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視野
東盟50年的思考
2017年8月8日是東盟成立50年紀念日。半個世紀的歷程,東盟的最大成就是把一個戰亂貧窮的東南亞帶向和平穩定與發展。東盟50年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取得進步的過程,它所創建的“東盟方式”有別于歐美的思維方式和制度設計,體現了亞洲的思想、文化精神和制度構建方式。
如果要對東盟50年的發展做一個總結,我認為可以這樣表述:在行進中探索和進步。行進是一個發展與建設的過程,探索是一種堅持不懈的努力,而進步則是不斷取得進展。東盟從最初的五國,逐步擴大,先后吸納了文萊、越南、老撾、緬甸和柬埔寨,達到10個成員國,把所有的東南亞國家都納入一個區域合作組織的框架之中(東帝汶獨立后,東盟也把其納入合作進程,接納為觀察員,成為正式成員國只是時間問題)。東南亞地區曾是一個矛盾多、戰亂不止的地區,通過地區組織的協調與推動,如今成為大局穩定與和平的地區。東盟以推進經濟合作為重心,逐步由優惠關稅區,到自由貿易區,再到共同體。當年東盟成立只是基于一紙宣言,如今實現了基于法律基礎的區域組織構建,即東盟共同體。
從外部關系看,東盟利用自己的區域組織地位,構建起了與其他國家的對話、協商與合作機制,逐步構建起多個“以東盟為中心”的平臺,就雙邊、地區以及世界的重要問題開展對話,發展合作,不僅提升了東盟在地區事務中的地位和影響力,而且為促進地區和平作出了積極貢獻。
東盟50年來一直在抓和平與發展這個最大的公約數,求同化異,以共識和責任集聚合力,以包容性擴大區域合作的共利基礎。“東盟方式”借鑒了歐洲合作的經驗,以區域合作創建區域和平與發展,但是沒有沿襲歐洲的路子,以區域合作,而不是區域治理來實現區域的利益聚合,以共識而非強制來推進合作進程。
“東盟方式”的內核是亞洲文明中的寬容與包容性精神,即尊重多樣性、照顧差別性和進程漸進性。當然,在推進區域合作進程中,這些既是優點,也是缺點;優點是能夠使進程可持續的行進,并不斷取得進步,缺點則是有時很難達成共識,或者讓一些共識得不到落實。這也是人們對東盟的評價會產生很大分歧的原因:當審視東南亞因為有了東盟而成為一個穩定、和平與發展的地區時,東盟的存在和發展功不可沒;而當研判它作為地區組織在推進合作進程上往往軟弱無力時,東盟又不像是一個成功的區域組織。最近,有一項民意調查顯示,東盟國家的公民對自己是“東盟人”的認可度很低,創始成員泰國人的認可度最低,只有10%。這說明什么問題呢?表明東盟建設失敗嗎?我認為不能這樣簡單下結論,因為東盟的發展是以維護成員國的主體地位為基礎,堅持最低程度的區域組織權利,讓區域整合更有利于各國獨立自主的發展,而不是以區域合作組織替代主權國家。因此,對“東盟人”的認可度低并不能與對東盟的認可度低畫等號。
如今,我們研究東盟,特別是審視東盟50年的發展歷程,需要一些新的視角,特別需要有亞洲的視角,即基于亞洲的歷史、政治、文化來進行思考,因為以往的區域理論和實踐大都以歐洲的合作為模板,成功與否基本上是以是否逐步提升區域治理的水平為標準。歐盟的危機,包括歐債危機、英國退歐等表明,現實的“歐盟模式”并非是一個完美的模式,也并非一個固化的結構。所謂模式,無非是指方式與結構,它們實際上是變量,是在發展中不斷進行調整的。
世界其他地區構建的區域合作機制也不少,比較而言,東盟算是比較成功的一個。其突出的特征是進程不間斷,一直往前走,不斷取得進步,對本地區和相關地區的和平與發展發揮著建設性的作用。東盟的發展沒有出現大的危機,其原因可能就在于其靈活性特征所提供的內在生命力。在當今世界和地區處于一個大轉變時期,在多重矛盾交織之時,也許,“東盟方式”所提供的經驗和啟示有著非同尋常的意義。
中國與東盟國家比鄰而居,具有地緣和親情的特殊關系。中國與東盟打交道26年,正如東盟本身50年的歷程,也是在行進中探索和進步。中國—東盟關系之所以能夠“披荊斬棘”,保持前進和取得進步,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中國方式”(協商合作,睦鄰、安鄰、富鄰,親誠惠容……)與“東盟方式”比較容易對接,因為,作為亞洲國家和生于斯、長于斯的鄰居,更容易進行溝通和相互理解。從更廣的視角和更深的意義來看,中國與東盟是在為探求構建基于命運共同體利益和精神的新型國家關系和地區秩序而努力。
(摘自《世界知識》2017年第14期)
中國—東盟博覽會會徽的寓意
中國—東盟博覽會會徽由著名設計師張建彬設計,由11條繽紛的彩帶巧妙構成,南寧市市花——朱槿花11片絢麗的花瓣,代表著中國和東盟十國開放和合作,象征著中國與東盟十國的朋友齊聚綠城南寧,以中國—東盟博覽會為平臺,通過廣泛深入的交流與合作,實現優勢互補、共同發展的美好愿望,同時也標志著中國—東盟博覽會的開放與包容。繽紛的色彩、流暢的線條體現出中國和東盟十國的活力、變革與發展。盛開的朱槿花象征著無數熱情張開的手臂,是南寧市和廣西各族人民向世界各國賓朋發出的盛情的邀請。整個會徽代表著“凝聚、綻放、繁榮”的主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