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凱
(隴東學院隴東歷史文化研究中心,甘肅慶陽 745000)
隴東革命根據地的紅色歌謠研究綜述
羅凱
(隴東學院隴東歷史文化研究中心,甘肅慶陽 745000)
本文在回顧隴東革命根據地紅色歌謠搜集與整理狀況的基礎之上,梳理了隴東革命根據地紅色歌謠研究取得的成果,提出了隴東革命根據地紅色歌謠研究存在的問題。
隴東革命根據地;紅色歌謠;研究綜述
隴東革命根據地(以下簡稱根據地)是全國著名的革命根據地,在長期的革命實踐中,根據地的廣大軍民積極結合革命的中心工作,以書面及口頭的形式創作和傳唱了許多紅色歌謠,這些紅色歌謠作為根據地革命文藝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根據地群眾昂昂向上的精神面貌和轟轟烈烈的革命運動的真實寫照,關于根據地紅色歌謠的研究曾引起諸多關注。
1937年11月14日,陜甘寧邊區文化協會成立,決定收集、整理及研究抗日根據地的歌謠。1938年由柯仲平執筆在延安《新中華報》上發表了一份征求歌謠的啟事,決定廣泛而普遍的收集各地歌謠,加以研究與整理[1],這對搜集整理根據地的紅色歌謠有很大的幫助。1939年3月,在延安成立了專門研究歌謠的中國民間音樂研究會,之后,隴東成立了研究分會,研究會和分會的主要成員如呂驥、安波、馬可等經常深入根據地采風,特別是1942年延安文藝座談會之后,由于周揚、賀敬之、艾青等的大力幫助和推介,柯仲平、張寒暉、李煥之等一大批陜甘寧邊區優秀的文藝工作者與根據地的廣大軍民一道挖掘創作,使根據地的紅色歌謠無論是從思想性上還是在藝術性上都上升到了一個全新的高度,涌現出了孫萬福、汪庭有、劉志仁等大批優秀的農民歌手,產生了《咱們的領袖毛澤東》《十繡金匾》《邊區十唱》等歌謠,這些經典的紅色歌謠唱遍了隴東革命根據地、唱遍了邊區,唱遍了祖國大江南北,經久不衰[2]。1945年,晉察冀新華書店出版的《陜北民歌選》收錄了一些根據地的紅色歌謠。1953年出版的《陜甘寧老根據地民歌選》[3]同樣收錄了多首根據地的紅色歌謠。此外,20世紀50年代,甘肅省文化局編寫的《甘肅民歌選》、《甘肅歌謠》也收錄了多首根據地的紅色歌謠。
20世紀80年代以來,根據地紅色歌謠的搜集與整理開始受到重視,相關的成果主要有高文、鞏世鋒、高寒的《隴東革命歌謠》[4]、梁中元的《隴東紅色歌謠》[5]、呂律的《隴東解放區歌詞選》[6],這些歌謠集是相關作者在廣泛的調查和訪問老一輩革命文藝工作者的基礎上編寫而成的,因而具有較高的價值。1992年,慶陽黨史辦編輯的《陜甘寧邊區隴東的文教衛生事業》[7]也收錄了一些紅色歌謠。新世紀以來,相關的資料主要有喬楠的《甘肅革命文化史料選粹》[8]、郭含殿的《華池歌謠》[9]以及高文、鞏世鋒的《隴東紅色歌謠》[10]等。
鑒于紅色歌謠在革命斗爭和根據地建設中的重要地位,根據地歷來都非常重視發揮紅色歌謠在宣傳革命和動員群眾等方面中的作用,如劉志丹就曾親自編唱《實行共產》。延安時期,根據地紅色歌謠的發展引起了毛澤東及邊區黨和政府的廣泛關注。周揚的《一個不識字的勞動詩人——孫萬福》、艾青的《汪庭有和他的歌》等文章在《新中華報》《解放日報》等報紙發表,產生了較大影響。
20世紀80年代以來,對根據地紅色歌謠的研究引起較多學者的重視。如張星點對根據地的歌詠活動情況進行了回憶和研究[11]。1987年,穆長青從“思想內容的革命性與題材的多樣性,藝術特色:比興·淳樸·明快·生動,情歌:是真摯的、火熱的與革命的,對專業文藝創作的哺育”等四個方面闡述了根據地紅色歌謠[12],可以說是對根據地紅色歌謠進行專題研究的奠基之作。1992年,楊忠發表的成果認為根據地的歌謠具有“民族化和大眾化、紀實性及群眾性”等特色[13]。
2010年以來,伴隨著根據地歷史研究的深入開展,根據地紅色歌謠的研究進入一個新的階段。如白學鋒、羅凱對根據地紅色歌謠的發展歷程進行了深入研究,認為根據地紅色歌謠的發展經歷了土地革命時期的萌芽期、抗日戰爭時期的成熟期及解放戰爭時期的繁榮期等三個階段[14]。羅凱以紅色歌謠為基礎,探討了甘肅老區精神的內涵[15]。羅凱、劉娟芝分析了根據地紅色歌謠善用“對比、重疊、反復、序列以及賦比興”的藝術手法[16]。李榮珍研究了紅色歌謠與黨史文化的關系,認為“隴東紅色歌謠是陜甘邊革命根據地黨史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彰顯出陜甘邊革命根據地黨史文化的特點,以創新魅力推動了陜甘邊革命根據地黨史文化的傳承和發展[17]。”左鐵則以《軍民大生產》《繡金匾》《咱們的領袖毛澤東》等三首紅色歌謠為例,在探討三首紅色歌謠誕生經過的基礎之上,分析了根據地紅色歌謠在中國音樂史上的地位及其對中國革命的影響[18]。溫金童同樣以上述三首紅色歌謠為例,從哲學的視角,辯證地分析了革命文藝“普及與提高”的關系,頗具新意[19]。王貴祿從政治美學與文學的視角展開研究,認為隴東紅色歌謠實現了政治美學、革命記憶與民間敘事之間的完美結合,頗有研究水準[20]。