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茜
(新余九中,江西新余 338000)
語文教學的后現代轉向
章茜
(新余九中,江西新余 338000)
語文是母語教育中不可缺少的工具課程,但其教學效率低下,傳統教學存在著教學目標的預先設定性、教學內容的僵化及滯后、教學過程的照本宣科、教學評價的功利及強迫性,通過后現代主體觀、知識觀及關系觀的倡導構建新的函授教學,即包含和諧促進生成、師生互動發展、意義源于解釋、系統動態平衡、因素循環反饋的新教學。
后現代;語文教學;轉向
“產生于上帝笑聲回音的,沒有人擁有真理而每個人都有權利要求被理解的迷人的想象王國”,后現代給教育畫出了新的藍圖。學習和理解來自對話和反思,人的地位被凸顯,一種新的課程意義被生成,教學處于在與不在中,并最終形成多樣的可能解釋。
后現代不僅回歸了人的主體,實現了人的個體自由與獨立,更重要的在于后現代將人作為一個平凡而實在的個體而不是理性意義上的人,其強調人作為活生生的個體,一方面具有創造性,有求新、求異的可能;另一方面,作為人有自我的需求及欲望,其行為受到其作為人這個主體的前提的影響。再則,人與人之間本質的差別性,即每個人都擁有獨立個性及話語權,有能力去擺脫霸權。因此,教學中一方面強調教師、學生自我的表達,這是師生在教學場域中的基本權利;另一方面強調人與人的相互尊重,賦予對方話語權。
知識不再是傳統意義上普適的或是凝固不變的,而是有境域且多重解釋的,成為“人們對理解事物及其自身關系的一種策略”。另外,知識的意義只有在雙方的溝通互動中才能生成。知識的增長方式是以不確定的形式,從猜想與反駁中得到寬容的知識,而這種知識能夠籍借人的批判、整合而得到增長。教學中應關注的核心為知識增長的過程而不僅僅是結果。同時,信息對稱時代背景下,教師與學生在知識上的地位逐漸平等。因此,教學首先要考慮具體的情境,師生之間要在教學過程中不斷溝通、平等互動,才能實現知識的理解。
倡導人與人之間的對話是后現代理念中的重要一環。師生之間首先要將教學作為人與人交往的整體伴有溝通和交流,通過彼此對話,共同作為教學情境的參與者和生成者。在橫向上,師生要求站在平等的舞臺上,在同一平臺上人與人關系平等但針對當時情景又形成一個人與他人的學習場域。師生彼此的感情積淀,對于他者的理解之后產生的意義,即師生在教學過程中,一方面將自己的情感投注于教學過程中,另一方面以他者的角度有情感的理解彼此間的關系,從而促成師生合作,形成和諧的師生關系。
傳統語文教學的一個突出問題就是學生缺乏學習的熱情。其原因有三:一是學生的興趣等外在因素擠占了學習時間,消磨了學習的熱情;二是學習具有很強的功利性,而教學生搬硬套、毫無趣味可言,不能滿足學生實用的需求;三是大多數學員盡管沒有系統的語文知識,卻或多或少地對母語有著一定的了解,而教學缺乏新鮮感。因而學生產生厭學情緒,聽課成為了一個過程形式。
針對這一現狀,最重要的是轉變教學觀念,構建一個豐富的、有層次性的教學。通過問題性、啟發性以及鼓勵探索的營造出和諧的課堂氣氛來增強學生學習的自主性。教師要改變傳統教學模式,不是將教學內容直接呈現給學生,而是以問題的形式,引發學生思考并探索出問題的解決方式。以多媒體輔助教學具有很強的直觀性,如果教授時只講解知識,對學生而言,其具有的獨立學習能力及自主判斷行為會覺得教學內容十分簡單、沒有新鮮性或挑戰性、學不學習效果相似、對于其現實生活以及今后的促進學習沒有任何輔助效果等,因而不愿意參與教學,進一步導致了課堂教學環境的沉悶,形成惡性循環。如果采用啟發式教學,將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一方面這一階段的學生具有自己尋得答案的能力和需求,另一方面也能激發課堂的活力,使教學煥發生命力。在學生探索的過程中,學生的精力集中在了學習上,通過自己的思考找到了問題的解決方式,也就更能將知識內化為個人的體系中。
