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廣燕
摘要:隨著經濟的不斷發展,我國的縣域經濟也在不斷的進步,據資料顯示,我國目前有兩千多個縣級行政區,每個地區的經濟發展情況不一樣,而且發展的條件也不一樣,因此每個縣級行政區的發展模式也不可能相同。文章針對每個縣域地區實際情況的不同和發展狀況的不同,對我國縣域經濟的分類發展模式進行簡單的分析探討。
關鍵詞:縣域經濟;分類發展
我國縣級行政區高達兩千多個,每個縣域的經濟基礎和發展狀況不同,交通條件、發展歷史以及區域環境也不相同,因此,縣域經濟的發展模式也不相同。筆者通過我國縣域地區經濟基礎、地理資源、氣候以及文化的不同,從主導產業、經濟地理區位等多個角度對我國縣域經濟的發展模式進行劃分,提出利用當地的資源,遵循政府引導、市場帶動、優先建設基礎設施以及堅持科學發展觀等多個原則,促進我國不同縣域經濟快速發展的策略。
一、縣域經濟分類發展模式的堅持原則
(一)政府引導的原則
我國社會正處在經濟轉型期,目前,還未完全建立市場經濟體制,很多的縣級行政區,還受傳統計劃經濟的影響,區域的經濟基礎相對薄弱,因此,對縣域經濟發展模式的確定以及主導產業的確定,離不開政府的引導。同時,政府應該給予正確的引導,符合當下的市場經濟規律,做到“幫忙而不添亂、服務而不代辦以及引導而不強迫”等幾點,發展好引導者和服務者的角色,主要是為了解決一些農民辦不了、公司辦不好的事情。政府要定位好自身的角色,起到帶頭人的作用,運用政府所具有的職能手段和行政力量,引導和鼓勵民眾一起參與縣域經濟的發展中來,給主導產業的培育和構造創造一個優良的環境,將政府的類型從經濟建設型轉變到公共服務型。
(二)市場帶動的原則
改革開放后,我國的經濟才有了快速的發展,發展的時間還相對較短,因此,我國目前還有很大一部分縣級行政區存在民營經濟發展緩慢,市場化程度低的現象,在對縣域經濟的調節中,市場機制并沒有發揮出充分的作用,除此之外,農村的合作經濟組織也沒有在縣域經濟的調節中發揮出自身的重要職能,導致很多縣級行政區的經濟發展存在諸多問題,例如龍頭企業分布不均,且規模小,數量少,沒有形成競爭,農業生產組織化程度也較低,這些問題都阻礙了縣域經濟分類發展模式的有效開展和實施。針對這些問題,政府必須采取有效的措施,堅持市場帶動的發展原則,通過創新縣級行政區的行政制度以及完善市場的經濟體系,來增加龍頭企業的數量,并且對現有的龍頭企業規模進行壯大,除此之外,政府還要加大民營經濟的發展力度,通過發展農村的合作經濟組織,規范其制度,來加強農業生產組織化程度,在這種市場經濟的帶動下,我國縣域經濟的分類發展模式也就有了良好的條件支持。
(三)優先建設基礎設施
據相關資料顯示,我國縣級行政區經濟發展中經常遇到一些制約經濟發展的因素,例如經濟結構中的短缺部門,這些制約因素使縣域經濟得不到良好的發展,針對此類問題,筆者認為,應當堅持優先建設基礎設施的原則,良好的基礎設施是縣域發展模式中的重要支撐條件。目前,我國很多縣級行政區通訊、郵電、交通等都存在相對落后的問題,其中缺乏資金是主要的原因,因此,縣級政府應當完善投資機制,同時鼓勵縣域內的一些企業、事業和個人對公共事業進行投資或者興辦,引導民間的資本和外資對基礎設施的投資和經營,解決資金問題,加快縣級行政區對于基礎設施的建設。
(四)樹立科學發展觀
隨著我國經濟的快速發展,生態環境也遭受了嚴重的破壞,很多縣域為了加快經濟發展,破壞了森林植被,造成水土流失和土壤侵蝕,這給未來的發展埋下了嚴重的安全隱患。因此,縣域經濟的發展要堅持科學的發展觀,不僅要發展社會經濟,同時也要保護好環境,遵循生態的發展規律,堅持可持續發展理念,這樣才能推動縣域經濟和環境的共同發展。
二、我國縣域經濟的分類發展模式
(一)旅游業發展模式
