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新紅
湯顯祖與趙邦清之交誼考
蔡新紅
(麗水學院圖書與信息服務中心,浙江麗水323000)
湯顯祖和趙邦清交誼深厚,自赴京上計途中相識,最終結為終生的朋友。他們在政治、文學上交往較深,有著相同的政治思想和治縣實踐經歷,在文學上他們同受“公安派”領袖袁宏道影響,互有詩文往來,內涵豐富。他們之間的交誼為后世研究湯顯祖、趙邦清提供了一個不同的視角。
湯顯祖;趙邦清;交誼
明代偉大戲劇家、文學家湯顯祖在浙江省遂昌縣令任上及辭官后,與趙邦清交誼深厚,志趣相投,有著相同的政治主張,并有詩序、書信、物品往來等。湯顯祖和趙邦清作為中晚明時期兩個重要的歷史人物,探究他們的交誼非常有意義。
趙邦清(1558—1622),字仲一,號乾所,明真寧(今甘肅正寧)人,萬歷二十年(1592)進士,歷任山東滕縣知縣、吏部驗封司主事、吏部稽勛司郎中、四川遵義道監軍參議等職。其一生著述較多,主要作品有《鶴唳草》《瞑眩錄》《夢遇仙記》《神柏記》等,至今多已散佚,流傳作品有《夢遇仙記》《神柏記》《游藝海納集》。其為官清正,執法威嚴,有“明世一清”“忠烈清臣”之譽。
湯顯祖(1550—1616),明代偉大的戲劇家、文學家。他與趙邦清所處同一時代,兩人有著共同的政治主張。他們生活的中晚明時期,是我國歷史上極不尋常的時期。在當時,明王朝特別是江南一帶經濟發達,出現了資本主義的萌芽;思想上呈現出反動與進步、腐敗與新生的強烈碰撞與博弈。湯顯祖順應時代的洪流,勇敢地站在了時代的前列,他的政治思想深受李贄、羅汝芳、馮夢龍、達觀禪師等人的影響,成為當時先進思想的代表人物之一。
趙邦清是湯顯祖所敬仰的一位友人,是湯顯祖在萬歷二十二年(1594)冬以遂昌知縣赴北京上計路過滕縣時結識的。趙邦清作為明代中后期的一位改良思想家,他的公正剛直、關心民瘼、清廉善政等給湯顯祖留下了深刻的影響。
湯顯祖與趙邦清都是以學入仕的,其早年飽讀詩書,湯顯祖自幼聰穎,熟讀《四書》《五經》《諸子百家》,并涉及天文、地理、河渠、兵策等。趙邦清幼時家境貧寒,但仍不輟苦讀,有“閉戶先生”之稱。他們擁有中國傳統儒學之士所共同秉持的憂君憂民、德治仁政、憎惡貪墨、剛正不阿、寵辱不驚等精神,這是他們進一步走近的根本原因。
引發湯顯祖政治思想共鳴的是趙邦清治滕的理念和善政。萬歷二十二年(1594)冬,已任遂昌縣令第二年的湯顯祖赴京上計,路過滕縣,初識趙邦清,他正在為災民施粥。當時,滕縣由于連遭兩年饑荒,民生凋敝,百姓生活凄慘,許多百姓缺衣少食,甚至有災民吃樹皮、草根,滕縣四處呈現出餓莩遍野、人犬相食慘象。湯顯祖曾言:“吾嘗以于越長上計過滕,時公上事一歲耳。大祲之后,人犬相食。”[1]
萬歷二十五年(1597)冬,在湯顯祖第二次上計時,又一次經過滕縣。三年間,趙邦清丈量土地,均平賦稅,懲治富豪,鼓勵耕織、綠化等,找到了標本兼治的治滕辦法,正如湯顯祖所見,滕縣已然呈現出百姓富足、官倉積滿的嶄新景象。“河洛之間,蔥然一善國也!”[2]兩次上計時,他們都同時寓居京城,以兄弟相稱,結為摯友。
湯顯祖在滕縣的所見所聞,讓他充分感受到了趙邦清治理滕縣的才能,他對趙邦清深感欽佩:“其才具氣決有異略,當為天子信臣。”[3]一心期望求仕入世、濟世救民的湯顯祖不僅希望自己實現理想,也極力上書薦辟趙邦清,“予謂執政者曰,趙君第可用御史,出按經營四方”[4]。后來,再加上安南使者正使、禮部侍郎馮克寬在萬歷皇帝那兒的贊揚,趙邦清從滕縣縣令提拔為吏部驗封司主事。
標志著湯顯祖與趙邦清政治思想走近的最重要事件是湯顯祖向明清四大高僧之一達觀禪師引見趙邦清。達觀禪師是對湯顯祖的政治思想起到重要影響的人物之一,他與湯顯祖是亦師亦友的關系。萬歷二十七年(1599),湯顯祖向達觀禪師引見趙邦清,達觀禪師說:“我當斷發時,已如斷頭。第求有威智人可與言天下事者。”[4]1079湯顯祖說:“若此,必趙君可。”[4]1079爾后,達觀禪師與趙邦清相識并成為朋友,他們互有書信往來,禪師共有七封致趙邦清的書信,內容多涉及人生、佛理等。
萬歷三十年(1602)四月,趙邦清在吏部稽勛司郎中任上被彈劾,同年六月,被革職為民。在趙邦清最為失意的時候,湯顯祖冒著被牽連的政治風險,毅然寫信給他,對趙邦清屢屢慰勉激勵,讓趙邦清體味到了患難中朋友的真情。
