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吳偉,李德勝
(麗水學院中國青瓷學院,浙江麗水323000)
藝術專業大學生創新實踐基地建設的探索研究
——以麗水學院藝術設計工場為例
楊吳偉,李德勝
(麗水學院中國青瓷學院,浙江麗水323000)
建立創新型社會需要大批具有創新實踐能力的高素質人才,高校人才培養要注重提高學生創新實踐能力,高校開展創新實踐基地建設對學生實踐能力訓練有很重要的作用。麗水學院藝術設計工場創新實踐基地從藝術設計專業特點出發,結合高校建設的背景,以專業創新實踐基地建設理念為指導,開展切實有效的實踐基地項目建設,取得了良好的實踐效果。
高校;大學生;創新實踐基地;實踐能力;藝術設計工場
國家發展綱要指出,我國將于2020年進入創新型國家行列。“要建立創新型社會需要大批具有創新實踐能力的高素質人才,這就需要各高校及時調整培養目標與方向,努力培養學生創新實踐能力,為國家的建設持續提供具有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應用型、復合型人才。”[1]在這個戰略背景下,文化創意產業發展迎來新的機遇。因此立足培養創新型人才這一目標,高校藝術教育應該形成更多的模式,將教學內容的側重點進行轉移,打破傳統填鴨式的藝術技能傳授,構建更多創新創意能力的培養模式,結合學科集群的優勢,突破專業壁壘,加強專業融合,注重培養學生實踐能力,讓學生在掌握專業領域藝術技能的同時,形成對藝術和設計的創造能力。
現代高校藝術專業主要培養的是藝術專門高級人才,其根本目的是要為文化創意產業輸出高素質人才。以目前的現狀來看,雖然每年高校畢業生數量不少,但社會上真正高素質的創新型人才依然緊缺。在文化創意產業大發展的背景下,高校藝術教育的人才培養目標應當與文化創意產業的需求同步,也就是說要在藝術教育中加強創新意識和創造性思維的培養,讓畢業生不但擁有基本的藝術專業技能,同時還要有較強的創新思維和創意實踐能力,滿足市場需求。
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需要有專門實踐基地的支持。因此,高校應建設專業創新實踐基地,以滿足學生創新實踐能力培養的需求。創新實踐基地建設是一個帶有專業性質的課題,應結合各專業特點來培育,需要更多的實踐探索。
麗水學院近幾年持續開展創新實踐基地建設項目培育工作,藝術設計工場就是其中第一批藝術專業的創新實踐基地重點項目。藝術設計工場建設團隊依托麗水學院設計系,該團隊整合藝術專業資源,融合美術學、陶藝、攝影、視覺傳達、環藝各個專業,設立了藝術綜合創新實踐基地。基地為各專業的學生提供創意創新實踐鍛煉機會,面向所有藝術專業學生開放。基地建設的基礎實踐場地涵蓋有“龍泉青瓷教學與學生創業實踐基地”、視覺傳達專業“意工廠”創意中心、美術學精品臨摹室、攝影實訓影棚、環藝專業設計工作室。基地的建成打破了傳統各專業教學各自為陣的面貌,以項目的形式輔助培養學生,加強專業融合,形成新的課堂教學、科研創新和創業就業一體化的創新實踐基地教學培養新模式,注重培養學生創新、創意的實踐能力。
創新實踐基地是組織與引導學生開展自主學習、科學研究與設計創新的重要教學場所。它和傳統實驗室和實訓中心在場地、人員、內容上會有一部分的重合,但它在更大程度上是“從教學實驗室轉換為提供學生創新實踐活動的場所或空間,創新實踐基地建設也只是另一種形式的服務學生、服務教學的實驗軟硬環境建設”[2]65。創新實踐基地建設,是將大學生從事實踐創新活動、教師指導創新實踐活動、實踐創新的項目與創新實踐基地運作管理體制與機制的建設融為一體,使原有僅限于實驗軟硬環境的建設提升到實踐育人系統的基地建設。“創新實踐基地建設是將人、項目、環境和管理集合為一體的系統性建設。”[2]66
其一,突出創新主體是學生。“創新實踐基地的主體是學生,改變傳統上教師教學為主導的模式。在創新實踐基地建設的各方面,均突出學生為主體的理念”[3],教師通過組織和引導,使各項創新實踐活動都盡可能以學生自主設計、自行組織來完成,從而實現學生從以往的被動式學習轉變為主動式學習。
