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綜合能力。
研究性學習的開展,學生需要從選題、活動方案設計、分析數據、形成研究性論文或報告等方面入手,每一步都不能缺失。(1)通過研究性探究活動,學生的課題選擇、資料搜集、分析和整理材料信息能力得到提高,學會整合與歸納信息。同時利用對信息的提取和分析提出相關結論,利用課外展示活動進行研究成果的展示,從而提高學生的語言表達、與人交流能力;(2)通過“研究性學習”,學生可以掌握科學的研究方法,并形成用科學的研究方法解決地理問題的能力。這樣既可以開闊視野,拓展思維,又可以激活地理學科的研究興趣。(3)通過“研究性學習”,學生可以掌握多種研究工具和技術,培養學生利用多種途徑獲取地理信息的能力。(4)在研究過程中,學生逐漸學會運用邏輯方法、野外調查、實驗法等多方法、多角度對地理事物進行科學解釋和評估,形成研究成果。
3.“研究性學習”是團體協作的課外探究活動,學生要學會合作與分享。
學生在研究性活動過程中需要和同學一起合作,共同選擇課題內容、設計研究方法和研究計劃、分工合作、匯總材料、課題總結形成論文或調查報告。每個環節都需要溝通、合作。研究性學習可以培養學生團隊意識,增強學生之間的交流與溝通能力,形成較強的人際溝通技能和共處能力,同時要求課題組成員學會欣賞他人的思想和成果。
4.“研究性學習”需要用科學方法探究,培養學生科學的研究態度。
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學生在開展研究性學習的過程中需要有堅定的意志、持之以恒的科學探索精神、不斷求新的創新精神,逐步形成對地理事物和地理現象的科學批判態度和能力。學生必須要用科學的方法、態度研究課題,否則就失去了做課題的意義。
5.“研究性學習”可以培養學生的公民意識,增強學生的社會責任感。
通過開展課題研究,47.3%的同學表示更加了解家鄉,形成了較強的社會責任感、使命感、鄉土歸屬感。在以后的學習中會有更多學生自覺維護社會發展,勇于承擔社會義務,形成服務社會、造福人類的積極人生態度。
新課程理念下,學生的發展只靠單純知識掌握遠遠不夠,要把課堂知識轉化為研究、創新技能。“研究性學習”的實施是我國教育改革的重大變革。現代化需要高素質的人才,更需要有社會責任感、使命感的人才。學科德育是對學校德育工作的重要補充和完善。讓學生在完成“研究性學習”課題的過程中,逐步培養創新能力、團體協作能力、人際交往能力、語言表達能力,增強社會責任感、使命感,為實現“四個現代化”培養德育人才。通過“研究性學習”,將地理學科教育與德育教育有機融合,尚處于起步階段,研究過程中存在的問題也比較多,研究深度不夠,還需要做更多嘗試和探索。
[1]蔡漢國.高中地理“研究性課題”的實踐研究[J].地理教學,2001(12).
[2]張人紅.研究性學習在美國[J].教育發展研究,2001(8).
[3]陳澄.地理課程標準解讀[M].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5).
[4]劉云貴.研究性學習的探究與實踐——以高中地理研究性學習為例[D].長沙:湖南師范大學,2005.
[5]李梅,王鐵.地理研究性學習的“一般模式”的探討[J].現代教育技術,2004(3).
[6]龔翼.高中“研究性學習”與地理教學的整合實驗[J].貴州教育學院學報,2004(8).
[7]田剛.中學地理研究性學習模式的構建[D].長春:東北師范大學,2003.
[8]謝玉梅.關于研究性學習的思考[J].工會論壇——山東省工會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04(6).
本文系廣東省中小學德育研究會課題(編號:GDDYYJ 16154)和湛江市第二中學“十三五”規劃課題(編號:zjez 2016008)的研究性論文;課題名稱為《基于地理教學中的德育資源整合與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