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捷 徐小琳
[摘 要] 生命觀是對生命態度、生命價值等問題的根本看法和觀點。醫學生將來要承擔拯救生命、救死扶傷的大任,其生命觀正確與否,直接影響到其對自身、對病人生命的態度,本文就如何培養醫學生人生觀教育,引導醫學生認識生命、熱愛生命、欣賞生命、尊重生命,繼而救護生命、升華生命,成為德藝雙馨的醫務工作者談談自己的見解。
[關鍵詞] 醫學生;生命觀
[中圖分類號] G641 [文獻標志碼] A [文章編號] 1008-2549(2017) 02-0038-02
生命觀是世界觀的一種,是關于人類如何對待自然界一切生命個體的態度,包括對人類自身生命的態度。縱觀整個人類發展史,生命觀反映了社會的文明程度和人類對自身的認識程度。醫學從創立那天起,就是守候著人類生命的一門學科,既包含自然科學的特點,又具備人文學科的內容,如何引導醫學生樹立正確的生命觀也是醫學教育不可回避的問題,本文就如何培養醫學生人生觀教育,引導醫學生認識生命、熱愛生命、欣賞生命、尊重生命,繼而救護生命、升華生命,成為德藝雙馨的醫務工作者談談自己的見解。
一 認識生命,樹立正確的生命觀
馬克思主義關于人學的理論博大精深,關于生命的思考也是其重要的組成部分。黨中央在新的歷史時期下,提出了以人為本、科學發展的口號,這兩個方面是相輔相成,相互促進的。同樣,蘊含人文精神的醫學科學的發展也不例外,在以人為本的基礎上,發展的終極目的還是為了人而不是單純地為技術層面的發展而發展。人的價值是其它一切價值的起點,又是一切價值的歸宿,至于附加其中的其它一切價值歸根結底得通過人來評判。當代醫學模式早就從單一的生物模式發展為生物-心理-社會醫學模式,一切都是以人為核心,一切醫療活動都是圍繞著人這個本源來謀求發展進化的。醫務工作者需要從適合患者需要的角度來思考問題,我們所采用的一切醫療手段盡可能體現人性、尊重患者人權,體現患者的尊嚴感。要充分尊重患者的現實需要,為患者的生命健康更好地恢復創造有利條件,才是未來醫學開拓發展的廣闊空間。
2013年教育部一項涉及全國有代表性10個省市18所不同層次高校對在校大學生生命意識與人生態度的調查研究[1],結果顯示當前我國正處在社會轉型期,受到西方文化和市場經濟的影響,大學生的價值觀也由原來的一元主導轉向多元并存。大多數人都立于追求人生價值和挑戰自我,以得到社會的認可和尊重為自己奮斗的目標,但也有部分大學生價值觀出現了一些扭曲,拜金主義、享樂主義思想比較嚴重。這一調查結果提示加強大學生的生命觀教育,重要且緊迫,尤其是醫學生將來要承擔拯救生命、救死扶傷的大任,其生命觀正確與否,直接影響到其對自身、對病人生命的態度,對此要求學校首先必須高度重視,采取切實有效的方法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生命觀。
二 熱愛生命,建立珍惜自我生命的觀念
近年來,屢有大學生自殺的各種報道,其中也有醫學生。在校大學生年齡段屬于青年期,處于情感最強烈、最豐富的時期,同時也是最微妙的時期,相當一部分學生由于缺乏適應能力和身心變化的機制,因而在多重壓力源的作用下,易發生各種心理問題[2]。很多大學生在家里都是獨生子女,從小嬌生慣養,高考后離開父母,獨自走進了這個社會,總是會遇到一些人生的不如意,但是,他們的心靈是脆弱的。大都數輕生的原因,分析起來都是些微不足道的,常見主要有以下幾點:(1)個人情感問題,如戀愛失敗,友情的喪失,朋友的欺騙等;(2)自尊問題,如學業失敗,很多大學生在中學階段都是班級的優等生,進入大學后,眾多優秀學生處在同一環境下競爭,以前的優勢沒有了,過去那種眾星捧月的現象消失了,覺得自己不受重視;(3)家庭問題,如生活在一個分裂的家庭中,性格極端孤僻,容易沖動等,受不了一點委屈,心理承受能力低;(4)對未來喪失信心,如對以后的事業,以及就業問題,心理壓力大,突然受到某種刺激,導致心理防線崩潰;(5)一時適應不了大學生活,朋友少,夢想破滅;(6)信仰問題,缺少正確的價值觀,生命觀,心理變態發展,只看到社會的黑暗,產生消極的人生觀,以為可以一死百了。分析文獻發現,盡管大學生自殺現象引起了廣大學者的注意,但系統性的研究并不多見,相應地,針對此種現象開展的相關教育疏導也是遠遠不夠的,這也提示我們開展生命觀的教育刻不容緩。
我國的傳統文化尤其主宰中華幾千年的儒學思想對待生命觀就是“貴生輕死”,提倡保身揚名價值觀,換言之,就是珍愛生命,實現生命的價值。當然不同的時代對于價值取向有不同的理解,但珍愛自己的生命還是同出一轍的。馬克思說過: 人是人的最高本質,人的根本就是人本身。換言之,在世界的一切事物中,人的生命是最有價值的。古人說,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更何況是對自己的生命了。試想一個連自己的生命都不珍惜的醫學生,患者能將自己的生命托付給他嗎?
