鮑照,王杏周,翟晶晶
(南京理工大學,江蘇南京 210094)
大學生創業意向的調查及路徑選擇
鮑照,王杏周,翟晶晶
(南京理工大學,江蘇南京 210094)
本文以本科生為研究對象,通過個別訪談和問卷調查,了解大學生的創業意向現狀,分析影響創業意向因素,對高校全方位創業文化建設、全過程創業教育課程體系構建、多途徑創業實踐孵化基地等提升大學生創業意向的路徑進行了探析。
大學生;創業意向;影響因素;路徑選擇
近年來我國高校畢業生人數一直在700萬高位上,使得就業形勢越發嚴峻和突出。2015年政府提出“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期待以創業帶動就業。高校也將創業教育列入了人才培養方案,作為必修課,并規定了相應的學時和學分。但是,對于每個大學生而言,不同的個體創業意向強弱不同。
國內外學者對創業意向定義的描述不盡相同,國外學者戴維斯的定義為“個體計劃在將來進行創業的決定和選擇偏向”,湯普森的定義為“個體計劃創辦新企業的信念。”國內學者范巍和王重鳴對創業意向的界定為“潛在創業者對從事創業活動與否的一種主觀態度,是人們具有類似于創業者特質的程度以及人們對創業的態度、能力的一般描述”。國內外學者都將創業意向描述為一種心理傾向。心理傾向受內因和外因影響呈現明顯差異,說明可以通過高校后天創業教育改變大學生的創業意向。
大學生創業意向調查采用個別訪談和問卷調查的兩種形式。個別訪談主要是印證問卷調查的代表性和了解大學生創業意向強弱的影響因素,深度訪談學生15名。問卷調查的主要對象為某211高校本科生,發放調查問卷180份,其中大一、大四各50份,大二、大三各40份,學生選擇采取隨機抽樣的方法。本次問卷調查收到有效問卷177份,問卷法調查數據見表1。

表1 某211高校不同類型大學生創業意向調查統計表
調查統計結果表明:一是近年來大學生創業教育成效顯著。有意向創業的大學生數占在校學生總人數的近1/3(32.2%),但與4%大學生自主創業率有較大的差距,也說明提升創業教育實效還有很多工作要做;二是隨著年級的升高,大學生的創業意向先降后升。大一到大四年級的學生創業意向分別為64%、24%、15%、20%,大學生剛跨進校門,在大學創業文化熏陶下,初生牛犢不怕虎,無所畏懼,創業意向強烈,隨著專業學習的深入、對創業更理性思考、創業項目評價和創業資金謀劃,創業意向大幅下降,再隨著畢業期的臨近,專業知識和技能熟悉、社會和市場環境的了解、創業與就業所獲得的收入及自我價值實現的比較,創業的意向又理性提升;三是男生的創業意向高于女生。男生平均35.5%,女生平均25%,男生比女生超出十個百分點,主要原因男生更強的擔當意識、承擔風險意識和自立自強的精神;四是文科學生的創新意識高于理工科學生。文科學生平均38%,理工科學生平均29%,文科超出理工科九個百分點,主要原因是文科生對創業知識、市場環境、交往和溝通能力一般比理工科學生強些。
通過上述問卷調查和個別訪談,以及文獻分析,影響大學生創業意向主要因素不外乎兩個:個體因素和環境因素。通過因素分析,強化創業意向,激發創業行為,對推動大眾創業,有一定的推廣價值。(1)個體因素。個體變量主要包括個人背景、人格特質和認知特征三個方面。性別、年齡、學歷、種族、家庭、工作經歷為個人背景因素,一般男性比女性創業意向強、年輕人比年長者強、家庭有創業經驗或自身有的創業經歷比也少經驗或經歷的強。處事干練程度、責任感和成就感的強弱、情緒穩定與否等是人格特質因素,創業者比一般群體會更果斷堅強、更責任擔當、更沉著不驚的性格特質。自我效能感是認知特征因素,非常關鍵變量,在個體因素與創業意向間的產生中介效應。(2)環境因素。從申辦一個企業角度,大學生需要具備相應財務、稅務、工商、金融等商務知識及資金保障;從管理一個企業的角度,大學生需具備決策、計劃、組織、協調、指揮、監督等基本的經營管理能力;從創業一個企業來看,大學生需具備創業的項目及相應的專業技術;從創業成功的基本要素來看對創業項目的市場前景利好預判。高校是大學生創業意向環境變量設計者和生產者,要通過實施創業教育、建立創業實踐基地、給予創業資金支持、營造創業文化等手段,強化大學生的創業意向。
