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茲良
(南京科技職業學院,江蘇南京 210048)
高職院校在現代學徒制發展中的積極作用探析
李茲良
(南京科技職業學院,江蘇南京 210048)
現代學徒制可作為高職院校調整優化人才培養模式的一個重要突破點。我國現代學徒制發展過程中存在現實運行效果不佳、社會認可度不高和人才培養質量有待提升等諸多問題。促使高職院校成為現代學徒制的主要組織和實施者,進而整合政府、企業和學生資源,不斷提升人才培養質量,可以充分發揮高職院校在現代學徒制中的積極作用。
現代學徒制;高職院校;人才培養模式
在新常態經濟形勢下,現代學徒制的人才培養模式是有效銜接企業人才需求和高校人才供給的粘合劑。適應社會經濟的新要求,調整人才培養模式,應對和推動經濟驅動模式改變及產業創新升級,是高等職業院校面臨的重要課題。而現代學徒制可作為高職院校調整優化人才培養模式的一個重要突破點。
《教育部關于開展現代學徒制試點工作的意見》(教職成[2014]9號)是對現代學徒制有著重要指導意義的文件。文件指出現代學徒制“是深化產教融合、校企合作,推進工學結合、知行合一的有效途徑”。據此國內學術界多主張構建“雙主體”的育人機制,即學校和企業共同培養人才。實際上,“雙主體”的育人模式并不是《教育部關于開展現代學徒制試點工作的意見》的唯一解讀方式,而“雙主體”的育人機制在現實運行過程也出現了無法有效落實的難題,比如“學校熱、企業冷”的壁爐現象,企業缺位、企業失語、學徒流失等諸多問題。
現階段現代學徒制的培養理念并沒有得到學校、企業和學生的深入認同和廣泛接受。在實際運行過程中,現代學徒制往往演變為“學校關注招生,企業關注用工”的招生招工聯合模式,該模式弊端在于對學徒、學生、實習生的身份界定模糊,對學徒能力培養重視不足,導致學徒內涵培養流于形式。現實中,不僅很多企業和學生對現代學徒制持觀望態度,整個社會對現代學徒制的人才培養模式的運行機制及其產生的作用和效益也沒有形成準確而深刻的理性認識。
現代學徒制的人才培養過程存在著理論與實踐相脫節、知識與能力相割裂、教學場所與實際情境的分離,這導致現代學徒制的人才培養質量普遍不高。特別是現代學徒制試點工作開展過程中對學徒在學校和企業雙重角色下的具體培養模式、學徒費用支出和員工待遇水平并沒有制定具體的政策規定和細分標準,使得這一領域成為現代學徒制運行中的“飛地”。現代學徒制人才培養過程存在的諸多難題使得現代學徒制的人才培養普遍不高,遠遠達不到“招生即招工,入校即入廠”的人才培養目標。
雖然我國政府制定了一系列政策支持和鼓勵現代學徒制的試點的推廣,但是現代學徒制的主要執行主體始終沒有得到確認。目前現代學徒制主要采用校企聯合招生、校企“雙主體”育人、實習基地共建等協議合作或協作的方式運行。現代學徒制的主要執行者始終沒有得到政策的認定和扶持。由于缺失了主要的執行主體,現代學徒制一直遭受諸多利益因素的掣肘。特別是一些執行主體只關注自身利益,高職院校只管招生,企業只管招工,對學徒發展的關懷和學徒培養質量的重視不夠,導致現代學徒制受到學徒的冷遇和抵制。
現代學徒制的開展涉及到政府、高校、企業界、學生、社區等諸多利益群體。現實中,每個利益群體的需求并不一致。政府希望通過現代學徒制解決新型產業工人的缺乏,在宏觀戰略上促進社會經濟發展;高校希望通過現代學徒制解決學生就業問題,提升學院綜合實力;學生希望在校期間得到更多學習鍛煉和實習實踐機會,以提升自己的社會發展能力;企業界和社區等也有自己不同的利益需求。現代學徒制的運行缺乏一個強有力的政策執行主體進行資源整合,從而實現多方的利益共贏。