同樣的,在湯顯祖官場失意、人生低谷之時,趙邦清給予堅定的支持。萬歷二十八年(1600),湯顯祖從遂昌任上辭官回鄉后,在他仕途經濟走向末路之時,趙邦清贈送給他文具、衣服和家鄉的土特產等,給予湯顯祖誠摯的慰藉和貼心的溫暖。
湯顯祖與趙邦清私交甚篤,書信往返,詩文唱和,篇幅較多,作品形式多樣。
一是序。湯顯祖為趙邦清作品及相關文集作序。《趙乾所夢遇仙記序》,描述了趙邦清夢遇何仙姑授藥療疾之傳奇故事,富有傳奇色彩。《趙仲一鶴唳草序》的背景是,在趙邦清遭貶后,官宦百姓,無不為他鳴冤叫屈,都盼他早日復出,朝士、道侶“牢騷于書疏,逥翔乎詠歌”[5]。趙邦清的門人得到若干篇什輯錄總之,命名為《鶴唳草》,該書收錄二十位作者五十九首詩,并序言二十篇,詩注二十九條,湯顯祖為其作序。湯顯祖還為記錄趙仲一的鄉行、實政的《趙仲一鄉行錄》《滕侯趙仲一實政錄》《趙子瞑眩錄》分別作序,對趙邦清的容儀、才德、治政給予較高評價,“趙君仲一治滕,偉容干,精吏事,廉而有威。”[5]1093其中《鄉行錄序》記述了作序的緣起,還披露了趙邦清任稽勛郎中時被劾,吳仁度憤激力辨,為之疏理之事,以及湯顯祖辭遂昌縣令之細節。
二是為生祠作序。滕縣百姓紀念趙邦清的德政,為他建造生祠,湯顯祖寫了《滕趙仲一生祠記序》。該序寫于湯顯祖和趙邦清“同棄在野”之時,記述了趙邦清治理滕縣的卓著政績,并寫他們相識相知的過程,湯顯祖說:“予天資怯弱人也,與仲一相遠何啻三千里,能一見而知之;不知者乃在其所過而氣力相埒者。”[4]1079“我知趙君一人為足。”[4]1080
三是壽歌。萬歷四十一年(1613),趙邦清為母祝壽,趙邦清盛情邀請湯顯祖到他家中作客,但此時湯顯祖的雙親已經年邁,其父母已分別是八十六、八十四歲高齡,湯顯祖未能成行,但湯顯祖奉以言詞懇切的《壽趙仲一母太夫人八十二歲序有歌》,“君其進太夫人酒,吾為子歌”[3]1061。
四是書信。書信有湯顯祖的《復滕侯趙仲一》《答真寧趙仲一》,主要是湯顯祖在遂昌任上、辭官后對趙邦清來函的回復,表過了摯友間互相的關照,他們之間共同勉勵,湯顯祖說:“兄與弟俱有二尊人,官根斷續何論,但勿斷命根爾。”[6]
五是詩作。萬歷二十五年(1597),湯顯祖第二次赴北京上計時,看到滕縣在趙邦清的治理下出現了縣富民安的景象,非常欣慰,也表過了對滕縣善政的由衷贊美,《過河間題壁留示趙仲一》寫道:“九河已成陸,卑棲猶問津。道心能似此,滄海亦生塵。”[7]萬歷三十年(1602),趙邦清被革職為民后,他們之間書信聯系較多,對趙邦清的來信,湯顯祖常寫詩作答。如湯顯祖寫了《以歌代書答趙仲一》,詩意流露出既有兩人相同命運惺惺相惜,又有堅貞不屈的慷慨悲歌,正如其所言:“風塵兩度相攜手,笑語悲歡一壺酒。長安貴人相見知,鄉里小兒亦何有。翩翩世故不可窮,睨柱碎璧成英雄。”[8]同一時段寫的還有《奉寄趙仲一真寧并問達師》,則是一首謳歌邦清德政的詩作。湯顯祖在寫給其他朋友的詩作中,也常常提起對邦清的思念,如《送周子成參知入秦并問趙仲一》等等。萬歷三十六年(1608)所作《謝趙仲一遠貺八絕》,以漢未央宮瓦硯、汧陽石魚、烏斯藏巧鎖、洮羢、香臍、西域葡萄、鎮番枸杞、西寧延壽果為題各賦七言絕句,以表謝忱。
湯顯祖與趙邦清在上計途中相遇相知,最終結為終生的朋友,正如湯顯祖所言,他在吏部交游之時,前后得二趙君,其中一位是趙夢得,另一位就是趙邦清,他曾說:“我知趙君一人為足。”[4]1080他們相識相知,不只因同是進士及第,又同年授縣令職,縣令的任期相同;更重要的有更多深層的類同之處。
一是政治思想相同。人與人結為至友,根本條件是兩人的思想觀念必須一致,否則不可能走到一塊,所謂“道不同不相于謀”。他們共同政治思想是憂君憂民、以人為本、關心民瘼、憎惡貪墨、鞭撻時弊、透悟性命、寵辱不驚。趙仲一“政治態度頗類湯顯祖同,其被斥亦同”。[9]“顯祖與邦清的關系,則同是天涯淪落人,惺惺相惜。”[10]他們同樣都效法古代名賢進諫,以澄清天下為己任,渴盼君清吏正的政治生態,然后憑此福佑天下蒼生。湯顯祖在南京太常寺博士任上,上奏了一篇言辭犀利的《論科臣輔臣疏》,文章痛斥時弊,由此觸怒了皇帝而被貶官,謫為廣東徐聞典史。趙邦清亦是如此,他在吏部任職時,性格剛直,不懼強權和威勢,先后彈劾吏部尚書李戴、文選郎中鄧光祚、驗部郎中侯執躬等人。