教學的積極意義在于學生對所學知識的理解及運用,即教學必須達到可解釋性。解釋性是要求教學不是說明性質的而是對知識的解釋。首先不能僅僅是對教學內容的重復或再次說明,而應該將教學作為知識的二次生命的獲得。解釋中的知識,其本身包含了境遇性的內涵,還包括了講授者與學習者的雙重理解,因此,學習最終的意義是師生雙方在教學中共同形成了對知識的理解。其次,解釋性還包括學生對教學內容意義的多重理解,具有可生發性,也就是說教師給予學生的是知識的一部分內涵,而學生通過學習能夠得到更多的內涵以及外延的擴展,教師應該促成這種教學的這種對知識的多重解讀,是學習成為一個不斷推進的過程。知識的可理解與可生發奠定了學習的基礎,而理解之后的知識只有進入應用層面才能長生學習的意義。語文知識的獲得與能力的培養以及現實生活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系,教學的低效并不是由于語文教學缺乏效用,而是教學沒有通過應用意義的生成激發學習的魅力。因此,教學的應用至關重要。知識的應用長期停留在用的層面是因為學生不能夠將計算機所學與現實結合起來得到知識的解釋,為避免這一情況,教師在教學中要注意案例的講解要結合語文學科與學生的知識背景,如學生對社會熱點的關注就應該在作文或知識點的講解中進行有針對性地分析。另外,教師還應該關注學生的具體需要,由于學生在日常生活中對應使用,但明顯是具有傾向性的,因此,在給予學生整體的語文應用框架之后,還應該了解學生在日常生活、工作中遇到的細節性問題,以此作為講解的契機,比如借條和欠條的區別等,則更能形成學習的意義。
語文教學倡導的是教學的動態平衡。教學目標有很大的外延性,能夠對教學起到引領的作用,同時又具有內在的生命力,能夠將學生與課堂情境二者結合。教師在教學中具有更大的靈活性,能根據具體環境隨時修正,使教學預期效果與實際效果之間形成相互衍生的互促力。
教學安排應具有發展性,才能易于形成這種互促力。因此,在教學中首先確定一個教學核心,而這個核心十分明確,如詩歌、古文等。其后采用專題教學的形式。在專題的設置上,以往的教學多依據單元進行教學,容易造成重復且缺乏延展性。而由作家或知識點開展設計在很大程度上避免了這一點,有一個整體的輪廓使學生得到全景式的認識,也適應成人的學習規律的。舉例來說,教師以《論語》為專題,分學生篇、教師篇、為人篇等,講解時僅提供材料,然后再由學生自己動手組織主題,進行實踐,發現更多的可能途徑。另外,語文學習本身的達成途徑就具有多可能性,因此,學生在一個動態平衡過程中既形成了整體知識架構,又得到了技能水平的鍛煉。
教學要形成一個超循環才能夠使處于其中的個體融入教學之中。第一,個人要形成自我循環反饋。教師要通過學生的具體表現不斷進行教學反思,學生要不斷創新自己的學習,努力在教學中生成自我的學習意義。第二,要形成師生間的反饋。也就是通過交流、對話、互動、合作彼此理解對方的意義,并形成對對方及自我身份的解讀。第三,要形成教學的循環反饋。舊的教學作為新教學的借鑒,前一次教學作為后一次教學的參照,此次教學的實際效果與理想效果的差距分析等等,都能夠為教學提供發展到動力。
另外,還應建立反饋機制,傳統的語文教學一般只有“一考定終身”,整個教學的反饋效果只在考證中體現,甚至無法體現。因此,將主動權交給學生,學生自我設計具體情境,對教師的針對性提問也能成為學生反饋的有效形式,更多在教學中富有成效的反饋形式能夠使語文教學更加有利于促進學生與教師的共同進步。
最后,通過語文教學的后現代轉向,既實現學生語文基礎知識及能力的培養,又使學生形成了一定的語文核心素養,并能將之運用在今后的學習、生活、工作之中。
[1]小威廉姆斯E·多爾.后現代課程觀[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0.
[2]朱琳.后現代知識觀對我國外語課程改革的啟示[J].太原城市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8(1):89-90.
[3]趙穎.后現代知識觀與課程改革[J].遼寧教育研究,2005(3):55-56.
H31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6-4110(2017)04(a)-004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