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雨潔
(中央民族大學,北京 100081)
困守小候鳥的社會網絡分析
——基于浙江留守兒童實地研究
趙雨潔
(中央民族大學,北京 100081)
本文通過對浙江留守兒童的實地研究,運用社會網絡分析的理論視角,分析其社會網絡中的與縱向初級群體和橫向次級群體的人際互動模式,勾畫出浙江留守兒童像“小候鳥”一般無奈困守于家中的真實輪廓,最后總結并展望未來,希望留守兒童能獲得返航的親情,家庭在謀生與謀愛之間能夠平衡發展。
浙江留守兒童;小候鳥;社會網絡分析;人際互動
“少年智則國智,少年富則國富,少年強則國強”,少年兒童是一個國家的希望與未來所在。伴隨著中國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中國經濟迅速騰飛,愈來愈多的農村人口進入城市務工謀生,傳統的以家庭為主的初級群體撫養模式日漸式微,導致在大部分農村地區內形成了一個孤獨而無助的群體——留守兒童,近些年來,中國農村兒童問題日益凸顯,他們的命運堪堪蛻變,亟需妥善解決。本文試圖從浙江留守兒童作為探討主體,通過縱向的初級群體社會網絡和橫向的次級群體社會網絡兩方面,勾畫出浙江留守兒童如“小候鳥”般困守于家中的真實輪廓。
本研究選取的研究地點為浙江省位于沿海富庶地帶的W市E村,E村所在的W市為浙江省三大中心城市之一,歷史悠久,是中國民營經濟發展的先發地區與改革開放的前沿陣地。該市自古以來就有外出經商的傳統,一半以上的人口在外經商,E村的居民現如今基本都在內蒙邊境城市進行對蒙小額商品貿易活動。浙江省的地域經濟發展不平衡,父輩外出謀生形式的不同,導致浙江的留守兒童形成了兩種不同的類型:“父母外出務工兒童”和“父母外出經商兒童”[1]。本文所選取的研究對象為父母外出經商的留守兒童,他們就像小候鳥一般,在暑假時期奔赴父母經商所在地,在暑假結束后返回浙江上學。本研究所使用的資料來自筆者在2016年7~8月對當地的實地調查,資料收集方法有參與觀察、深度訪談和文獻收集法等。本文籍以利用調查研究所獲的信息資料,采用社會學的研究方法,避免落入傳統研究的“只究其然,不究其所以然”的窠臼中去。本文的理論視角是社會網絡分析,它是一套系統的分析方法,有助于筆者從全方位探究浙江留守兒童的社會網絡和社會關系。這一方法是20世紀60年代以來由懷特(H.White)等人從數學的圖形理論發展出來的一套數學分析方法,它可以有效地對網絡結構進行測量[2]。
社會網絡是行動者在社會互動中形成的社會聯系。社會網絡是社會互動的背景,大多數社會互動都發生在社會網絡結構之中,有些網絡是人們的互動自然結成的,如個人出生在家庭之中就擁有了家族和親屬網絡[2]。而對于以家庭為代表的初級群體的縱向網絡來說,“撫養”是其重要的一個部分,在撫育當中,人從生物人變成社會人,社會化進程開始進行。
外出經商父母與浙江留守兒童的社會網絡方面體現為謀生與謀愛兩者不可兼得的情形,在財富獲得的同時,親情也在不斷缺失。E村屬于浙江省的經濟發達地區,本村的浙商大多在內蒙邊境從事邊貿小額貿易活動,他們離鄉背井在外謀求財富的同時,把家中的子女寄養在祖輩或者親戚家中。許多父輩浙商表示,在經濟形勢大好之時,他們的年收入有上千萬元,這著實是一筆不菲的收入,表明了父輩浙商為了改善家庭經濟收入發揮了自己的能力與作用。但是,常年的外出讓他們與子女異地分離,社會網絡關系松散,親情關系淡薄。對于浙江留守兒童來說,他們謀求的是情感上純粹的關愛和照顧,他們渴望一起生活。但是由于現實原因,浙商出外經商撫育孩子會有諸多不便,所以他們便將孩子安置于老家,讓祖輩撫養。下文主要通過父輩對子輩的物質和精神兩方面的行動來分析家庭作為初級社會群體的社會網絡。