張瑤的碩士學位論文從音樂史學的角度對根據地紅色歌謠的發展情況進行梳理,并從音樂社會學的角度思考了地方性的文化精神如何由量到質逐漸達到全國性的革命思想統一以及根據地紅色歌謠的重要地位[21]。值得指出的是,張文諾最近幾年一直關注根據地的紅色歌謠研究,發表了一系列與此有關的成果。他指出:“隴東紅色歌謠主要以歌頌革命、政黨、革命領袖以及革命軍隊為主題訴求,這既與根據地人民的生活現狀有關,是一個自發的形成過程,又與《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的推動密切相關[22]”。“隴東紅色歌謠實現了民間形式與革命主題的完美統一,并且實現了革命文藝的大眾化,實現了在革命與傳統、主流與民間、雅與俗之間的無縫對接[23]。”他還從文化地理學的視角揭示了根據地紅色歌謠所營造的隴東地理空間的地域特征,打開了根據地紅色歌謠豐富的文化層面[24]。
通過前文我們不難看出,經過學界多年的努力,關于根據地紅色歌謠相關的資料的整理、匯編已初具規模,對這一問題的研究也越來越受到研究者的青睞。但毋庸置疑,相對于其他革命根據地紅色歌謠的研究而言,學界對于隴東革命根據地紅色歌謠的研究還存在許多明顯的不足。一是從研究內容上,大多數學者把關注重點放在對紅色歌謠本身的關注上,而很少去真正探究紅色歌謠與根據地社會變遷的關系,鮮有探討根據地紅色歌謠現實價值及開發保護的成果,對紅色歌謠的再創作及應用研究還處于相對落后的水平。二是從研究方法上來看,多數學者主要利用文學的相關方法展開論述,也涌現了一些采用哲學、文化地理學、音樂學、政治美學等學科方法研究的成果,但卻很少見到采用民俗學、人類學、文藝學、社會學等學科的相關理論和研究方法進行剖析的研究成果,這需要學者不斷的努力。
[1]桑俊.紅安革命歌謠研究[D].華中師范大學,2008.
[2]高文.黃土塬上出真詩[J].絲綢之路,1994(1):23-24.
[3]中國民間文藝研究會編選.陜甘寧老根據地民歌選[M].上海:新音樂出版社,1953.
[4]高文,鞏世鋒,高寒.隴東革命歌謠[M].蘭州:甘肅人民出版社,1982.
[5]梁中元.隴東紅色歌謠(內部資料)[M].1991.
[6]呂律.隴東解放區歌詞選(內部資料)[M].1995.
[7]劉鳳閣.陜甘寧邊區隴東的文教衛生事業(內部資料)[Z].1992.
[8]喬楠.甘肅革命文化史料選粹[M].蘭州:甘肅文化出版社,2000.
[9]郭含殿.華池歌謠[M].蘭州:甘肅人民出版社,2007.
[10]高文,鞏世鋒.隴東紅色歌謠[M].蘭州:甘肅人民出版,2011.
[11]張星點.隴東革命根據地的歌詠活動[A].喬楠.甘肅革命文化史料選粹[M].蘭州:甘肅文化出版社,2000:317-322.
[12]穆長青.延安時期隴東的紅色歌謠[J].延安文藝研究,1987(1):70-81.
[13]楊忠.隴東根據地詩歌漫評[J].甘肅社會科學,1992(2):71-78.
[14]白學鋒,羅凱.隴東老區革命歌謠發展的歷程述略[J].社科縱橫,2010(12):89-92.
[15]羅凱.從隴東革命根據地的紅色歌謠看老區精神的基本內涵[J].文存閱刊,2017(20).
[16]羅凱,劉娟芝.陜甘寧革命根據地紅色歌謠的藝術手法[J].神州,2017(27).
[17]李榮珍.從隴東紅色歌謠看陜甘革命根據地的黨史文化[A].中共中央黨史研究室宣傳教育局,中共貴州省委黨史研究室.黨史文化與中國抗日戰爭研究(三)[C].2014.
[18]左鐵.隴東優秀革命民歌在中國革命音樂史上的地位和影響[A].《陜甘邊根據地研究》編輯委員會.陜甘邊根據地研究[C].北京:中共黨史出版社,2011.
[19]溫金童.哲學視野下的隴東歌謠——論革命文藝的普及與提高[A].高新民.哲學視域下的隴東文化研究[C].蘭州:甘肅文化出版社,2013.
[20]王貴祿.隴東紅色歌謠:政治美學、革命記憶及民間敘事[J].文藝理論與批評,2015(3):136-143.
[21]張瑤.延安時期隴東革命音樂文化的歷史地位研究[D].西安音樂學院,2016.
[22]張文諾.論隴東紅色歌謠的主題訴求[J].井岡山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6):19-25.
[23]張文諾.雅俗的完美統一——論隴東革命歌謠的藝術品格[J].昌吉學院學報,2016(1):77-82.
[24]張文諾.隴東革命歌謠的文化地理學闡釋[J].蘭州學刊,2017(1):127-136.
J60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6-4110(2017)04(a)-0011-02
本文系甘肅省社科規劃項目(12070DJ)的階段性成果。
羅凱(1986-),男,甘肅靜寧人,隴東學院隴東歷史文化研究中心特邀研究員,主要從事中共黨史研究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