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奇
(上海大學 文學院,上海 200444)
《南朝陳代文學研究》述評
梁奇
(上海大學 文學院,上海 200444)
《南朝陳代文學研究》將陳代文學作為整體研究對象進行了系統、深入的研究,在全面梳理相關文獻資料的基礎上進行翔實、縝密的考證;采用宏觀與微觀相結合的研究視角,從政治、歷史、文化等層面探究陳代文學的學術群體、侯景之亂、陳代文會活動、南北文化交流等發展變化情況,從而揭示陳代文學的演變規律,凸顯其學術地位。
《南朝陳代文學研究》 學術價值 歷史地位 視角方法
隨著當今文學審美觀的轉型,學術界呈現出對陳代文學的重視和重新評價的研究傾向。因國祚短暫、留存作品不多、政治評價等諸方面原因,“陳代文學的研究一直比較薄弱,要么梁陳、陳隋并提而將陳代文學湮沒,要么全盤否定或略去不論”[1]1,均因為對陳代文學的整體價值缺乏應有的、全面客觀的認識。基于這樣的現狀,毛振華博士將陳代文學作為對象進行整體、系統的研究,歷時十載而著成《南朝陳代文學研究》一書[2]。該著作者具有較強的問題意識,注重把握陳代文學的整體性原則,以文學議題為脈絡做了許多扎實深入的推進工作,具有較高的學術價值,能夠推動陳代文學、南北朝文學史的研究,其研究特點如下:
論著注重使用文獻考據法,將詳盡的資料考證與深入的學理闡述相結合,對所論述時代的史籍、詩文總集做了認真的掃描式閱讀研究,注重對梁、陳、東魏、北齊、西魏、北周、隋、唐等相關材料進行系統的考訂與梳理,同時兼顧歷史、哲學、社會學等文獻資料,鉤稽排比,分析綜合,力求史料充分可靠,從而做到“頌其詩,讀其書……是以論其世”[3]251,充分顯示出作者較強的文史功底和扎實的理論學養。如第四章“‘后三國’格局下的南北聘問與文化交流”不僅兼顧梁、陳、東魏、西魏、北齊、北周、隋、唐等方面的史料,而且從《續高僧傳》、《太平廣記》、《太平御覽》、《隋唐嘉話》等典籍搜尋資料,特別是從《酉陽雜俎》、《北戶錄》、《太平寰宇記》中爬梳《聘北道里記》的相關資料,從中窺見《聘北道里記》所記載的北方風土人情、風俗習慣,從而在一定程度上了解其所記載的大致內容,有利于更好地分析南朝文士在南北文化交融中的地位與作用。又如陳代作家跨梁陳、陳隋或梁陳隋,不能完全按《先秦漢魏晉南北朝詩》、《全上古三代秦漢三國六朝文》的朝代界限研究這一時期的文學,需對這一時期的作品進行更加精細的系年分析。魯迅說:“分類有利于揣摩文章,編年有利于明白時勢。”[4]3《南朝陳代文學研究》后所附系年對資料數據的掌握相當全面,運用準確得當,特別是對侯景之亂中陳代作家作品的系年分析有利于全面客觀地探究侯景之亂對陳初文風的具體影響。
目前,陳代文學研究雖然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還存有系統性研究不足,獨立的文學地位和價值的研究還有待加強等缺憾[5]7。基于這樣的研究狀況,《南朝陳代文學研究》著眼于問題意識,著力發掘影響陳代文學的主要因素和陳代文學發展的標志性事件,對陳代文學進行了全方位、多角度、深層次、立體化的研究。論著分上下兩編,上編重在探討影響陳代文學發展的與政治史、學術史、社會史、思想史等密切關聯的問題。通過對梁陳政局、士人命運變遷的系統考察,探究陳代文學生成的歷史文化環境;從創作陣容的構成、創作觀念、創作風格的繼承,探究梁代文學對陳代文學的影響;從創作成就、藝術技巧的新特征,探究陳代文學在發展變化中的新成就。下編重在探討陳代文學的創作成就,分析侯景之亂影響下的陳初詩風、文風之變,陳代文學群體的文學創作,以及陳代文學的文體特色等。通過對侯景之亂后世風與文風的變化、陳初時代精神與社會風貌的系統考察,探究侯景之亂對陳初詩風、文風的具體影響。通過對梁代詠物詩的詩作特點、陳代文學群體文人雅聚、賦詩唱和的系統考察,探究賦得詩在詩題形式、審美追求和藝術技巧等方面的新特征;通過對陳代文會活動、梁陳邊塞樂府詩的量化對比分析,探究文會活動對邊塞樂府詩的創作范式的影響。通過對陳叔寶文學群體的文化生成環境、侍從文人構成和游宴賦詩活動的系統考察,探究其在宮體樂府詩的題材與形式、情感表達、女性美的進一步發掘等方面的新變特點。通過對陳代詩歌的平仄、粘對、對仗、句式和文章的駢散情況的量化分析,探究陳代文會活動對五言、七言詩創作的影響,五言八句體式的成熟與五言詩的律化;七言歌行詩的不斷成熟與定型;文體在四六句式、聲韻藻飾等方面的進一步駢化,文體駢化對文章創作的影響;史傳文的散體形式、敘事與寫人技巧等。
