婁國民
(南通市通州區二甲職業中學,江蘇南通 226000)
新農村社區教育發展模式研究
婁國民
(南通市通州區二甲職業中學,江蘇南通 226000)
新農村社區指的其實就是縣域社會生活共同體。所以,新農村社區教育發展范圍大多集中在縣域范圍之內,需要充分使用其中的教育資源來提升社區人民的整體素質并推動縣域經濟的逐漸發展。實施新農村社區教育發展模式的主要目的就在于促進農村社區居民素質的提升、娛樂方式的多樣化、社區居民有關技能的提高。因此,新農村社區教育發展模式將逐漸成為我國新農村社區教育的關鍵發展模式。
新農村;社區教育;發展模式
每一個國家的社區教育體系都要符合社會體系,所以不管是在世界的哪一個角落,對于農村社區教育的重視程度都是較高的,很多國家甚至已經將農村社區教育視為保障農村居民教育權力的主要手段以及促進教育公平的主要方式。
一個國家要想獲得發展,就必須要重視教育,教育已經逐漸變成了促進人們安居樂業的偉大事業。教育不僅可以提高社會人員的科學文化素養,還可以提升其思想道德素養、專業技能、自我發展能力以及特長,讓社會中的每一個人都可以依靠自身一技之長來實現自我價值。顯而易見,教育已經成為了國家茁壯成長以及社會持續進步的關鍵手段,而現階段的國家綜合國力的競爭也變成了文化軟實力的競爭、教育事業的競爭以及人才培養的競爭[1]。只有始終堅持終身教育原則才可以促進下一代的發展。在中國五千年的歷史長河之中,文化的傳承讓中國的文化積淀變得十分深厚,因此,堅持終身教育已經變成了促進農村教育發展的主要原則之一。
此處所指的差異性教育代表的就是立足于新農村教育的實際情況以及教育實踐而制訂出符合農村發展的關鍵教育模式,而不是單純借鑒城市教育體制。因為,新農村與城市教育環境各不相同,農村經濟發展要落后城市經濟發展。尤其是在教育資源層面之上,農村的生活條件以及工作條件都比較艱辛,所以教師資源較少。另一方面,農村經濟發展落后于城市經濟發展,農民大部分收入都放在發展農業以及維持生活之中,所以很少會有多余的金錢來投資教育。這就導致農村教學設施以及學習場所建筑都比較少。所以,新農村社區教育發展模式必須謹遵教育差異性原則,因地制宜采取城鄉結合的教育模式來促進新農村社區教育發展。
開展新農村社區教育的主要目的在于促進農村居民整體綜合素質的提升,從而給農村現代化發展奠定基礎。那么就必須要在此過程之中堅持全面發展原則,讓農村居民所獲得的知識能夠充分變為生產力[2]。在現代社會中,教育的地位取決于教育在哪種級別中、應用在哪個領域中、發揮什么作用。倘若農村居民僅僅視教育為社會發展的形式化事業,那么農村居民的思想以及素質將得不到顯著提升。唯有農村居民明白自己所得的教育以及專業知識技能是需要使用在實際生活中后,他們才可以所得的教育以及專業知識技能當作是促進自身發展的重要資源、才可以理解和認同新農村教育,從而實現農村人民的全面發展以及自我成長。
要始終堅持新農村社區教育的“立足于民,服務于民”理念,將構建農村人民終身教育體系以及學習型社會當成具體目標來不斷加強社區教育工作。在使用了組織學習活動之后逐漸培養出社區成員的歸屬感以及社區意識。幫助新農村社區成員建立起“人人是學習之人,時時是學習之機,處處是學習之所”的教育理念以及學習氛圍。
在新農村社區教育之中包括了很多個類型,既涵蓋了繼續教育以及職業教育,同時也包含了居民教育以及青少年教育。在實施這些教育的時候,必須要充分發揮新農村社區教育的培訓機構以及各式各樣的教育網絡,幫助在職人員進行崗位培訓、幫助下崗失業人員進行就業培訓、幫助老年人群組織社會文化活動、幫助弱勢人群培養起生存技能培訓、幫助外來人口適應社區生活、幫助社區青少年學生建立起校外素質教育、幫助未成年人進行德育工作[3]。在開展了多種多樣的社區教育活動之后,居民業余生活得到豐富的同時提高了社區人民的生活水平以及整體素質、滿足了居民的學習需求以及娛樂需求。