其二,注重學生個性化培養。藝術專業學生的藝術設計創作本就是個性創意能力的表現,每個學生結合自己專業特長,以及認知興趣和專業能力自我發展需要,進行自主學習、開展創新實踐。創新實踐基地針對藝術專業學生的特點,創造條件,盡可能地滿足不同學生群體的求知需求。
其三,積極引導學生自主創新。“創新實踐基地運行的核心主題是學生自主創新實踐。”[4]在創新實踐基地中,有目的地開展各項活動,結合專業特點,培養學生創新意識、團結協作能力,為學生提供一個自由、開放的活動基地,激發和釋放學生的創新創作熱情。
麗水學院藝術設計工場作為藝術專業的創新實踐基地,在教學實踐中尊重學生的自主選擇,讓熱愛專業、具有創新精神和研究潛力的優秀學生進入各學科試驗區開展創新實踐活動。在基地創新實踐活動中,各種具體項目、各專業交叉融合,學生在此可以引入其他專業知識點,結合本專業知識技能,開展更多新形式設計,產生新的創意點,為將來就業創業發展路徑尋求方向,選擇最適合自己的個性化成才通道。
1.專業小組模式
基地結合各專業特點,建立多個大學生創新活動團體,成立各類課外科技小組、協會等,開展多種形式科技創新活動。例如:青瓷協會,組織成立專門小組開展青瓷釉料研究、造型設計研究等;平面創意協會專門開展針對畬族服飾紋樣收集整理活動,開發了一系列畬族紋樣元素設計項目和包裝品牌;書法協會開展傳統文字研究和書法普及活動;攝影協會開展人像采集、解構、重組創作實踐活動。
2.科技競賽模式
國家、省、市教育主管部門以及各類專業協會會定期開展各級各類大學生科技競賽活動,例如大學生廣告設計大賽、工業設計大賽、多媒體競賽、攝影大賽等。創新實踐基地利用自身的有利條件,組織學生參加技能競賽以及進行各級各類大學生競賽的賽前輔導培訓工作。基地在組織學生積極參加校外各類競賽的基礎上,還組織開展一系列校內競賽活動,例如大學生海報設計競賽、手繪明信片設計競賽、廣告設計競賽、民宿手繪競賽、陶藝手工制作大賽等。通過參加各類競賽,學生的綜合實踐能力顯著提高,各類競賽的獲獎也給學生帶來更多的自信,提高了他們專業學習的興趣。
3.科學研究模式
基地在實踐中打破傳統教師與學生課堂教學的壁壘,加強教師科研工作中學生的參與度,同時,教師還鼓勵學生自主申報科研項目,促使學生提前開展科研訓練。在藝術設計工場創新實踐基地中,以導師制為依托,組織了多批學生參與教師的課題研究,并以學生為主體,申報校內資助項目課題、省青苗人才培養項目,鼓勵學生參加創新創業大賽等。學生跟隨導師一起查閱資料,進行文獻檢索,部分表現優秀的學生在公開刊物發表了學術論文或者參加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學生還自組團隊與公司企業聯系,主動尋求合作,參與編寫申報書,組織課題具體實施,提供設計服務等。
4.模擬全真就業環境模式
藝術設計類專業學生未來就業環境很多元,也比較靈活,就業面較廣,但各崗位的具體職業素養需求有較大差異。以設計人員為例,各企業公司設計方向不同,具體設計實踐差異也很大,僅課堂專業技能的學習不能滿足公司企業對專業設計人員的要求,學生只有對全套設計創新專業知識有所了解,才能在就業后更快適應。創新基地所屬的“意工廠”是視覺傳達專業成立的平面設計工作室,承接各類廣告業務;“空間藝術設計”是環境藝術設計專業成立的專業工作室,承接環境規劃設計,裝修設計等業務;“新磁廠”是陶藝專業成立的專業工作室,承接陶瓷藝術品設計制作業務。以上“企業”在實踐基地進行設計企業公司管理模式運營,學生通過考核可以成為其中的“員工”,參與相關業務工作。學生在實景工作環境中學習,通過具體業務實踐,創新實踐能力得到最好的鍛煉,畢業后可無障礙銜接就業。
5.創業訓練模式