大學生創業意向越強,畢業后走上創業之路可能性越大,克服困難的意志也更強,創業更可能獲得成功。大學生的創業品質、創業意向可以從后天的教育和學習中得到提升,這為高校創業教育提供了理論支撐。選擇強化大學生創業意向的路徑時,要根據影響創業意向的個體變量和環境變量,一是選擇有利于大學生的個性特質的路徑,高校的人才培養方案制定、學生社團活動的開設、教師的教書育人都要把培養學生的創業個性特質作為重要內容,要著力提升學生的自信心,培養大學生果斷和勇氣、毅力和忍耐、包容和友好、合作和溝通的品質;二是選擇對環境變量影響的最大效用的路徑,高校要根據自身層次定位、學科類型定位、地域定位,在創業類課程的內容、創業社團的種類、創業實踐基地的建設、創業文化的建設上,把適合學生實際需要、有效性作為最主要考量指標。
(1)“無處不在”看到創業文化。近年來高校創業文化建設越來越重視,開設創業講座、創業論壇、創業報告會、創業競賽、創業典型選樹等等,向大學生渲染創業價值觀,但由于研究不夠深入,創業文化營造表面化,甚至生硬,對大學生深層次的、永久的創業熏陶顯然不足。高校要將創業文化融入到學校的精神文化、物質文化和制度文化的建設中,注重頂層設計,讓大學生在校園的各個角落無處不在感受到創業文化,創業氛圍,處處觸動學生創業的神經,激發學生的創業欲望。
(2)“無時不在”聽到創業課程。建立完善創業教育課程體系。歐美等發達國家已經形成了比較完善的創業教育體系,將創業教育延伸到了中學。我國高校創業教育列入必修課不足10年,主要講授創業基礎、創業實務指導、創業關鍵能力、政策和法規等內容,總計36學時一個學期,因此大學生在四年學習生涯中接受創業教育是階段性的。而創業意向是一個心理過程,需要無時不在的、無時無刻的進行強化、刺激,改變創業意向新生普遍性高和老生普遍性低的不正常現象。高校要著力打造創業教育課程體系,將創業教育貫穿大學全過程,不同階段設置創業基礎課、創業核心課、創業實踐課,第一課堂和第二課堂結合,校內校外結合,將創業教育和創業實踐指導貫穿大學全過程。
(3)“無時不有”參與到創業實踐。創業是一種實踐,大學生在學校創業實踐的成功能正向激勵學生的創業意向。高校要建立多層次多類型的創業實踐基地,讓有意向創業的學生都能參與到創業實踐中來。如建立創業孵化器——大學科技園、建立大學生創業一條街、建立網上模擬創業平臺、建立學生創新工作室、建立校企合作建設校外創業基地等等,構建線上線下的創業平臺、課內課外的創業實踐載體、校內校外的創業孵化基地,使學生都有機會參與到創業實踐中,同時學校在政策上、經費上、創業師資配置上給予支持和幫助。
[1]簡丹丹,段錦云,朱月龍.創業意向的構思測量、影響因素及理論模型[J].心理科學進展,2010,18(1):162-169.
[2]范巍,王重鳴.創業意向維度結構的驗證性因素分析[J].人類工效學,2006(1):14-16.
G64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6-4110(2017)04(a)-0106-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