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欣
(河南牧業經濟學院,河南鄭州 450000)
以供給側改革引領高等教育發展
張欣
(河南牧業經濟學院,河南鄭州 450000)
隨著國家新經濟形勢的不斷推進與發展,大力去產能、去庫存、去杠桿、降成本、補短板,加快發展新技術新產品新業態,提高供給體系質量和效率的“三去一降一補”成為我國企業在現實發展中重要的政策導向,而為了配合供給側改革,教育和技術的創新無疑是重要的環節,本文通過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與高等教育發展的相關關系進行分析,根據其實施的現狀和存在的一些不足進行針對性的策略研究,為高等教育的未來發展提供可資借鑒的經驗。
供給側改革;高等教育;管理與創新
為了培養更多更好的創新型人才以及職業技術型人才,我國在教育領域的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正在穩步推進。之所以要積極推進供給側結構改革,主要是因為青年是國家的未來,是社會發展的希望,為了實現新時期高等教育能夠大力促進人才的發展,有必要針對性的加強高等教育領域的結構性改革,使教育面向實際,面向產業的發展以及國家的未來。
高等院校的發展也需要迎合社會發展潮流,引入全新的發展元素,新媒體和信息化的應用就對傳統高校的教學方式、教學體例等提出了挑戰,而眾多高校在適應這種新潮流的過程中表現出的不適應和低效率正是現代高等院校發展中的一個實際困難。新媒體相較于傳統媒體而言,擺脫了利用報刊、廣播、電視等傳播方式進行傳播的做法,而是通過數字技術、網絡技術等現代化技術對信息加以處理和呈現的全新傳播形態。新媒體環境對高等院校的教育工作帶來了新的挑戰,具體表現在:快速實現傳統教學向多媒體教學轉型的適應性挑戰;對于高校教育而言,新媒體環境更加注重按照教學的內容進行合理的規劃課時并利用多任務驅動的方式減輕課程教學的壓力和枯燥性,但是目前高校在應用新媒體環境進行許多課程教學的時候還只是把其當作簡單的應用工具,沒有理解其深刻內涵。多媒體遠程教育的開展流于形式、互聯網課程更加讓眾多傳統理論課程如思想政治課程、軍事理論等成為學生們不屑一顧的課程。缺乏新穎的教育活動模式,因而使得高等教育學科在許多高校中的轉型面臨困難,教師和學生都沒有充分的理解多媒體教育的深刻意義。
隨著我國高等學校教育的不斷發展,大學生已經成為國家和社會建設的中堅力量與重要保證,并且隨著我國高等院校建設的開展與模式的不斷發展,現在已經成為社會主義文化教育事業的主陣地。高等院校眾多大學生在綜合素養方面的表現成為衡量新時期高校教育質量的關鍵。高校學生的綜合素養包括其職業能力、理想信念等多個方面,但是目前在高校教育中,由于重視文化教育而輕視德育教育和綜合職業能力教育的情況越發嚴重,表現在對學生的政治教育、價值觀教育等和實際社會的需求多有脫節,特別是在職業教育中缺乏具有職業素養教育的課程安排體系,綜合素養培育的缺乏導致學生日后的行為能力和職業能力都有較大的不足。
高等院校與其他行政事業單位具有相同的管理目標和要求,要充分利用自身資源,優化財務管理、人力資源管理、成本管理、教學資源管理等多方面的管理內容。而目前高等院校在自身管理方面還存在較多的困難,比如在財務管理中存在制度不嚴格、財務人員素質較差等問題,這類問題在我國大多數的高等院校中是一個普遍存在的問題,主要表現在財務信息匯報和傳遞缺乏效率、財務報表制作粗陋、缺乏專業的財報評測等。這類問題出現的原因主要有兩方面:首先,國內老牌高等院校發展時間長,規模龐大,學校部分機構和部門保有過時的行事方法和制度,與現行學校的發展理念失去配合。其次,財務部門人員的不作為,相關的財務制度沒有準確、明晰的規則章程,會計人員行事隨意,倚老賣老。在會計信息化概念出現之后,學校財務部門的員工沒有及時的做出回應,業務能力沒有與學校現行的要求相吻合,且執行力缺乏,難以準確貫徹學校上層做出的關于財務工作的要求。其次,財務人員專業素質較差,我國高等院校內部的財務人員是通過正規的會計學或者相關專業進行學習進入到行業內的,隨著高等院校發展規模的壯大,財務管理的內容變多,而高校會計在實際的成本管理和資源管理方面因循守舊,常常造成高等院校的財務管理工作缺乏創新,與新時代高校的管理形成斷層,給高校的現實發展帶來困難。
在人力資源管理方面也具有類似的困難,傳統工作模式下,高校工作人員的工作普遍沒有看到人力資源工作的現實層面,對人力資源工作的理解停留在會議和文件之上,認為開會學習高校最新文件和最高領導人的相關指示或講話,進行人員數量和相關工作的管理實施便是進行人力資源工作的最好途徑。殊不知這樣的工作思維會使得對人力資源工作的內涵停留在文字和概念之間。知道人力資源的工作邏輯并不代表能在實際工作中做到嚴格執行人力資源開發的標準為高校篩選合格的人才,因而造成指示和政策貫徹程度低。理論與實踐脫節的工作思維導致了目前高校內人力資源工作的低效率。未來,要明確理論指導實踐的唯物主義辯證法,在實際工作中積極思考人力資源工作的創新途徑,做到以人為本,多為職工著想,加強對實際工作的思考。
