龔 蕓 賀建新
(婁底職業技術學院,湖南 婁底 417000)
高職學生社會支持現狀探析
龔 蕓 賀建新
(婁底職業技術學院,湖南 婁底 417000)
了解高職學生領悟和擁有的社會支持狀況,采用葉悅妹、戴曉陽等人編制的青少年社會支持量表對508名高職學生進行調查,發現高職學生社會支持處于中等偏高水平,且表現出一定的性別、獨生與否、家庭結構、專業、家庭收入差異。高職院校要積極幫助高職學生構建有效的、多層次、立體化的社會支持系統。
高職學生 社會支持 差異比較
社會支持在緩解個體心理壓力、消除心理障礙、增進心理健康方面具有重要的影響作用[1][2]。社會處在轉型的新時期,處于高等教育低層次的高職學生面臨著競爭壓力。研究高職學生社會支持的現狀,以期為高職學生獲得更多的社會支持,構建有效的、多層次、立體化的社會支持系統提供建議。
采用葉悅妹、戴曉陽等人編制的青少年社會支持量表[3]對湖南三所高職院校508名學生進行網絡問卷調查。其中男生150人,女生358人;獨生子女113人,非獨生子女395人;單親家庭子女67人,雙親家庭子女441人;農村學生391人,城市學生117人;大一182人,大二121人,大三205人。采用五點評分法計分,用SPSS17.0進行統計分析,有描述統計、t檢驗,方差分析等。
(一)高職學生社會支持的總體狀況
描述性統計結果表明,被試高職學生社會支持總分與各維度得分處于中等偏高水平,均分都在3.60以上。其中客觀支持得分最高,支持利用度最低。

表1 高職學生社會支持的描述性統計
(二)高職學生社會支持的性別差異比較
從表2發現,高職學生在主觀支持、支持利用度和總支持上存在顯著性別差異,高職女生領悟到的主觀支持、對支持資源的利用程度、社會支持的總體水平上都顯著高于男生。

表2 高職學生社會支持的性別差異比較
(三)獨生與否高職學生社會支持的差異比較
從表3可以看出,獨生與否對高職學生社會支持的影響在主觀支持、客觀支持和總體狀況上表現出顯著差異,獨生高職學生所擁有的主觀支持、客觀支持和總支持水平顯著高于非獨生學生。

表3 獨生與否大學生社會支持的差異比較
(四)不同家庭結構高職學生社會支持的差異比較
t檢驗發現,雙親家庭的高職學生知覺到的主觀支持、客觀支持及總支持高于單親家庭學生,且在主觀支持、客觀支持上存在顯著差異(P<0.05)。

表4 不同家庭結構高職學生社會支持的差異比較
(五)不同專業高職學生社會支持的差異比較
方差分析表明,高職學生社會支持的各個維度及總支持都存在顯著的專業差異,文科生所擁有的社會支持最多,理工學生的社會支持最少。

表5 高職學生社會支持的專業差異比較
(六)高職學生社會支持的家庭收入差異比較
方差分析發現,家庭經濟狀況最差的學生擁有的社會支持最低,家庭收入最高的學生領悟和擁有的社會支持最高,且在主觀支持、客觀支持和總體支持上差異顯著,支持利用度上也接近顯著水平。

表6 高職學生社會支持的家庭經濟狀況差異比較
總體來說,高職學生社會支持處于中等偏高水平,說明高職學生社會支持整體狀況是良好的。與以往研究結果相同的是支持利用度最低,說明“90后”高職學生并不缺少社會支持,關鍵是不知道如何利用自己的社會支持系統。
從性別差異看,高職學生在主觀支持、支持利用度和總體狀況上存在顯著差異,具體表現為高職女生領悟到的主觀支持、對支持資源的利用程度、總支持上都顯著高于男生,說明女生比男生會獲取更多的支持資源,也比男生更會利用支持資源。這與社會觀念有關,社會對男性要求獨立、堅強,更多地靠自己承擔起家庭和社會責任,以致面臨同樣的生活事件時,男生較少尋求支持,女生更容易建立互相幫助的社會支持網絡并加以利用。
從獨生與否看,高職學生在主觀支持、客觀支持和總支持上表現出顯著差異,具體表現為獨生學生所擁有的主觀支持、客觀支持和總支持顯著高于非獨生學生,說明獨生子女的成長條件更優越,獨生子女家庭能提供更加豐富的支持資源。
從家庭結構看,雙親家庭的高職學生知覺到的主觀支持和擁有的客觀支持都顯著高于單親家庭學生,這個結果與實際相符。單親家庭由于喪偶、離異、分居等多種原因,造成家庭主體的成員不齊全,可能經濟狀況較差,雙親的關愛也少了一半,不管家長怎么努力彌補,在孩子心靈感受上還是存在區別的。
從專業差異看,文科生所擁有的社會支持最多,理工學生感受社會支持最少,藝術生居中。一般來說,文科生比較感性,情感、想象力較為豐富,感受和獲取的支持資源較多,加上他們做事靈活會變通,對社會支持系統的利用較多;理工科學生往往理性,邏輯性強,做事嚴謹,不太會變通;藝術生雖感性,情感想象豐富,但不太懂人情世故。
從家庭經濟狀況看,高職學生在主觀支持、客觀支持和總支持上表現出顯著差異,說明家庭經濟狀況較好能夠為子女提供更優越的社會互動資源,也有利于高職學生維持穩定的社會支持資源渠道;家庭收入差的學生社會聯系相對薄弱,能感受到和擁有的社會支持較少。
高職學生的社會支持系統由家庭、學校和同伴組成。高職院校首先要整合所有教育資源的力量,發揮全體教職員工的責任和力量,充分利用課堂教學普及心理健康知識,重點加強大學生對社會支持的感受和領悟;針對多數高職學生不擅長利用社會支持解決問題,缺乏利用社會支持的意識和習慣,教育學生合理地利用一切可利用的外部資源解決生活中的問題;通過教職員工的常規工作為學生提供優質服務,感受大學校園的溫暖。其次,積極開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動,通過社團活動、學習活動、技能比賽、文體活動等為高職學生提供豐富的個人發展資源和廣闊的個人發展空間,幫助學生樹立理想、信念、希望,充分調動其積極性。再次,以校園服務為平臺,由學校提供專業的心理輔導和課業輔導,針對不同高職學生群體進行社會支持干預輔導活動,關愛困難學生、單親學生,及時鼓勵和引導高職學生積極參加校內活動,培養學生的樂觀精神,幫助大學生挖掘和利用社會支持資源。
高職學生要盡快適應大學生活,變被動為主動,充分利用學校提供軟硬件設施、資源便利,創造良好的人際環境,積極投入新的校園學習活動中,科學地規劃未來,有目的地訓練專業技能和職業素養,主動參與校內外的社會文化活動,不斷完善社會支持資源網絡,將自我調節和社會支持結合起來,構建有效的、多層次、立體化的社會支持系統。
[1]李強.社會支持與個體健康[J].天津社會科學,1998(1):66-69.
[2]程虹娟,張春和,龔永輝.大學生社會支持的研究綜述[J].成都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4,12(01):88-91.
[3]葉悅妹,戴曉陽.大學生社會支持評定量表的編制[J].中國臨床心理學雜志,2008,16(5):456-458.
2016年湖南省高校思政教育課題(16C36),項目負責人龔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