現代學徒制的利益群體間各自為政、條塊分割,權責不清,根本無法形成推動現代學徒制發展的合力。分析我國高職教育現狀,雖然學校在表面上與企業建立了緊密的合作關系,但是學校承擔了育人的責任,承擔了就業的風險,而企業只是對人才的選用,不承擔任何風險[1]。現代學徒制區別于傳統的學校教育,要實現校企雙方的密切合作,實現資源共享和利益共贏,必須進行清晰的權責分配考慮。否則,被寄予“解決中國產業核心競爭力問題”厚望的現代學徒制必然要經受嚴峻的考驗。
承擔現代學徒制發展的主體責任既是高等職業院校的天然使命,也是高等職業院校應對新常態經濟形勢的必然選擇。從高職院校自身來講,高職院校本身肩負有人才培養的重要職責。高校,特別是以“高等性”與“職業性”為主要人才培養目標的高職院校,天然地具備現代學徒制的組織實施資格[2]。我國目前的新常態經濟形勢面臨著產業轉型升級的重要任務,培養符合時代需要的一線產業工人是高職院校高級應用型人才培養的重要目標指向。能否適應新常態經濟的發展需要關乎高職院校未來的生存和發展。深化產教融合、校企合作,推進工學結合,成為現代學徒制的主要組織者和實施者是高職院校必須承擔的使命。
構建具有中國特色的現代學徒制是高職院校適應現代經濟社會發展的要求,提升自身生存能力和競爭能力的要求。高職院校需要主動整合政府、企業、學校、學生資源,實現現代學徒制的資源共享和利益共贏。從政府層面,高職院校應認真研究現代學徒制的政策要求,充分釋放政府政策紅利,充分利用企業崗位實習和學校教學資源,充分利用高校教師、企業導師和學生學徒等重要人力資源。從企業的角度講,高職院校可以主動進入企業調研,替企業解決招工難和員工素質提升等關乎企業切身利益的難題。從學生的角度講,高職院校在理論知識的培養過程中,穿插一定的企業實訓,既可以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又可以讓學生提前了解企業需求,讓學生的學習更加具備實用性。學校主動整合資源,工學交替,學做結合,將教育教學職能從學校擴展到企業,使傳統職業教育的內涵進一步豐富,有利于政府宏觀層面的人才培養戰略,有利于企業層面的招工用工,有利于學生層面的綜合素質培養,能夠實現資源共享和利益共贏。
高職院校承擔了現代學徒制的組織實施,整合了政府、企業和學生資源,最終必然要在現代學徒制中發揮積極作用。無論是淺層次的“雙主體”辦學、“雙導師”育人、實習基地共建,還是直接進行校企深度融合的聯合辦學,現代學徒制的考核評價體系歸根到底都要適應社會企業的需求,否則現代學徒必然遭遇社會、企業和學生的冷遇。 高職院校應不斷調整人才培養計劃,主動整合各項資源,為學徒搭建更加符合社會企業需要的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舞臺,并通過切實完整的學徒培養計劃徹底解決學徒畢業后之后踏入就業崗位的憂慮。特別是在與企業的合作過程中,只要高職院校的人才培養著力點緊緊圍繞社會企業需要和高水平的人才培養質量,就可以充分發揮高職學院在現代學徒制發展中的積極作用。
[1]吳建設.高職教育推行現代學徒制亟待解決的五大難題[J].高等教育研究,2014,35(7):41-45.
[2]李茲良.現代學徒制的校本位運行機制研究——基于利益相關者理論的視角分析[J].遼寧高職學報,2017,19(9):29-31.
G718.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6-4110(2017)04(a)-0087-02
“江蘇高校品牌專業建設工程資助項目”(TAPP):基于共贏理念的現代學徒制校企合作組織形式及運行機制研究(項目號:NJPI-PPZY-2016-09)。
李茲良(1983-),男,山東煙臺人,碩士研究生,講師,主要從事教育管理工作與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