高等教育不只包括以學術人才培養為主的普通高等教育,還包括以職業人才培養為主的現代高等職業教育,二者都是現代高等教育中的主要構成,但是其在發展的過程中都出現了創新力不足,無法滿足產業發展和行業未來前景的問題。供給側改革強調需求導向,比如以企業需求為導向、以工作過程為導向、以職業需求和崗位需求為導向等方式,將與現實需求不符的教學方式以及教學體系進行相應的改革,將教學和產業發展、產業研究的熱點相結合,優化高等教育的教學體系,同時要加快教育方式的改革,解決高等教育的“職教疲軟”的問題。通過產學研相結合,高等教育將形成更加立體化的教育方案,首先是針對產業發展,對不同產業在供給側改革中的新情況進行匹配,強調教育要面向社會實際和相關產業的實際發展情形。其次,教學各環節也應該更加突出走產業化教學的新路徑,以行業實際需求深化對高等教育相關專業的教學,加強教學的有效性。同時也要結合如今的信息化應用變革教育方式,使得學生的綜合學習水平有較好的提升。
供給側改革,注重的必然是內涵發展和質量的提升,在2016年全國教育工作會議上,確立了“全面提高教育質量,加快推進教育現代化”的主題,使得其為供給側改革下的教育發展提供了更加明確的要求。一直以來,高校教育環境都注重學生的基礎知識學習和基本能力素養的提升,但是在綜合實力的教育方面多有欠缺,而以創業帶動就業的方式也是目前學校教育發展的全新方向,知識之所以可以形成一種經濟形式,具有經濟效益,就是因為其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撬動勞動和資本之間的關系。人們對資源的需求越發多樣,這是構建知識經濟的重要途徑,同時,知識經濟在知識的應用方式上又驅動人們消費信息源,這是知識變為經濟行為的重要途徑。因而,知識經濟時代下,就業的概念不再局限于傳統的提供勞動、獲取報酬,同時勞動的內涵也不斷擴張,信息、資源都可以成為經濟的來源,所以知識經濟時代下就業的最終發展在于創業。基于創新創業發展要求,從高等教育“供給側”的角度出發,探索推動創新創業的改革路徑,不僅是在完善高等教育體系,更是在為我國經濟發展與社會進步提供教育支撐。
供給側改革于教育而言,最重要的一點在于結構性改革,高等教育結構的調整優化包括相關的兩個方面,首先是整個國家教育發展的宏觀布局,其次是高等學校內部結構的優化,從整體到局部的布置要體現出資源的合理利用,注重市場趨勢。但就我國高校教育能力東強西弱的整體格局而言,高校內部的結構性改革更應從其具體情況入手。高等學校內部要注重管理結構的調整,從以往的行政管理模式的局限中解脫出來,施行更加有自身特色和優勢的教育管理結構,一是要精簡管理班子,強調更加簡潔有效的執行模式。二是要強化管理人員的能力,注重職權意識的培養,積極為教育資源的合理配置做貢獻,以服務地方經濟、促進產業發展為目的,優化師資團隊,在利用本土資源打造具有優勢的高層次人才基地的過程中注重人才梯隊建設,更好的表現出高等教育的現代化水平。
綜上所述,供給側改革對于實現我國新經濟形勢的良好發展,為教育產業的快速發展提供驅動力。但是在實現高等教育的結構性改革的過程中還面臨著諸多壓力,就目前高等教育在人才培養模式、教學管理、創新發展等方面存在的不足需要更加多元化的考量。本文的研究在明確高等教育發展過程中存在的問題的基礎上結合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相關要旨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下的高等教育發展進行了探討,通過本研究基本明確了如何從教學模式、管理路徑、創新發展等方面實現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下的高等教育未來發展,旨在通過這一研究為高等教育的相關研究提供一定的借鑒。
[1]陳振,張燕倪,郭孝文,等.順勢而為:以供給側改革促進高等教育發展方式轉變[J].經濟與社會發展,2017,15(1):83-87.
[2]薛飛湖.“無為而治”引領高等教育“供給側”改革[J].成都中醫藥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16,18(3):64-66.
[3]程書強.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視角下高等教育改革思路[J].國家教育行政學院學報,2016(8):12-16,49.
[4]姜朝暉.以供給側改革引領高等教育發展[J].重慶高教研究,2016,4(1):123-127.
G649.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6-4110(2017)04(a)-0102-02
張欣(1985-),女,河南南陽人,碩士研究生,助教,研究方向:經濟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