從物質方面看,優越的物質支持無法彌補居住分離帶來的痛楚,容易造成親情的淡漠。他們為彌補孩子心里的缺憾,對于孩子的需求是有求必應。經筆者調研發現,浙商們紛紛剖白心跡,他們表示他們知曉自身的文化水平的欠缺,而邊境城市的教育水平無法與浙江本省發達的教育水平媲美,所以他們寧愿把孩子放置于家中而不是帶在身邊撫養,為的是不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因為邊境城市教育水平與師資相對于非邊境城市存在較大差距。所以,浙商店主們將孩子安排在浙江寄住性質最好的學校,并對其寄予厚望,傾注畢生心血與財力。為了讓子女享受更好的教育環境,花重金于教育方面,將孩子安排在當地最好的寄住性質的學校,接受最好的基礎教育。但是,筆者在采訪中發現,當筆者問及是否想念父母的問題時候,一名十歲的留守“小候鳥”表示,自己在年幼時候十分思念父母,但是后來習以為常,只要父母滿足自己所有的要求,他們在身邊與否無關緊要。她有個六歲的弟弟,她表示,弟弟在這個階段處于不解與思念的狀態,但是過了這個歲數,一切都會變好。弟弟接受筆者的調查時,多數的狀態是緘默不語,十分害羞。問道是否想念父母時,弟弟的回答與姐姐的差別不大。筆者看著他十分熟稔地操作著手中的蘋果手機和蘋果平板電腦,就深刻地了解,這些產品是父母為了滿足孩子內心中思念父母所產生的空虛以及不解的替代品。從精神方面看,缺乏精神溝通導致日常交往變得工具性。一名十二歲留守家中的男孩,他表示,父母每次打電話回家只是慣例性的問候學習和生活。在暑假,父母會接他去到內蒙生活兩個月,他會將暑假作業帶去,當遇到不會的題目就受到父母大聲訓斥,依舊感受不到愛,雖然家庭住宅條件優越,但是父母對于自身的關心只限于問候般的例行公事。
在家養老祖輩與留守兒童的社會網絡表現為有心撫養,無力承壓的狀況。父輩浙商在外打工,賺取家用,祖輩鼎力相助,撫養孫輩。祖輩用粗糙折皺的雙手將孫輩拉扯長大,他們松弛蒼白的臉上透露出撫育孫代的辛酸與淚水。但是隨著時代的變遷和代際成長背景的差異,導致“老驥”與“牛犢”的許多觀念呈現出迥然不同的情況。由于代際差異與網絡的暢通普及,小候鳥對于新鮮事物的理解能力大大高于祖輩。他們突破常規,流暢地使用各類電子產品,平時花費更多的時間在電子產品的使用上,而不是與祖輩日常語言的溝通。而在祖輩看來,他們的責任是將孩子撫養長大,對于電子產品的無節制使用,他們認為這是缺失親情的一種彌補。孩子寄住于學校,平時在家衣食住行祖輩擔待,而在學校,主要是由班主任負責。但是缺乏溝通,老年人無法理解孩子的新潮思想,給予的只是物質上的關注而不是精神世界的理解。
在社會網絡中,許多社會互動的產生是由于個體具有特定的社會地位,所以擁有一定的社會關系,而以學校和同輩群體為主的次級群體是初級群體的賡續。在這種所謂的次級群體中,所有的孩子聚在一起是為了進行受教育活動,學校的目標在于教育孩子學習的重要性。浙江留守兒童在日常生活中,除了祖輩之外,接觸最多的人群便是教師和同齡人。
學校的教師群體與浙江留守兒童的社會網絡方面體現為日常起居無微不至的照顧,但是缺乏細致的身心關照。寄住在老師家中,同住的孩子多為本班同學,班主任雇傭他人對他們的起居進行照顧,晚上進行功課輔導。許多小候鳥表示,只要周一到周五的工作日結束,他們就可以回到自己的家中。由于家中基本上都是祖輩在照顧自己,缺乏直接來自父輩的管束,大部分的孩子會在周末時間充分利用每個空閑時段玩游戲。而在老師家中,攀比電子產品和衣著已經成為了一種趨勢。浙江的商人辛苦將孩子寄宿在教育條件好的學校,甚至是寄住在老師家中。筆者了解到,并不是只要想報名就可以課后寄住老師家,必須要有一定的強有力的社會關系作為支撐和保障。滕尼斯認為,這種關系是建立在雙方或更多人出于相互幫助或其他方面要求的共同意志的基礎之上的[5]。一位浙江商人向筆者解釋到,她孩子如今寄住的老師是自己的初中同學,他們上學的那段時間關系十分要好,所以才會相互幫助。