三 尊重生命,樹立對生命敬畏的觀念
近年來,醫患關系持續性惡化成為社會熱點,殺醫案件時有發生,昔日受人尊敬的白衣天使,如今自身卻面臨著生命危險。患者抱怨醫生冷漠無情,沒錢不救命。分析原因,主要與我國社會目前所處于社會轉型期的大環境密切相關,不完善的醫療改革使得醫院過度追求經濟利益而忽視了社會效益,結果導致看病難、看病貴等體制問題;同時,部分醫務工作者喪失了醫者的職業道德,缺乏對患者的人文關愛。這一方面是由于社會上的不良風氣對醫療領域的侵蝕所造成的后果,另一方面,也是醫務工作者缺少對生命的敬畏。這種狀況也提醒著我們加強對醫學生樹立敬畏生命的觀念,使醫學生進一步認識生命的神圣,深刻認識“ 健康所系、 性命相托” 的醫生職責,牢記無論現代醫學如何發展,都應做到以“尊重生命,維護人的生命尊嚴”為醫生的道德底線。
作為一個醫務工作者,首先在面對生命的時候,要有對生命的敬畏,在生命面前,所有的一切,包括經濟利益,社會地位,以及個人的榮辱得失都是微不足道的,就是要盡一切能力,挽救生命。從傳統文化、宗教文化以及當代科研成果中,我們均能總結出這樣的結論:生命是宇宙數十億年醞釀的奇跡!作為眾多生命形式中唯一洞悉這個宇宙奧秘的人類,沒有理由無視生命的可貴,沒有理由不對生命產生敬畏。
在臨床工作實踐中,我們經常會遇到這樣的情況,一個重癥患者,生命垂危,就算采用積極的治療手段,可能患者的愈后很差,并且極大的可能也是植物生存狀態。于是會在權衡下,可能絕大多數情況下會放棄治療。尤其在目前的整個社會充斥著經濟利益至上的狀況下,這類事件也就頻頻發生而不足為奇了。然而在醫學實踐中,我們知道,不到最后一刻,絕不能輕易放棄哪怕一絲絲的希望,常常生命的奇跡就在這種對生命的敬畏和堅持中產生。至于值不值的問題那是經濟學家考慮的,作為一個醫務工作者,時刻銘記生命是無價的,是天地間無可替代,無可交換最寶貴的財富。
四 守護生命,提升醫學生升華生命的觀念
醫學從建立的那天起,就是一門充滿缺憾的科學,盡管經過數百年來的發展演進,但還是有很多疾病是人類無法戰勝的,比如筆者所從事的神經外科,經常就會遇到這樣的病人,一個生長在功能區的惡性膠質瘤,如果不切除腫瘤,很快腫瘤的生長可能就會危及病人的生命,而如果切除腫瘤,病人的某些功能就可能會喪失,如語言區的損傷可能會永久的喪失語言功能,運動區的腫瘤切除可能就再也站不起來了。作為一名醫務工作者,必須客觀地看待這樣病人,作為已經從事醫療行業近30年的筆者,在面對這種狀況下經常對病人和其家屬也難以開口,然而,作為醫者,我必須要盡自己最大能力去守護患者的生命,去除病痛,也得告訴其家人所采用的醫療手段可能會造成的傷害。一旦生命結束,可能什么都沒有,只有鼓勵其戰勝疾病,升華生命的勇氣和決心。比如,英國著名物理學家和宇宙學家霍金在21歲被診斷患有肌肉萎縮性側索硬化癥,他用自己殘缺的身體,證明了廣義相對論的奇性定理和黑洞面積定理,提出了黑洞蒸發現象和無邊界的霍金宇宙模型,對愛因斯坦創立的相對論和普朗克創立的量子力學兩大基礎理論統一做出巨大的貢獻,他在戰勝自己命運的同時也升華了生命的價值,這和馬克思主義的生命觀是一致的。
馬克思主義的生命觀不僅重視生命本身和過程的意義,而且關注生命結束和死亡以后的價值。作為一名醫學生在學習專業技術,守護生命的同時,也應該理解到馬克思生命觀的另一層面的深刻含義,肉體生命終會逝去,唯有升華的生命才能永恒。從某種意義上可以說,肉體的死亡并不代表生命的終結,正如在那浩瀚的星空里,最閃亮的都是那些將自己的精神生命永恒地定格在歷史長河里的先人們。也就是說在肉體作為一個整體的死亡,并不意味著生命的終結。還可以從另一角度去關注繼而升華生命,
德國的大思想家阿爾貝特·施韋澤在《敬畏生命》中說道:善是保持生命、促進生命,使可發展的生命實現其最高的價值。作為未來傳播善作為終身職業的醫學生,不僅要守護生命,還要升華生命。比如現在提倡和呼吁的器官捐獻,當某個生命在一個個體死亡后,他所捐獻的器官去幫助了另一個或幾個需要幫助的生命,去用自己的身體部分去守護著另一個或幾個生命。按照馬克思主義理論,世界是普遍聯系和變化發展的。每個生命之間都是普遍聯系的,具有共同起源的人類不是孤立的,每個生命的生存和發展有賴于其他生命和整個世界的和諧。人類作為唯一的有思想的生命,有思想的人在體驗自己的生命過程中,也體驗到其他生命的歷程。
今天的醫學生明天即將肩負起拯救生命、救死扶傷的重任,珍惜生命,從我做起,繼而尊重生命,守護生命就是他們明天的使命,幫助他們樹立正確的生命觀,也是當代醫學生教育的重要內容。為實現中華民族的強國夢,這也是順應歷史潮流的必然之路。
參考文獻
[1]梅萍,宋増偉. 90后大學生生命意識與人生態度的調查報告[J].國家教育行政學院學報,2015(9):70-76.
[2]彭英鸞.從心理角度淺析大學生自殺現象[J].重 慶 醫 學,2014,43(5):524-5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