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旅游業也在近幾年得到快速發展,我國很多縣級行政區,擁有良好的人文資源和自然條件,因此可以將該縣域地區的旅游業作為主要的發展產業,例如縣級地區所擁有的民族風俗、飲食文化、具有吸引力的歷史文化遺產和自然風光以及一些具有特色的人工創造物等,如果縣級地區擁有其中某些能吸引游客的資源條件,就可以對其進行充分的挖掘,然后整合優化,廣泛宣傳,在此基礎上,發展該地區的休閑區、娛樂區等,運用旅游業的連鎖效應,在該縣域形成商業圈,成為各種商業聚集地,進而帶動縣域經濟的全面發展。這種發展模式是一種能夠促進縣域經濟快速增長的模式,并且這種經濟模式能夠起到連鎖效應,帶動整個縣域經濟的發展,對于縣域龍頭企業的培育和壯大都具有一定的促進作用,并且這種模式不僅能夠帶動當前的縣域經濟的發展,同時也能對后代縣域經濟發展起到一定的促進作用。
(二)特色產業發展模式
我國的縣級行政區數量龐大,每個地區的資源、氣候、環境等不盡相同,因此,發展的產業也不盡相同,有的縣域擁有強大的工業基礎,有的縣域擁有強大的農業基礎,因此,每個縣域的經濟發展模式也各不相同。針對這種不同,縣級地區可以發展自己的特色產業,通過特色產品或者特色產業的發展帶動整個縣級地區的經濟發展。例如縣級地區的特色小吃、茶業、酒業、蔬菜或者水果,都是可以充分發揮利用的資源,發展特色產業,就需要縣級政府以及當地民眾充分利用自己縣的資源,進行整合優化,再通過媒體、互聯網對外進行宣傳,在規模上形成優勢,將名聲打響,自然就會吸引越來越多的人前來消費,除此之外,當地的縣級政府要鼓勵社會事業企業單位的投資,結合外界的社會資源,擴大產業基地,將本縣的特色產業推廣出去,形成更大的規模,這在很大程度上促進了縣域經濟的分類模式發展。
(三)勞動輸出發展模式
在貧困地區,尤其是山區,既沒有旅游資源,也沒有特色產業,山多地少,不僅耕地資源稀缺,而且還經常發生自然災害,這樣的地區沒有可供發展的資源,經濟落后,因此,對于這樣的地區,縣級政府可以鼓勵這些地區的人們走出大山,將縣級內的剩余勞動力充分利用起來,向正在快速發展中的城市輸入,利用這些勞動力的勞動資源,增加縣域的經濟收入,同時也緩解了縣級地區的就業壓力和管理壓力,除此之外,這種勞動輸出的經濟發展模式,也加快了城市的建設化進程,帶動了國家整體經濟的發展。
(四)專業市場輻射發展模式
專業市場輻射型的經濟發展模式,主要是興辦專業市場,通過專業市場的經濟發展來促進縣域整體經濟發展,但是這種模式并不是適用于所有的縣域。專業市場輻射型發展模式主要在擁有自身特點且交通便利的縣域進行開展,主要的實施內容是通過專業市場與農民或者某些生產基地進行直接交流溝通,然后以聯合體或者合同的形式,吸引農民或者生產基地走入市場化,成為市場體系中的一體,農民或生產基地在市場化體制中快速獲得關于市場發展化的的信息,并且能夠針對這些信息快速做出反應,進而創建一個專業化的市場,帶動某一個專業的市場化生產,該縣級地區在此基礎上就培育出一個主導產業。這種專業市場輻射型經濟發展模式就是通過不斷的輻射,讓更多的農戶和生產基地參與其中,從而改善縣域經濟發展水平低的現象,帶動起整個縣域地區的經濟發展。
三、結論
綜上所述,我國縣級行政區數量眾多,且每個縣域擁有的資源和地理環境以及經濟基礎都不一樣,因此,縣域經濟的分類發展模式要根據縣級地區自身的特點,因地制宜發展自己地區的主導產業。如文中所說,可以充分利用當地的資源,發展旅游業、特色產業等經濟模式,政府要加強主導產業的發展,借此帶動整個縣域的經濟發展,除此之外,縣級地區的發展要遵循科學的發展模式,讓縣域經濟不僅得到快速的發展,同時實現良性循環。
參考文獻:
[1]宋琪,胡芳.陜西省縣域經濟分類發展模式初探[J].西安教育學院學報,2004(04).
[2]中共璧山縣委黨校課題調研組,毛發木.走特色化的鎮街分類發展道路[J].重慶行政(公共論壇),2010(05).
[3]李曦輝,黃基鑫.區域分類發展:中國經濟發展的新動力[J].區域經濟評論,2014(05).
[4]趙偉.縣域經濟發展模式:基于產業驅動的視角[J].武漢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7(04).
[5]應新杰,趙媛.我國縣域經濟發展的區域差異及主要模式[J].南京師大學報(自然科學版),2007(02).
(作者身份證號: 370631197512260061)