而在寄住中,孩子們三人一床午休,有專職的阿姨提供飯食。吃過晚飯后,老師進行家庭作業的輔導工作。在空閑時間,有無線網絡的寄宿房間,他們便會熟練的打開手機和平板,和家人例行聊天。每天的話語一般以“今天表現得怎么樣?”開頭和“做作業做的怎么樣”結尾。通過筆者調查,80%的孩子人手一臺手機和能夠看動畫片的平板電腦,筆者問及誰購置的?他們都回答是在他們強烈要求下,讓父母買的,“不然平時的學習生活該有多無聊呀!”。隨著時代的快速發展,電子產品的更新換代頻率越來越快。許多當年紅極一時的時髦產品,到了第二年風尚標便轉向了另一款產品。在調查中,筆者發現,小候鳥用的手機基本上都是蘋果品牌的手機,而且型號多為近幾年新款。究其原因,原來是一種攀比心理在作祟。他們父母經年在外為家庭胼手胝足,積攢了相當富余的財富,所以一些孩子就認為,如果自己使用的手機太差,便是對自家身份地位的一種貶低。這體現出一種炫耀性消費的特性,孩子通過對物品的超出對于自己的需求和生存的浪費性、奢侈性和鋪張浪費,通過向別人炫耀自己的電子產品來側面展示自己所在原生家庭的金錢實力和社會地位,希望能獲得同伴的吹捧和贊揚。
普通人所直接了解及努力完成之事總是由他個人生活的軌道界定;他們的視野和權力要受工作、家庭和鄰里的具體背景的限制;處于其他環境時,他們則成了旁觀者,間接感受他人[6]。困守于浙江的留守兒童們,并沒有意識到自己的處境。正是因為個人的視野可能會因為各種社會背景而被困囿,所以我們必須讓他們知道自己的處境。親情的返航,需要作為父輩的孩子的父母將自己的著力點放在孩子的精神成長身上。當然,能夠給予孩子最好的物質條件無可非議,但是精神也是孩子成長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對于祖輩來說,理解孩子天性就是愛玩耍也是必不可少,祖輩可以和孩子一起學習成長。多了解現在瞬息萬變的世界,加強和孫輩之間的溝通,因為溝通是最好的橋梁。親情的返航,才能讓留守的孩子體味到家庭的重要性,那么他們在同輩群體中就不會以空虛的方式來進行炫耀比對電子產品。總而言之,家庭對于一個人的形塑作用十分重大,在一個有愛的家庭中,留守兒童即使困守家中,他們也能健康茁壯成長。
[1]徐嘉瑤.淺論浙江地區留守兒童教育現狀及其對策[J].現代物業(中旬刊),2013,12(5):147-149.
[2]鄭杭生.社會學概論新修[M].4版,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3.
[3]張雪晨.關于農村留守兒童群體現象的研究分析[J].農村經濟與科技,2016,27(22):203,206.
[4]賈春增.外國社會學史[M].3版.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1.
G52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6-4110(2017)04(a)-0004-02
趙雨潔(1992,5-),女,壯族,廣西南寧人,中央民族大學民族學與社會學學院2015級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社會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