由于趙邦清個性峻歷、嫉惡如仇,因而也得罪了眾多奸佞小人,他們羅織一些莫須有的罪名陷害趙邦清,結果趙邦清被革職為民。湯顯祖與趙邦清皆視清白為生命,在任上都能廉潔自守。湯顯祖曾說:“不亂財,手香;不淫色,體香;不誑訟,口香;不嫉害,心香。”[11]他在遂昌任上清政惠民,曾自捐俸銀建造相圃書院。辭官回家后,生活窘迫,有時竟舉家三餐食粥,但他卻對著滿床的書笑說有此不貧。趙邦清更是清廉的典范,治滕時清正無私,一塵不染。在吏部任職時,也是稟公執法,對于貪官,嚴懲不貸,不留絲毫情面。有一次,刑部王理私下送給邦清一千兩白銀,希望邦清不要彈劾他。邦清表面收下后卻將白銀抬到朝堂上稟告皇帝,使王理受到了應有的制裁。趙邦清回鄉后,清貧度日,家徒四壁,冬天竟缺御寒衣被,整天為債務所累。“趙仲一為銓部歸來,幾為索債人所斃。”[12]他躬耕壟畝,自稱“草帽山人”,由此奉養老母。遂昌、滕縣百姓有感于他們父母官的善政德行,分別為湯顯祖、趙邦清建造生祠,行春秋祭祀。在趙邦清的家鄉甘肅省正寧縣,朝廷還為旌表這位清臣,恩準建立天官坊、清官坊、恩寵坊,牌坊而今已逾四百年,至今雄姿不減,風采依然。
二是施政舉措類同。他們在任縣令期間,都關心民瘼,以人為本,重視民生,從而實現百姓富足、治政清明的理想。湯顯祖在遂昌實施興教辦學、班春勸農、滅虎除害、縱囚觀燈的舉措,清政惠民,深受百姓愛戴。他清量田畝,查出大戶豪強隱匿的田產,實現了公平稅賦,發展了農業生產。幾年后,遂昌呈現了“山清水清,官清吏清”的升平景象,宛若東晉陶淵明筆下的世外桃源,他將遂昌稱為仙縣,自詡仙令。趙邦清也是如出一轍,他治滕時,親臨田野,丈量土地,均平賦稅,懲治富豪,他還非常重視水利、綠化建設等。經過幾年的努力,滕縣到處呈現出美麗富足、社會安康景象,正如李流芳在《滕縣寄長蘅》所言:“滕縣春來花萬樹,花紅花白夾煙霧。”滕縣贏得了“花縣”之美譽。遂昌的桃源仙縣、滕縣花縣風光,為湯顯祖所陶醉,他將這些風光和民俗折射在《牡丹亭》中的《勸農》和《南柯記》中的《風謠》中。
三是文學思想同受袁宏道影響。湯顯祖與趙邦清都受當時著名的文學流派“公安派”的影響。袁宏道提出“性靈說”,提出文學的核心口號是“獨抒性靈,不拘格套”,要求詩文創作必須“從自己胸臆流出”,寫出更多的“本色獨造語”,強調獨特的個性表現。湯顯祖的文學主張也是反對摹擬復古,提出了文章的“自然靈氣”“生機”。他說:“天下文章所以有生氣者,全在奇士。士奇則心靈,心靈則能飛動,能飛動則下上天地,來去古今,可以屈伸長短,生滅如意,如意則可以無所不如。”[13]袁宏道與趙邦清既是摯友,也是詩友。袁宏道《過滕縣贈滕尹趙年兄乾所》云:“乘月過滕里,踏沙度薛城。山云封去馬,野葛翳行旌。官舍栽花遍,民家種柳成。停車間父老,之子有能聲。”[14]對邦清治滕卓著政績予以充分的肯定和贊許。在文學上,趙邦清受袁宏道的影響,認為作文要與做人統一起來,強調人如其文,文如其人。寧州貢士杜春芳在趙邦清《游藝海納后序》中說:“其為文也,不飾章繪句而理自工,不標門立戶而辭自暢,發之為節義。”[15]
湯顯祖與趙邦清兩人結交的時間較晚,但他們相遇后,即從相識走向相知,直到兩人人生的終了。后人研究湯顯祖、趙邦清,都不可能繞開對方。
[1]湯顯祖.滕侯趙仲一實政錄序[M].徐朔方.湯顯祖全集.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1999:1091.
[2]湯顯祖.趙子瞑眩錄序[M].徐朔方.湯顯祖全集.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1999:1094.
[3]湯顯祖.趙仲一母太夫人八十二歲序[M].徐朔方.湯顯祖全集.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1999:1061.
[4]湯顯祖.滕趙仲一生祠記序[M].徐朔方.湯顯祖全集.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1999.
[5]湯顯祖.趙仲一鶴唳草序[M].徐朔方.湯顯祖全集.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1999.