在建立新農村社區教育發展模式的過程之中需要充分利用社區現有教育資源,時刻遵循著因地制宜的發展原則,從橫向以及縱向兩個層面來進行教育資源共享,從而讓現有教育資源的作用最大化。不管是學校還是教育培訓機構都要緊密聯系社區居民以逐漸豐富社區教育活動的形式。此外,還要在整合現有教育資源的同時建立起完善的新農村社區教育網絡以符合不同居民的教育需求,同時還可以使用不同形式的方式來建立起社區居民學習平臺,比如可以通過播放教學光盤以及計算機網絡教學的方式,也可以通過電視教育節目以及現代遠程教育的方式。
新農村社區教育要想獲得成功,離不開新農村地區的學校、單位、社團以及志愿者的共同努力,只有在整合了新農村的各類人才并建立起專業志愿者社區教育工作隊伍之后,形式不一的業務進修學習、社區教育基本方法理論培訓才可以提供給新農村社區居民[4]。此外,新農村社區教師專業素質的高低也會影響到新農村社區教育發展模式的建設。因此既要完善用人機制以及人才流動機制,又要完善激勵機制。
為了提升新農村社區教育質量并實現最終的社區教育目標,對于社區教育管理機制以及社區教育運行機制的規范刻不容緩。比如可以建立新農村社區教育委員會來監管新農村社區教育。一般可以通過以下幾種方式來提升新農村社區教育質量并實現最終的社區教育目標。首先是要指導社區學院以及社區學校建設,積極鼓勵人員參與社區學院;其次是對社區學校進行教育管理;再次是要抓好軟件建設并規范教育活動;最后就是要建立起完善的新農村社區教育活動考核制度、檢查制度、表彰制度以及獎勵制度。
新農村地區的經濟基礎相對于城市而言還是相對比較薄弱的,那么要想建立起完善的新農村社區教育發展模式,還是需要發揮新農村社區教育的關鍵作用。作為決策者,需要想盡一切方式制定合理的科研管理制度、建立起專門的新農村社區教育理論研究機構并開展新農村社區教育理論的相關研究。從而緊緊抓牢社區教育之中所出現的問題并加以解決、確定有關于新農村社區教育的研究課題、開展社區教育的相關研究工作,從而深化教育理論以不斷提高社區教育的理論水平、提高社區教育的科學性、促進社區教育的未來發展。
總而言之,在新時期,每一個國家綜合國力的競爭都立足于人才競爭之上,所以對于人才的要求才變得越來越高。而在社會主義建設的過程之中,農村社區教育發展也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因此,我們需要在人才、制度以及資金層面確保農村社區教育方向的正確性以促進新時期農村的發展以及建設。作為我國教育中較為困難的一個環節,農村教育雖然已經獲得了一定發展,但是其中的問題仍然存在,所以我們必須要深入研究農村社區教育發展模式以促進新農村教育以及現代社會的未來發展。
[1]佟偉銘,張平宇.鄉村城鎮化新模式:基于陳家店新型農村社區建設過程與動力機制的分析[J].農業現代化研究,2016,37(6):1100-1106.
[2]柳友榮,羅永義,柳泳.農村社區體育:留守兒童心理成長干預的現實路徑——基于公共治理視域[J].池州學院學報,2013,27(2):1-6,11.
[3]劉堯.新農村縣域社區教育發展模式研究——以浙江省義烏市社區教育為例[J].浙江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35(5):109-117.
[4]劉堯,馮潔.縣級社區學院與城鄉高等教育協調發展——構建和諧社會中的農村高等教育發展問題與對策[J].教育與現代化,2012(2):65-75.
G7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6-4110(2017)04(a)-010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