創新實踐基地依托社會和學校資源,培育學生創業實踐。麗水市的大創園區、麗水西城廣場、麗水學院的創業園等都是學生自主創業的搖籃,學生以個人或團隊形式申報項目,獲取一定形式的資助展開創業活動。“青末陶藝工作室”“森司木門攝影工作室”“光影攝影工作室”“DIY創意雕刻工作室”“九位數廣告公司”等,都是藝術設計專業學生在各個園區創立的專業工作室,取得了一定的社會影響力,也為學生帶來了良好的經濟收益。學生通過在校的創業實踐,為畢業后的創業就業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文化創意產業在我國已經慢慢進入正軌,高校承擔著文化創意人才培養的重任,有責任加快改革,形成良好的培養模式。現代高校需要打開校門,尤其是設計藝術專業要和市場接軌。不同層次的院校要結合自身特點,調整人才培養方向。麗水學院作為地方性院校,強調突出地方特色,發揮專業特點,更好地服務地方。麗水市有著名的龍泉青瓷文化資源,有攝影之鄉的攝影資源,有浙西南山區豐富的民宿開發潛在資源,這些都是麗水學院藝術專業建設大有可為的文化基礎。藝術設計工場校內創新實踐基地建設兩年多來,師生結合當地資源優勢進行各項實踐項目開發建設,實踐效果在一些競賽、設計業務、創業項目等活動中得到檢驗。如大量競賽獲獎、成功完成設計業務、師生科研項目立項、學生自主創業的成功案例等,效果是相當可喜的。藝術教學實踐者們應該在此基礎上總結經驗,形成長效的創新實踐機制,給師生創造課堂與實踐相銜接的良好學習模式,更好地鞏固和發展學生的專業技能水平,為社會培養有用的藝術人才。
[1]李艷時.高校創新實踐基地建設的思路及對策[J].中國高校科技,2012(1):103.
[2]趙志強.大學生創新實踐基地建設思考與探索[J].中國印刷與包裝研究,2013(4).
[3]尹仕,肖看.大學生科技創新基地育人模式的探索[J].實驗技術與管理,2008(4):31.
[4]吳戈昊,張學娟.校內生產實訓基地的探索和研究[J].實驗技術與管理,2010(4):119.
The Construction of Innovation Practice Base for University Students of Arts:An Exploration at Art Design workshops of Lishui University
YANGWuwei,LI Desheng
(FacultyofChina Celadon,Lishui University,Lishui 323000,Zhejiang)
Building an innovation-oriented society needs a large number of high-quality talents with practical ability of innovation and universities should lay emphasis on fostering the ability in students.The construction of innovative practice bases in universities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this respect.Based on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speciality of art design and guided by appropriate ideas of construction,the art design workshops of Lishui University achieved a very good practical effect.
universities;university student;practice base of innovation;practical ability;art design workshop
10.3969/j.issn.2095-3801.2017.06.022
G649.21
A
2095-3801(2017)06-0125-04
2017-06-24;
2017-09-19
麗水學院大學生校內創新實踐基地重點建設項目“藝術設計工場”(麗學院辦〔2015〕2號)
楊吳偉,女,浙江云和人,講師,碩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