在具體研究中注重宏觀與微觀相結合的原則,既有宏觀駕馭又有個案關照,這樣的研究框架既全面翔實又條理清晰、層次清楚。在微觀研究上,作者把陳代文學放在以學術群體、侯景之亂、陳代文會活動、南北文化交流為中心的坐標之中,通過政治、歷史、文化等多層面的觀照,善于發現學術群體、文學群體、文人雅聚與文學創作的關系及侯景之亂、南北聘問對陳代文學的影響,力求深入細致地探究陳代文學的本質特征。而在宏觀研究上,作者注重把握陳代文學研究的整體性原則,善于利用對比分析的方法,將陳代文學放在南朝文學、魏晉南北朝隋唐文學發展的全局中全面考察,通過對侯景之亂前后的文學發展境況、梁代文學與陳代文學、陳代文學與隋唐文學等多層次、多角度的比較,系統探究陳代文學的發展變化情況,客觀總結陳代文學在南北朝隋唐文學發展進程中所具有的獨特地位與作用。這樣的架構突破了以個案作家、體裁分類的傳統研究方法,采取以主要事件、文學現象為中心的專題探究形式,對相關文學現象和作品加以闡釋或解讀,辯證分析其思想內容、藝術風格和文化價值,從而清晰地探究和揭示陳代文學發展的內在脈絡和特征。首次全方位、多角度地對侯景之亂與陳代文學的關系進行深入綜合研究,全面探究侯景之亂對陳初社會風尚、士人心態、文化特征等的具體影響,從而深刻揭示這一歷史事件在文學史上的影響力。這樣的安排與處理點面結合,環環相扣,論證縝密,資料翔實,頗具說服力。
可以看出,作者學術視野開闊,具有堅實的文獻功底和相當強的學術研究能力,能站在全新的高度,從不同的角度、側面,在宏觀的框架建構和具體章節的布局中,探究陳代文學發展的總體成就和特點。其整體性、系統性研究對于魏晉南北朝文學研究來說,具有重要的補充作用。
作者所據資料充分,在堅實材料的基礎上,考論結合,形成了一系列比較讓人信服的結論。如對陳代學術群體的分析,作者著眼于群體性論析,肯定了陳代學術沿著梁朝儒學、佛學、玄學并重的格局前進的基本狀況,分析了陳代學術發展的規律和特點,認為在統治階層的引領之下,形成了以吳興沈氏為中心的儒學群體、以智顗等為中心的佛學群體、以周弘正為中心的玄學群體。這些學術群體注疏經典、聚眾講學、展開論辯,在參與重建制度、研精妙理、寄情托志、提高士人們的思辨能力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又如對邊塞樂府詩的創作范式及詩學史意義的論析,作者首先分析了陳代邊塞樂府詩產生、發展的歷史文化原因,著重論析陳代北伐戰爭、文會活動及偏好凄切之辭的文化環境對邊塞樂府詩創作方式形成的影響;其次分析按題取義與注重意象描繪相結合、意象描繪與情感抒發相結合的創作范式,認為陳代邊塞樂府詩以賦題法為創作方式,經過長期傳承、模擬和積淀,“楊柳”、“雨雪”、“月”、“馬”等已成為具有象征意蘊的符號系統,成為詩人在特定情境中表達悲壯情感的媒介。這些意象符號與哀婉情愁、質樸雄健的情感抒發巧妙地結合,成為征人思婦寄托情感的固定載體,將邊塞的苦寒、征戍的艱辛充分表達出來,從而形成比較固定、穩定的抒情模式;最后作者從邊塞樂府詩所表達的情感基調在陳代得到了固定和加強,從構思方式和創作形式對唐代邊塞樂府詩具有垂范作用,為五言律詩的發展與成熟創造了條件等方面論述了陳代邊塞樂府詩創作范式所具有的重要的詩學史意義。再如對陳代文學的地位與作用的論述,作者從“對陳代文學的歷史批判與理性接受”辯證分析隨著陳代文學“文”的地位不斷被發掘和解讀,后世對陳代文學的認識逐漸客觀化的進程;從“在創作理念上的地位與影響”論析侯景之亂對于保存傳統文學的生命本色,在載道言志的文學職守中堅持著傳統精神的人文延續等所具有的獨特的文學史作用與意義,姚察、姚思廉的古文革新主張對唐代古文運動的理論構建與逐漸系統化及后世古文創作的積極作用等;從“在文學內容上的地位與影響”論析陳代詩文佳句以精工的形式、瑰奇的意象對后世文學所產生的深遠影響;從“在詩文體制、創作手法上的地位與影響”論析陳代五七言詩在南北朝、隋唐文學發展進程中具有重要的地位與意義,陳代文學的創作經驗、技巧和手法等對后世文學所產生的具體影響等,作者從以上四個方面通過多層次、多角度的對比分析,詳細論述了陳代文學的歷史地位與價值,論據確鑿有力,論述細致入微,結論多有新穎獨到之處。
綜上所述,《南朝陳代文學研究》結構合理,重點突出,選題具有重要的學術價值,提出了獨創性的、具有較大影響的新觀點、新結論,對促進陳代文學、南朝文學乃至中國文學史研究來說具有較大貢獻。
[1][2][5]毛振華.南朝陳代文學研究[M].北京:中華書局,2016.
[3]楊伯峻.孟子譯注[M].北京:中華書局,2005.
[4]魯迅.且介亭雜文·序言[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0.
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規劃項目(批準號:15YJA751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