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面對我國保護與改善環境的新要求,新環保法強調了環保的戰略性地位,突出了政府的監督管理責任,強化健全環境監測制度,基于這種理念對原有環保法進行了全面的修訂。生態保護補償制度是新環保法中的一大亮點,引起了各方的討論與關注。基于此,本文針對新環保法與生態補償制度法制化的相關問題進行了分析。
關鍵詞:新《環境保護法》;生態補償制度;法制化;關系
中圖分類號:D922.68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2095-4379-(2017)05-0214-01
作者簡介:薛霞(1976-),女,漢族,本科,博州廣播電視大學,講師,研究方向:法學。
新環保法明確了生態補償制度,強化了政府的監督管理責任,但是縱觀我國生態補償制度的構建,其中仍然存在大量的法制體系不完善以及立法確實等問題,生態補償制度完善可謂任重道遠。以制定補償標準、明確補償范圍的方式健全生態補償制度,必須以明晰的自權分配為重點,杜絕“一刀切”問題的發生,將法學和其它學科結合起來,不斷推進生態環境建設的市場化。
一、我國生態補償法律缺乏體系化
縱觀我國現行的環境保護法律法規,《礦產資源法》、《水污染防治法》、《森林法》、《土地管理法》、《水法》、《草原法》等相關法律法規針對水面、土地及草原等領域生態補償制度作出了一些規定。但是,《環境保護法》作為環境保護領域的基本法,在1989年制定并頒發,由于受到當時時代背景的影響,并未針對生態補償作出相關規定,這種情況下我國環境生態補償方面面臨立法零散的局面,缺乏體系化與系統性。所以,新環保法制定以后將生態補償確定為我國的基本制度,這是當前生態補償制度體系化與法制化的一項必然要求。
二、新環保法對生態補償制度的規定與局限性
(一)新環保法的規定
新環保法中生態補償是環境保護的基本法律制度之一,針對生態補償基本類型做出了規定。其一,生態補償以政府為主導,由于生態保護者、利益受損者、生態受益者均位于不同行政區,如果由其直接索取生態補償費存在較大難度,因此一般都是由國家利用財政轉移支付的形式收取生態補償費用,這也是當前我國在生態補償實踐中經常采用的方式;其二,生態補償以市場為導向,由于生態補償需要的資金量非常大,政府的能力僅能解決一部分,政府主導需要較高成本,完全依靠政府的力量推動生態補償實踐困難重重,生態補償制度的建立實際上是一種市場經濟行為,隨著近年來我國市場化的快速推進,資源產權制度逐步確立,市場補償機制成為我國生態補償機制的必然發展方向。
(二)新環保法對生態補償制度規定的局限性
在修訂新環保法時,各方面均認為應將其定位為環保領域的基礎性法律,毋庸置疑,新環保法該項定位對于解決環保領域共性問題意義重大。但是也正是這種情況,直接決定了新環保法可操作性不會很強。現在生態補償領域中有很多需要解決的問題,例如生態補償基本原則、補償利益主體救濟措施等,還需要制定很多單行法,同時,生態補償制度的具體落實還需要制定和實施很多基礎性法律制度。例如識別生態補償利益主體必須將環境資源產權界定作為主要前提,但是我國到現在也沒有建立自然資源產權制度。由此可見,新環保法對生態補償制度的規定,主要在于為生態補償制度的體系化、法制化奠定基礎,在以后的工作中應依此為起點建立起完善的生態補償立法體系。
三、生態補償制度法制化路徑分析
首先,國務院應盡快推進生態補償機制建設。生態補償工作涉及到了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其中的利益關系錯綜復雜,然而現在我國還沒有制定有關生態補償的專項立法,所以急需國家出臺推進生態補償的規范性文件,通過國家層面協調各方利益,使生態補償在全國保持一致的步調;其次,生態補償制度的制定應將其他現行環保單行法、自然資源保護單行法的關系處理好。對此,我們可以效仿《環境影響評價法》及其單行法的處理方式,在整個環境影響評價立法中《環境影響評價法》屬于一般法,《水土保持法》、《水污染防治法》等為單行法,《大氣污染防治法》中與環境影響評價相關的條文為特別法,所以《生態補償條例》和單行法也可以形成這樣一種一般法與特別法的關系;第三,完善環境保護單行法與相關法律制度。單行法不僅對生態補償作出了規定,同時還對調整領域中與生態補償相關的地方作出了規定,這樣一來可以進一步推動多種市場補償方式的形成。
四、結語
綜上所述,生態保護補償制度的制定充分滿足了生態安全要求,與生存權、環境權及發展權需求相符合,對于全國實現可持續發展目標意義重大。新環保法利用環保基本法的形式明確了生態保護補償制度,確定了生態補償制度的法律地位,為我國生態補償制度奠定了堅實基礎。
[參考文獻]
[1]史玉成.生態補償制度建設與立法供給——以生態利益保護與衡平為視角[J].法學評論,2013,04:115-123.
[2]鄭毅,劉楠.寧夏回族自治區生態環境立法的現狀、問題及完善[J].西北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3,04:154-164.
[3]孔凡斌,張利國,陳建成.我國生態補償政策法律制度的特征、體系與評價研究[J].北京林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01:41-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