[6]湯顯祖.答真寧趙仲一[M].徐朔方.湯顯祖全集.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1999:1358.
[7]湯顯祖.過河間題壁留示趙仲一[M].徐朔方.湯顯祖全集.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1999:513.
[8]湯顯祖.以歌代書答趙仲一[M].徐朔方.湯顯祖全集.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1999:621.
[9]湯顯祖.奉寄趙仲一真寧并問達師[M].徐朔方.湯顯祖全集.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1999:624.
[10]鄭培凱.湯顯祖:戲夢人生與文化求索[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5:138.
[11]湯顯祖.與無去上人[M].徐朔方.湯顯祖全集.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1999:1524.
[12]湯顯祖.與李九我宗伯[M].徐朔方.湯顯祖全集.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1999:1420.
[13]湯顯祖.序丘毛伯稿[M].徐朔方.湯顯祖全集.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1999:1140.
[14]袁宏道.過滕縣贈滕尹趙年兄乾所[M].錢伯城.袁宏道,集箋校.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107.
[15]張志英.趙邦清《游藝海納集》校注[J].正寧文史資料選輯,2002(2):223.
The Friendship between Tang Xianzu and Zhao Bangqing:An Elementary Introduction
CAI Xinhong
(Libraryand Information Service Center,Lishui University,Lishui 323000,Zhejiang)
Tang Xianzu and Zhao Bangqing had a profound friendship.They got acquainted on their way to Beijing to report their one-year governance to the royal court and finally became lifelong friends.They had deep communication on politics and literature,as well as similar political ideas and practical experiences in county-governance.They exchanged verses and prose rich in contents a result of their common influence from Yuan Hongdao,leader of a literary genre that appeared in the late Ming dynasty.Their friendship provides later generations with a different perspective for carrying out research into Tang Xianzu and Zhao Bangqing.
Tang Xianzu;Zhao Bangqing;friendship
10.3969/j.issn.2095-3801.2017.06.010
K248
A
2095-3801(2017)06-0067-05
2017-09-06;
2017-10-17
蔡新紅,女,浙江慶元人,助理館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